談談對工業APP的認識

工業APP最近這段時間成為熱點。但是,人們對工業APP的理解卻比亂、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太一樣。這一點,從工業APP大賽的參賽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來。
通過做兩次做評委,我發現好工業APP項目大體可以分成兩類:與互聯網相關的、與互聯網無關的。
與互聯網無關的工業APP,主要功能是承載和沉淀工業知識,把專家做事的邏輯、方法等知識顯性化、并用軟件的方法記錄下來。索為、安世亞太的工業APP就是典型。這兩家公司的重點,都是離散制造業。但在我看來,這些方法也適合流程制造業。不僅適合產品研發,也適合工藝開發。這種工作的價值,不僅是知識傳承,還有利于知識的不斷優化、提高研發的效率。
推動這類工作的阻力之一在于人的意識。與生產制造過程相比,專家的設計和研發工作往往比較隨意化。但知識的軟件化往往需要把把這個過程加以規范和清晰化。這會帶來很多的不習慣。另外,有些人可能也不喜歡貢獻知識,這也是阻力之一。
當然,從更深的邏輯來看,人的意識決定于自身的實踐。當企業的研發工作不是企業的主要業務、知識共享只是領導嘴上說說的時候,意識就不可能強烈。更何況很多人就不愿因分享呢。
與互聯網相關的工業APP,大體可以理解為:人們熟知的手機類APP概念逐步在工業或企業中的應用。這種APP的主要作用,是便于實現相關活動的遠程化、 移動化 ,讓(作為決策主體的)人體不再被空間位置束縛住。寄云的云平臺主要是就是幫助做這事的。這種APP的另外一個作用,是接受與地理位置相關的信息和知識,便于相關的決策。在數據量不斷增加、數據不斷完善的前提下,這種APP的作用會越來越大。
在筆者看來,工業軟件采用APP的方式,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便于靈活配置。我們知道,工業知識是碎片化的、是需要不斷維護的,用戶還與崗位職責相關。在推動智能制造的過程中,相關問題會更加突出。這樣,相關軟件配置就必須更加靈活。而APP的形式,就恰恰滿足了這種需求。
曾經有人設想,工業APP的主要作用,是個人或企業擁有的工業知識通過互聯網實現共享。實踐證明,這種想法尚不是目前的主流。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知識成為企業的重要資產、甚至核心競爭力時,企業并沒有共享知識的意愿。
當然,隨著工業APP技術的發展,這種情況或許有所改變。但是,目前的重點,還是在于企業內部知識的沉淀和互聯網在工業中的應用這兩種相對獨立的功能。如果過度強調企業知識的共享,反而會讓社會上產生出更多的迷茫。
最近分別在北京和天津擔任了兩次工業APP大賽的評委。我發現:有人設想的那種復雜的APP并沒有出現——對我來說,這是預料之中的事情。預料之外的事情也很多:民間的積極性一旦被調動起來,力量真的是無窮的。我見到多個令人眼前一亮的APP,讓我真心贊嘆:后生可畏 !
在我看來,對于“什么是工業APP”不要過于糾結于概念。應該讓大家去發散,只要做出有用的東西,就應該鼓勵。事實上,兩次工業APP大賽對概念的理解也有差別。
眾所周知,技術是用來解決問題的,能解決問題的就是好技術。對概念的定義,是幫助人們理解技術,而不是制約人們的創新思維的。所以,我反對針對技術概念的咬文嚼字。這種咬文嚼字,與孔乙己“回字有四種寫法”一樣無聊并扼殺創新。當然,學術界有些“專家”除了咬文嚼字別的也不會、才會以“咬文嚼字”為榮,并把咬文嚼字當成學問。
我也見到不少被學術界誤導的例子。典型的就是“簡單問題復雜化”,以采用復雜算法為榮、做些畫蛇添足的事情。真的不希望這么好的年輕人,被教育部門那些書生型教師“聚天下英才而毀之”。
via:ctoc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