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必將是CIO采購CFO
德國大陸集團車身電子系統事業部中國區財務總監馮海
互聯網科技為大家帶來便利的同時,似乎也在一步步搶走人類的飯碗。而對于CFO和CIO之間那諱莫如深的關系,到底誰向誰匯報?誰將成為誰的附庸?
“未來必將是CIO采購CFO!”供職于德國大陸集團車身電子系統事業部中國區財務總監馮海如是說。
作為一名多年CFO供職經驗,曾獲中國區最佳資金管理團隊十佳杰出CFO的老手,馮海毫不避諱當今人工智能對會計這一行業的沖擊。他認為,那種認為財務人員越老越吃香的陳腐觀念已經不適用于現代互聯網社會,CFO必須突破固有形象,完成從工匠到跨界的“三步”進階,用技術和資本的融合來引領企業的數字化創新。
對于關系到CIO與CFO之間關系利害的技術投資,馮海也表示,大量預算其實并不在IT領域,而是與業務相關。技術投資并非目的,只是手段,平衡技術投資帶來的風險和回報才是CEO/CFO的最終目的。
以下是馮海在2017IT價值峰會暨中國企業級技術峰會上的演講分享,經鈦媒體編輯整理:
今天的主要任務是給大家換個角度看問題。
作為CFO,在今天這樣一個CIO/CTO主場的大會上,我肯定是絕對的少數,所以我今天的分享有點像“少數派報告”。在大家印象里,CFO可能是一些眼里只有“數字”而沒有“數字化”的群體,那么談到數字化轉型,對于CFO來說,最先考慮到的是會對自己的工作方式產生什么影響?最近在會計圈流行的電影《會計刺客》著實讓中國1900萬財務從業人員自High了一把,可是冷靜下來,劇中的主角其實是一個老套的數字分析和決策支持財務專家。而如今在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浪潮的裹挾下,伴隨著的可能是傳統財務專業的挽歌。
從英文看,CFO只比CEO少一橫,所以財務高管也經常以公司“二把手”自居。然而人工智能支撐的企業財務分析和決策機器人,一定會取代財務基礎功能,也許以后是CIO/CTO負責“采購CFO”。對于財務專業來說,以前是越老越吃香,現在已經不適用了,優秀的CFO一定會克服旁人眼中“五谷不分,四體不勤”的CFO固有形象,在數字化轉型時代,引領企業價值規劃。
AI浪潮下CFO進階“三段論”
面對人工智能的挑戰,ACCA國際注冊會計師協會為CFO制定了一項未來返老還童所必備的七大智商,其中四項其實機器已經可以達到跟人類一樣的水平甚至更好。比如,
IQ智商:人工智能其實可以比人做的更好;
EQ情商:機器可以通過simulation做到;
XQ經驗:機器通過深度學習,能夠積累經驗;
TEQ:這個是最簡單的,正常的Coding就可以做到。
但是還有三項是機器所不能達成的。比如遠見VQ,即通過推斷現有趨勢和事實來精準預測未來趨勢;然后是創造力CQ,就是在新的情境中利用你現有的知識體系,產生聯系創新性的思維;最后是數字商DQ,即對當今所有新興的數字領域的技術認知和實踐應用到企業層面。這三點我相信人類永遠都會比機器做的更好。
最近流行的科幻電影《攻克機動隊》其實就寓意了這一點。它告訴我們,人工智能并不是我們的陣地,而只是我們的“殼”,幫助我們更好地融入和感知這個世界,未來要警惕的是“機器強化上癮”而導致的人類自我靈魂的喪失,所以最重要的其實是殼下的自我。還有一部在YouTube上火爆的短片叫《變化平方》,它告訴我們,技術再怎么變化人的精神情感是不變的,這是我們繼續存在的意義所在。
所以說,真正變化的其實是生活的技術。那么CFO怎么活?之前有一個論壇調查很有意思,問在座的CFO有多少已上位為CEO,答案是50%,又問有多少CFO愿意去推動和主導企業的戰略轉型,答案也是50%。大家可能難以置信,哪有二把手會不愿當一把手或不想去做一把手的事情?
實際上,這恰恰反映了很多財務人員最開始是比較專注于對專業的追求和堅持,這種工匠精神是CFO的第一步,但是要繼續往下走就要學會去關注市場,關注企業的業務狀況,這是CFO的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可以形容為“長袖善舞”,它并不是說CFO去插手一些非財務領域,什么都要管,而是善用技術,駕馭資本,做一些跨界融合。
那么CFO的最終形態是什么呢?大隱于市。也就是說,我們會棲身于未來CIO/CTO采購的財務機器人上,并和這些粗壯的樹枝融為一體。但是我們是有心跳的存在,會在必要時飛離樹枝,睜開眼進行本能性的捕捉。這是機器做不到的事,也是CFO最終的姿態。
CFO看技術投資:是手段,不是目的
Werner 最近在博客中提到了“產業數字化”,基本上都是在講德國的數字化生產模式和工業4.0,目標其實和奧運精神一致,更快更高更強。
作為一名就職德資企業的員工,不得不說,大部分歐洲企業和德企都有一些比較特殊的管理架構。比如我們公司有CTO匯報給CEO,但是CIO是匯報給CFO的,這并不是我們一家企業的個例,很多歐洲企業和外資企業都如此,追究原因可能跟公司重資產有關。
第二個管理特點,我們的業務管理是BU業務單元制,這實際上是分散化經營模式。我們有近30個BU,都像一個一個小公司,也有自己的Business IT。這也是Werner所說的小企業適應數字化更快。
第三,在我們的工廠里,財務也分管IT,或者有些時候也分管供應鏈管理。我們的工廠是分級別的,最高等級的工廠都叫Central Electronic Plants,顧名思義都是高度數字化和自動化的,這不是一個榮譽而是在新技術運用上先試先行。但是我們在內部不會特別強調數字化智能工廠,因為我們比價務實,我們更多的是談持續改進理念的實施,全面生產力,全面質量管理,精益管理,和卓越運營。因為在我們公司精益管理匯報給財務,所以我在五六年前在公司中國區還做過卓越運營項目。
在這種管理架構下的技術投資可能跟中國行情不太一樣。說到技術投資,在座的CIO/CTO可能都頗為傲氣,因為信息技術和科技就是你們手中的金箍棒。但是談起公司里對技術的投資和預算力度,大家可能就要默念《悟空傳》里的名句了……的確在公司里,CFO會時不時地念一念緊箍咒提醒大家我們的使命是要取經的。而經文除了Only You以外,還有——創新需要市場的檢驗。另外,對公司來說,技術投資不是目的,平衡風險和回報才是關鍵。
以科技金融這個爆款來說,我們也會尋求在汽車垂直領域的應用,這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和高回報的領域,如何進行更有效的內部資本投入?或者引入被視為洪水猛獸的外部資本? CFO的做法是,在IT費用和研發費用上調整,一般是把銷售費用的百分之幾落實到預算中。但另一方面,大量預算其實并不在IT領域,IT研發費用其實是與業務相關的。至于怎么平衡,要從企業整體的財務架構及資本結構上進行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對CEO、CFO來說,技術投資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平衡技術投資帶來的風險和回報才是管理的最終目的。比如考慮對一些新興業務的體外孵化,或者鼓勵內部創業,包括做生態做產業基金的戰略協定等,其實都是公司平衡投資風險的一種方式。
很多人都熱衷于簽署戰略協議或戰略聯盟,但我認為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都是耍流氓。對于跨界和跨行業的技術投資,最好以資本為紐帶,以合資為框架。我這半年花的主要精力是,和聯通集團落實了一個合資公司,專注于智能交通領域。這是聯通集團歷史上第一家和外資企業的合資公司,按照工信部領導的反饋,這可能也是電信和汽車行業第一家或者是最后一家和外資企業的合資公司。當然聯通集團可能是第一家試點混合所有制和員工持股的央企,我們的合資可能還會有更多的利好可以預見。
自動駕駛、物聯網是5G時代重要的商用目標,在底層深度融合的技術投資,可能會打破風險和回報的正向關系。大家對自動駕駛如果不熟悉的話,其實講的通俗一點,實現方式有三種。第一種武裝到牙齒,即車上裝滿傳感器和雷達,在車內的大腦進行所有運算和判斷。第二種簡單如傀儡,即車上沒有什么特殊硬件,所有的行動聽從云端大腦指揮,因為你的位置,路況全部實時在云上。第三種有錢又任性,兩套都配上,武裝到牙齒作為備份系統。這個適合有錢人,但是浪費是巨大的,就像現在的混動汽車,一套汽油機,一套電動機,都是財政和資本在買單。
這這家合資公司我們也做了很多互聯網的嘗試,比如辦公及運營軟件100%SaaS, 會招大量實習生,不是因為便宜,而是因為95后是我們的主力用戶人群。這些都是我作為CFO保證技術投資有效性的一些另類嘗試。
“微笑金字塔”模型下的企業價值再造
最后講一講企業價值再規劃。這個一般是CEO主導,但是CFO參與非常多的企業戰略流程。現在很多人不喜歡轉型這個詞,因為轉型意味著企業完全放棄原來的主業跳到一個百分之百的新領域,而大部分企業面臨的其實是面對新的業務板塊和機會,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去應對?
ACCA最近介紹了將來可能的六種商業模式,比如大家熟知的像滴滴這樣的平臺模式,和3D打印結合的定制化等模式,如何用以及用什么樣的管理模式去預測去判斷?即便是適用于精益創業的這種商業模式畫布我覺得很多時候也就是個猜字。
舉例來說,iPhone問世十年,口香糖銷量下降15%,為什么?因為有了手機,超市排隊時顧客就不抬頭看收銀處的貨架了。現今這種注意力經濟、爭奪用戶的時間競爭,不是任何傳統管理模型都能夠預測到的。
因此在面臨新的商業模式時,企業更多的戰略本能是試錯、嘗試,而并沒有涉及很多技術上的因素。智能和數據對大部分企業來說是戰術型生產要素和效率提升手段。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價值主張可以用一個比較簡單的模型來闡釋,就是馬斯洛需求層次(金字塔)和微笑曲線疊加,我們內部叫“微笑金字塔”,如果你站在這個微笑金字塔的頂端,怎么去滿足這些新興的中產階級的需求?其實就是要做一些美好而無用的東西。要用服務來定位,拋棄強調功能的極客思維,轉向無微不至的管家式服務。要重視買手的定位,不要覺得買手服務是拿來主義沒有價值。買手服務也是有春天的,它可以減少用戶的時間支出,幫助用戶篩選內容,正如很多人說我沒有品味,你幫我選擇一種品味一樣,所有買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價值主張。
回到車企,汽車行業如何定義價值?一般來說,人的生活空間包括第一居住空間 、第二工作空間(SOHO族合并了),第三休閑空間(對女士來說,購物也是休閑,對男士來說,茶館)。車以前更多的是一個工具,讓大家更快更安全地在幾個空間里遷移,但是現在車本身也定義為第三空間之一。同時,移動互聯和手機的出現,也為人們創造了一個“虛擬第三空間”。所以汽車行業的未來肯定會引入移動互聯網和手機的思維,但是會遵循車本身是提供出行服務的這樣一個標的。
以前大家關注的只是駕駛員,即所謂開車的人,從來沒有把他們看作用戶,隨著第三空間的變化,倘若用這個價值主張來定位整個業務模型的話,我們會把所有車內的空間都考慮為潛在用戶的需求來提供一些服務,即風口上的泛娛樂、游戲、車內金融、數字內容等。而不同屏幕的大小和形態所體驗到的交互感也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我們的一個價值定位。
關于人機交互,有人會說,我們已經有了手機和Pad,有智能電視,還有可穿戴的google glass和智能手表,把它們插在車里不就解決了問題,還需要多一塊屏嗎?實際上,我認為車是一個場景的入口,是物聯網的一種方式。車內硬件豐富,空間安全私密,可以在不同空間進行切換,這都可以成為一些服務的觸發點。
未來我們還會嘗試一些汽車共享,但是高頻次的共享意味著高頻次的與陌生人共處的尷尬,這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人機交互、車內金融、游戲這些應用,我認為是行業應用的三顆金蛋,也是我們今年著力的重點,希望我們能夠孵化出來。
如今整個中國中產階級的文化進程拐點已經到來。比較代表的就是火爆熒屏的詩詞大會、朗讀者,如果從美國《時代周刊》的崛起來看,中國人現在有一個需要抒發的訴求,尤其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下,你的這種訴求會更迫切。我們想解決的就是當你一個人開車比較無聊又封閉的情況下,如何去幫你記錄并分享這種情感。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