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游戲玩不起,CDN進入全面撤退期?
“快者為王”似乎一直以來都是互聯網行業的鐵律。但是在土妖看來,比“快”更重要的是方向和節奏。如果方向錯了,可能跑得越快死得越快。
很多小廠商和創業者,在新進一個領域時,憑借著某個單點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差異,或者僅僅憑借價格優勢,可能會在先期獲得快速的發展。但是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遇到瓶頸,而且巨頭的壓力也隨之而來。
社交、電商、搜索等等,都是典型的大象領域。值得一提的是,CDN由于是ToB行業,一直沒被大家直接感知,其實這也是一個典型的大象的游戲。最近ucloud、白山云等小型的云廠商都有不再All In CDN的表態,無疑是遇到瓶頸和面臨壓力的表現。實際上,并不是他們勇氣不夠,恰恰相反,有時候放棄比堅守更需要勇氣。
Ucloud、白山云的表態,是個例,還是行業參與者全面撤退的信號?
CDN是大象的游戲,“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為什么說CDN是大象的游戲?
核心在于,CDN和團購、O2O、P2P、共享經濟等這些領域不同,后者對規模要求不高,存在地域優勢,技術的門檻不高。有一個小團隊,就能掀起爐灶開干。
但是CDN行業卻是一個需要投入巨額資金的領域,對規模、技術和運營的要求極高。搭建一套能滿足企業級客戶要求的高標準的CDN平臺,動輒要布局幾百個CDN節點,數十T帶寬儲備,上千研發人員,每年持續數億的研發投入。
先說規模。電商、O2O等領域,營收的增長和成本、費用的增加幾乎是線性相關的,因此規模效應并不明顯,電商、O2O的規模效應實際上體現在品牌認知優勢和入口紅利優勢上。相反,CDN卻是一個規模效應相當明顯的領域,只有規模上去了,才能降低采購成本,為客戶準備冗余資源,不斷降低其它邊際費用,實現健康發展。
白山云創始人兼CEO霍濤日前接受采訪,指出CDN行業2T帶寬是一個生命線。但實際上近年來,隨著直播的興起、游戲的風靡、圖片的流行、語音的普及……CDN生命線已然攀升到了5T的刻度。而要活得好,對整體帶寬的量則要求更高。其實無論是2T還是5T,都說明量級非常重要,CDN行業對規模要求非常之高。
再來說技術。CDN領域由于涉及到安全性、穩定性、流暢性、高可用性等各方面的用戶體驗,因此對技術的要求程度極高。無論是鏈路質量、流量調度、存儲容量、緩存架構、內容壓縮,還是協議優化、DNS糾錯、回源機制、分成預熱……如此多達上百項的技術里,哪一方面哪怕出現一個微小的瑕疵,也會影響到用戶體驗。
以購物網站為例,數字性能管理平臺Dynatrace研究發現,3秒是一個分水嶺。近50%用戶最多等3秒。如果購物網站不能在3秒內加載完內容,許多人會失去耐心,并立即轉向其他網站。北美時裝零售商Nordstrom更是發現,網站響應時間延遲僅半秒,它們的在線銷售就下降了11%。而速度的背后,和CDN也有著莫大的關系。
正式因為技術如此重要,所以無論是美國的Akamai,還是中國的網宿科技,都不遺余力的對其進行持續、巨額的投入。Akamai的財報顯示,其2014、2015、2016年的研究和開發費用分別為1.253億美元、1.486億美元和1.676億美元。
也就是說,每年差不多要投入10億人民幣左右的研發費用。國內CDN龍頭網宿科技的財報顯示,其2016年的研發投入也達到4.41億元。從投入的研發人力來看,Akamai在全球有美國、印度、以色列三個研發基地,每個基地研發相關人員高達一兩千人;而網宿科技在中國廈門、美國等全球研發基地的團隊也達到了近兩千人。
當然也有其他的一些廠商,主打自助服務模式,背后的主要原因是高科技人力投入不夠。無論是研發、產品還是客服體系,其人力投入不足,無法滿足當今客戶日益嚴苛的需求。
最后談談運營。對于CDN,即使是業內的人,除了對其“商品屬性”的認知外,也往往會忽略掉其“服務屬性”。而恰恰,CDN行業還是一個頭部生意的行業,企業級大客戶對服務的要求極高,包括了產品、技術、平臺、商務、售前、售后等等方方面面。而所有這些,都需要“運營”的統籌和協調。如果CDN廠商沒有在這個領域摸爬滾打數年,積累經驗和沉淀。面對客戶的高要求,運營能力的欠缺是一塊硬傷。
其實,良好運營和服務的背后,各方面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更具體地說,CDN行業既需要銷售貼身跟進客戶,不斷跟進需求,并反饋技術、產品進行修改,也需要龐大的技術運維團隊給予運維支持……套用葛優的話說,“人才最重要”!CDN行業,是一個需要大批高科技人才,進行集群戰斗的行業。
從上述CDN行業對規模、技術、運營的高要求來看,說CDN是大象的游戲,并不夸張。
Ucloud、迅雷、白山云“喊話”回撤,10億融資燒不過1年?
事實上,隨著大象腳步的臨近,市場上的敏銳者已經聞聲而動。最近,部分云服務商的大佬們已經開始“喊話”回撤。
“CDN市場已經成為了紅海中的紅海。”Ucloud創始人兼CEO季昕華在今年7月的一個采訪中直言不諱地指出。
他認為,CDN行業的毛利率并不高,目前各家都在大打價格戰,已經讓這一市場不堪忍受。“雖然Ucloud警惕性比較高,一直讓CDN業務保持一個合理比例,所以受影響較小,但未來仍會進一步控制。”季昕華說道。很明顯,“控制”的意思自然是減少投入,回避紅海競爭,甚至是做出戰略撤退。
同樣感受到CDN行業凜冽寒風的,還有迅雷CEO陳磊。陳磊本以為用技術解決了成本問題,為企業提供CDN應用加速服務,很有競爭優勢,但結果在CDN領域,隨著云服務廠商的大量涌入,以及殘酷而持久的價格戰,使得迅雷很受傷。“今天這個市場已經亂套了,惡性競爭,大部分企業都虧本去做”。
陳磊表示,“有沒有紅利跟互聯網發展的階段沒直接關系,而是跟競爭有直接關系,很多云服務商都在賠本賺吆喝,根本不管商業模式。”
聰明的是白山云聯合創始人兼CEO霍濤。其指出,在國內,云廠商CDN收入占比高達50%,而且價格競爭異常殘酷,這種情況極大影響了中國CDN市場的創新發展。
因此,盡管目前CDN還是營收的重頭戲,但是白山云也和Ucloud、迅雷一樣,并沒有打算All In CDN,因為霍濤太知道CDN的天花板在哪里了。
另一方面,霍濤與季昕華、陳磊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在回避CDN紅海競爭的同時,他還向行業和資本市場講了一個高大上的新故事——云后市場,也即企業及各種機構云化轉型的市場。霍濤和白云山要做的是,幫助企業完成數據聚合和數據周期管理,提供企業上云所需要的各類服務。
本周迅雷最新公布的財報就說明問題了,迅雷第二季度運營虧損為1130萬美元,上一季度運營虧損為1020萬美元。迅雷運營利潤率為-27%,包括云計算業務在內,公司持續投資的一系列新技術和服務仍在虧損,且虧損還在加大。
按照霍濤的說法,云公司CDN在整個云計算收入中占比達到50%,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迅雷介紹其營收持續上漲動力來自移動廣告和云計算兩項業務,但其運營虧損卻不斷擴大。簡而言之,賣得多,虧得越多。
按照迅雷二季度的運營虧損來算,10億左右的融資也就能燒一年左右,數額更少的融資,可能半年不到就燒完了。
無論是季昕華,還是陳磊,抑或是霍濤,各種言論和行動的背后,有憤怒、有不解、有無奈。
其實,他們未必是不看好CDN市場,也不是對其不感興趣,要不當初也不會不約而同的一起進入到了這個市場。可他們沒想到的是,CDN市場對技術、資源的投入是如此的長期且浩大,更沒想到在云廠商進來之后,競爭會變得如此激烈。
如今的公開表態,可能各有目的。比如是對整個行業的客觀正直的警告和喊話;也可能是對行業進行分析和預判,是在“立言”;也可能是借此機會,推廣自己公司新的產品、技術和服務……不管怎么樣,都有相同的一點,那就是或多或少的表明,在CDN領域,他們已經有點玩不起、有點耗不起了。
CDN已缺乏講故事空間,云廠商全面撤退開始了嗎?
Ucloud、迅雷、白山云等,可能還只是CDN市場“撤退”大軍中的先頭部隊,在這些廠商之后,更多的中小型云、CDN廠商,或許也會逐步退出這一市場。核心的邏輯就在于CDN再也不能成為其講故事做市值拿融資的籌碼了,而且賺錢也變得更加天方夜譚。
不同于互聯網的某些細分行業,比如內容領域、互聯網金融,或者是人工智能、共享經濟,廠商只要追隨這些風口,并提供行業平均水平的產品和服務,就有巨大的想象空間,能夠不斷在一級資本市場上獲得大額資金,并不斷推高自身的估值。以共享經濟中的摩拜和ofo為例,成立兩三年時間,幾乎隔幾個月就獲得一輪融資,估值也高達幾十億美金。
而CDN行業做的是內容分發網絡的生意,是互聯網行業的“水電煤”,是后臺服務,是為他人做嫁衣裳的。它既不在舞臺中央,離C端用戶比較遠;也缺乏諸如專車、共享單車那種“改變人類出行”的強大口號;更是技術冰冷,不夠性感……一句話,故事講不起來了,即使是全球CDN的鼻祖Akamai,其市值也才80億美元左右。
另外,CDN行業還不是一個容易賺錢的行業。雖然云CDN、傳統CDN廠商多達幾十家,但是真正賺錢的只有兩家,一家是美國的CDN巨頭Akamai,另一家是中國的龍頭網宿科技。
而且這兩家賺得也不多,Akamai2016年全年凈利潤3.16億美元;網宿科技2016年凈利潤12.51億元人民幣。其他幾乎所有廠商都在虧損,而且隨著價格戰的深入,這些廠商能在價格戰中活下去就不容易了。
行業缺乏講故事的空間,賺錢又異常困難,在經濟下行和商業回歸本質的疊合時代,資本對CDN市場的熱情可想而知。雖然此前一些廠商獲得了天使、Pre-A、A輪等前期融資,但是后續的融資消息,卻甚少聽聞。隨著現金流的不但減少,已經有不少廠商開始收緊招人,甚至打算裁員過冬了。
當初云廠商蜂擁涌入CDN領域時,在互聯網的財富自由、情懷夢想、宏大敘事、彪炳史冊等各種巨大的誘惑面前,很多人容易選擇性地忽視基本的商業邏輯,而成為了那些在“做夢”甚至是“裝睡”的人。但是,既然是夢,總有要醒來的時候。如今在CDN行業價格大戰仍在繼續,乃至更加殘酷的現實面前,可以說每一個CDN廠商都將面臨抉擇的問題。
如果說,只是正常的競爭激烈,那么小廠商可能憑借著自身的努力和韌性,還存在在細分領域突圍的可能。但是如今CDN行業的價格戰愈演愈烈,整個行業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極端的“非常態”。而且這種非常態短期內看不到結束的時間。
這就使得很多公司,即使主觀堅守的意愿強烈,但是客觀上也不得不進行戰略收縮、棄卒保車。如此將面臨“競爭殘酷-資源收縮-投入不足-業務萎縮-被動淘汰”的凄慘結局。
股市里有一個名詞叫“加速趕底”。CDN市場未來也可能走出這么一條路徑。激烈的、非常態的價格戰,會使得大浪淘沙的過程非常殘酷,也會使得市場短期內加速整合,CDN市場的競爭將不可避免變為巨頭間的賽場,市場格局會提前確立。
對CDN行業的中小廠商和新晉創業者而言,相比于最終可能的被動出局,提前主動放下也未嘗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張朝陽、陳一舟至今沒放下,活得艱難、尷尬而糟心;陳天橋、史玉柱放下了,活得了無牽掛、瀟瀟灑灑。
佛陀說過,放下,即擁有!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