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與微信矛盾不可調和
上周有關微信與國內運營商合作的傳聞開始在業界流傳,對此,很多聲音認為這是OTT破冰的信號,意味著運營商開始與微信展開合作,而非持對立態度。
然而作者認為,運營商和微信之間,存在著天然的、不可調和的矛盾,企業級合作并不現實。除非,國內運營商已自甘淪為通信管道。
回過頭來傳言,消息指出,微信將于一家運營商(很可能是中國聯通)合作推出“微信定制服務”,通過該服務,用戶使用微信時將可獲得流量優惠,同時微信功能亦作為運營商套餐的一個賣點。
首先必須承認,假設微信與聯通真的達成合作,將是一個對多方都有利的事情。對于微信,用戶(尤其是對資費敏感的用戶)若能通過套餐節約更多流量,其使用微信的頻率勢必大大增加,這將進一步夯實微信的地位;對于用戶更容易理解,省流量誰都喜歡;對于運營商,增大數據流量、增加用戶忠誠度無疑是好事。
中國聯通曾在語音通話業務遠遠落后于中國移動的情況下,憑借穩定的數據網絡贏得了近億3G用戶。這說明放棄語音業務為主的經營模式、轉向數據流量為主是可行的。但這意味著,運營商將全面轉向通信管道的角色——說“轉向”有點平淡了,業界普遍的說法是“淪為”。
的確,運營商,尤其是國內運營商一直有著“欺行霸市”的形象。在現階段絕不可能主動放下身段,甘心做一個管道工。若中國聯通在此問題上釋放明確信號,甚至意味著是對運營商整體利益的出賣。
作者認為,OTT破冰是個偽命題,類似中國聯通與微信的合作不會發生。主要基于以下幾個原因:
1,運營商不會坐以待斃
故事的前奏我們已經看到,中國移動曾與微信展開收費之爭,自身又在加力發展飛信;盡管放棄了飛聊和jego,這恰恰也說明中國移動不愿眼看通話短信業務被OTT蠶食殆盡。相似的,中國聯通有沃友,中國電信有翼聊、以及之前盛傳與網易合作的翼信——盡管聲勢并不如微信。
在運營商與微信的抗爭中,姿勢也許不夠曼妙,但這種抗爭會一直持續下去。何況,運營商畢竟是產業鏈上游,把握重要入口位置。現在就放棄陣地和競爭者合作,為時太早。
2,放棄既有利益不太現實
在未來,或許傳統語音通話和短信業務會完全被OTT類應用、網絡語音電話所取代,但這在國內會是相對漫長的過程,尤其是網絡電話的相關政策問題。
這就意味著,語音通話帶來的利益仍會持續可觀,不容放棄。同時也意味著,在新時代來臨之前,運營商有足夠的時間、資金、資源去扶持自己的類微信業務,為何要早早放棄?
3,天然矛盾不可調和
微信野心勃勃,未來會革運營商的命,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微信的所有可稱道之處,無一不是運營商的痛處。現階段用戶使用微信的頻率越高,意味著運營商損失越大。
這是運營商與微信在短期內不可調和的矛盾。合作或可做試探理解、或可作運營商分公司擅自決定理解,但不可作身份轉換理解。
另外,相對應的,國外有運營商采取與OTT合作的策略,甚至微信此前便與電訊盈科展開合作。對此,作者認為與國內沒有可比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運營商都將固守既得利益,同時竭力扶持自有OTT產品,而不是作出“開門迎闖王”的姿態來與革命者親密合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