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金服、京東科技的轉型,不應換湯不換藥
編輯導讀:螞蟻金服和京東科技的轉型意味著金融和科技的分野,而這一次改變是否還是走互聯網式的流量邏輯?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你分享。
螞蟻金服開始布局新技術了,京東數科改名京東科技了,一切都在按照人們預想的情況正在發生。 金融與科技的分野已然成為一種必然,或許,只有這樣,金融科技的發展才能跳脫出互聯網金融的怪圈。而這,又何嘗不是金融科技本該有了樣子呢?
回顧金融科技被推到前臺二三事,我們就可以看出,金融科技之所以成為金融科技,并不是因為玩家們想要將金融科技成為金融科技本身,而是更多地想要用金融科技來逃避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 如果真的如此,或許金融科技從一開始就走在了錯誤的道路上。
于是,就有了后來人們對于金融科技的質疑,人們開始質疑,所謂的金融科技只不過是打著科技的幌子,繼續從事金融的買賣。后來,金融科技的發展走向,同樣證實了人們這種質疑的正確性。 那些口口聲聲說著金融科技的玩家們,的確是在打著科技的幌子,繼續做著金融相關的業務。
如果金融科技的本相就是如此,那么,它在本質上是與互聯網金融沒有任何區別的。它的底層運作邏輯依然是互聯網式的流量邏輯,而不是真正讓金融回顧實體的產業邏輯。正是因為如此,金融科技注定了要開啟一場全新的嬗變。同樣地,這樣一場嬗變注定要以徹底地去金融化為出發點。
當螞蟻金服在上市前一刻被叫停,當京東數科改名京東科技,一場有關金融科技徹底的去金融化的全新嬗變由此開始。
說到底,金融科技的去金融化,本質上就是要去流量化,去杠桿化,讓金融真正回歸實體,而不是讓金融成為收割流量的手段和工具。 對于金融科技的玩家來講,同樣是要從收割、躺賺思維,回歸服務、賦能思維,真正做金融與科技應當做的事兒。
那么,金融與科技真正應該做的事兒是什么呢?
我認為,不管是金融還是科技,從本質上來看,它們都是賦能上層經濟,特別是實體經濟的方式和手段。 只有真正實現了這一點,金融與科技的功能和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現在,正在發生的這樣一場有關金融與科技的新進化,為我們生動地詮釋了這一點。無論是以螞蟻金服、京東科技為代表的互聯網玩家開始回歸科技本身,還是以金融機構為代表的金融玩家開始更多地關注金融本質,其實都在將金融與科技這兩種元素回歸原本就應該屬于他們的位置。
話雖如此,但是,經歷了金融科技的洗禮之后,人們開始更多地意識到,所謂的金融科技玩家們的轉型和升級,并不僅僅只是像它從互聯網金融轉型而來那么簡單,而是需要有更多新的內涵與意義。只有這樣,有關金融科技的轉型才能真正跳出互聯網金融轉型金融科技的怪圈,真正進入到屬于自己的發展周期。
首先,徹底的去金融化,首當其沖。
金融科技縱然是經歷了高光時刻依然還是會黯然失色的一個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并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去金融化,所謂的金融科技,從本質上來看,依然是金融唱主角的。 當金融唱主角,科技便會成為附庸,抑或是科技會成為助力金融科技玩家唱金融主角的推波助瀾者。 于是,在科技的助推下,金融科技玩家們的金融行為無過之而不及,非但沒有實現去金融化,甚至還將金融科技的金融屬性進一步放大了。
有了金融科技的前車之鑒,我們在看待后金融科技時代的發展時,需要尋找的是一種完全與金融科技不一樣的發展道路,只有這樣,才能讓金融科技后時代的發展徹底擺脫金融科技時代的發展怪圈。徹底的去金融化,是必然選擇,同樣是首要選擇。
我認為,徹底的去金融化,并不是要徹底與金融絕緣,而是要回歸自我。
金融科技玩家的本質是什么呢? 在我來看,金融科技玩家,其實就是掌握了數據、新技術等優勢的互聯網玩家。互聯網、科技,才是這些玩家的本質,才是它們的自我。
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的徹底的去金融化,其實就是要回歸到他們本身就是互聯網、科技玩家的本質,通過科技的創新來更好地為金融服務。需要明確的是,為金融服務,而不是要成為金融玩家,這一點很重要。如果金融科技玩家在徹底去金融化后,通過服務金融,又成為了金融玩家,那么,他們的發展又進入到了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的怪圈之中。
其次,摒棄流量思維,是關鍵。
前文我們講過,金融科技之所以始終都無法跳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怪圈,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金融科技玩家始終秉持的是流量思維。無論是上半場的對于C端用戶的收割,還是下半場對于B端用戶的賦能,從本質上來看,都是在按照流量思維進行的。
當流量思維成為主導,金融便不再是金融,更不能真正回歸實體,而僅僅只能成為一種收割流量的工具和手段。 因此,當我們在思考金融科技未來的發展之路時,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摒棄流量思維。
我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摒棄流量思維,并不僅僅只是拋棄流量,而是不應該把流量當成收割對象,當成盈利對象,只做表層的事情。
摒棄流量思維,最為根本的一點,就是要做更基礎、更深度、更多維的事情。通過盡可能深的扎入到金融行業的土壤里,盡可能多維地服務好金融行業,實現對金融的深度改變。
按照這種邏輯,所謂的摒棄流量思維,并不是不要流量,而是說不要僅僅只是收割流量,而是要更多地服務流量,通過對于流量本身更多的服務來實現自身更好地發展。當我們找到了服務金融行業的方式和方法,當我們真正能夠從底層服務金融行業,甚至能夠給金融行業帶來嬗變的時候,金融科技的發展才算是跳出了流量的怪圈,真正進入到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再次,挖掘互聯網潛能,是突破口。
一般情況下,我們在談及互聯網金融抑或是金融科技的問題時,同樣會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到互聯網的身上,似乎互聯網才是造就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怪現象的罪魁禍首。事實上,這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做法。我認為,互聯網非但不是罪魁禍首,而且還是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能夠實現新的發展的動力源泉。
為什么這么說呢? 我認為,互聯網是一切新技術的母體,正是有了互聯網,才有了其他的新技術。 無論是對于哪一種新技術而言,互聯網要么扮演的是一種母體的角色,要么是扮演的是孵化器的角色。
因此,當我們思考金融科技后時代的發展道路的時候,還是要回歸到互聯網本身。通過挖掘互聯網本身的數據、數字潛能來為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汲取能力,實現這些新技術的快速發展。
同時,我們還應當把互聯網看成是新技術應用的重要場景。 用新技術的力量去解決那些互聯網玩家遭遇到的痛點和難題,特別是解決互聯網模式存在的困境和難題,只有這樣,新技術的存在才會有價值和意義,只有這樣,新技術的發展和進化,才會有所承繼。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將金融科技與互聯網絕緣,那么,我們的目標對象是誰呢?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又將如何找到應用的場景和行業呢?所以,我們一定要正確地看待互聯網,特別是正確地看待互聯網與新技術之間的衍生與服務的角色,只有這樣,我們在探討金融科技進化的時候,才能不會是憑空想象,更不會感覺到無從下手。
當頭部的金融科技玩家紛紛開始轉型科技,從本質上來看,同互聯網金融轉型成為金融科技并無區別,都是為了躲避監管。
如果僅僅只是名頭上的改變,而沒有徹底的去金融化,沒有摒棄流量思維,沒有擺正互聯網的位置,這樣的轉型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當螞蟻金服、京東科技們紛紛轉型,我們又聞到了似曾相識的味道。
找到正確的方式和方法,轉型后的螞蟻金服、京東科技才不會依舊是螞蟻金服和京東科技的換湯不換藥的文字游戲。
#專欄作家#
孟永輝,微信公眾號:menglaoshi007,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撰稿人,特約評論員,行業研究專家。長期專注行業研究,累計發表財經科技文章超400萬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