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一出,4年大賺586億:孫正義還是孫正義
一進一出,4年大賺586億:孫正義還是孫正義

精選
· 剛剛
4年運作,一進一出之間,兩次創造歷史,孫正義豪賺86億美元(約586億元),收益率達27.4%。


一進一出,4年大賺586億:孫正義還是孫正義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注:本文來自于投中網(ID:China-Venture),作者為馮穎星,鈦媒體經授權發布。
孫正義“賣賣賣”還在繼續。這次,軟銀手里最值錢的家當也捂不住了。
2020年9月14日早間,軟銀集團宣布,已同意以400億美元的價格將旗下芯片設計廠商ARM出售給英偉達。靴子即將落地,世界芯片史上最大規模的交易誕生。
2016年,孫正義以314億美元收購ARM時,已經締造了世界芯片史上彼時最大的一筆交易。
4年運作,一進一出之間,兩次創造歷史,孫正義豪賺86億美元(約586億元),收益率達27.4%。
更重要的是,這筆交易背后,世界半導體產業的格局徹底顛覆。半導體行業將會誕生另外一個巨無霸企業——英偉達。
這家美籍華人黃仁勛創辦的全球最火的半導體公司將掌握目前應用極為廣泛的ARM架構芯片技術和知識產權,邊界再度蔓延。
今年7月,英偉達市值已經超過英特爾,成為全球最貴的芯片商。
消息一出,軟銀集團股價一路上揚。截止9月14日午間,已經上漲21.88%。
交易細節浮出水面
出售ARM的消息最早從8月12日傳出,軟銀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發布后的第二天,孫正義自己親口公布。
彼時,他表示,關于是否出售ARM的部分或全部股份他還在猶豫,但已經在就該事宜展開談判,“不過仍有可能進行IPO”。媒體曾報道稱,蘋果、臺積電、富士康、高通都是其潛在交易者。
塵埃落定,最終英偉達摘得這一重要資產。
一個月前,面對媒體對于英偉達是否會收購ARM的窮追不舍,黃仁勛還曾回應稱“英偉達與ARM合作無間,但尚未提出收購計劃。”而今,風向大變。
ARM作為一家芯片IP設計公司,在世界范圍內都非常成功。
其旗下的ARM架構占領了移動終端市場份額95%以上,占據當之無愧的霸主地位。有了ARM的加持,英偉達這一CPU領域排名第一的芯片制造商,將徹底開啟一個時代。
交易細節上,這場收購將以股票加現金方式的實施,其中股票價值215億美元,現金為120億美元,包括在簽約時支付20億美元預付款。
如果接下來ARM的運營表現達到協議約定的目標,那么軟銀還將獲得50億美元額外的現金或者英偉達股票收入。
此外,英偉達還額外拿出自身價值15億美元的股票,發放給ARM員工。英偉達將保持ARM總部位于英國不變,同時還將投資建立新的辦公室用于推動AI研究等工作。
在交易完成后,軟銀對英偉達股票的持有比例預計低于10%。
軟銀表示,該交易仍需獲得英國、中國、歐盟和美國等國家監管部門的批準。交易約耗時18個月,預計將在2022年3月完成。
軟銀求變,已出售4.3萬億日元資產
在過去的半年時間里,軟銀集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包括重新調整自己的投資戰略,同時對外變賣大量的資產。
這次出手的主體ARM是軟銀在2016年收購的公司。彼時,軟銀斥資314億美元,成就了軟銀歷史上最大的一筆收購交易。4年運作,一進一出之間,孫正義豪賺86億。
在英偉達與軟銀的交易完成之前,軟銀持有ARM 75%的股份,剩下25%的股份由愿景基金(Vision Fund)持有。孫正義毫不掩飾的表示,出售ARM是希望改善軟銀財務狀況的選擇。
不可一世的孫正義已經到了不得不求變的時刻。
2020年5月,軟銀發布2019年年報前后,由于業績下滑,業內對于軟銀的爭議幾乎到達了頂峰。2019年的經營虧損達1.365萬億日元,這是軟銀15年來的首次虧損,也是公司成立以來的最嚴重虧損。
這也使得原本就風云飄搖的軟銀二期基金募資愈發受阻。
于是,孫正義開始啟動高達4.5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近3000億元)的大規模資產出售計劃。截至8月3日,軟銀已經出售價值4.3萬億日元的資產,已完成出售4.5萬億日元資產計劃的95%。
包括出售和質押合并后的全球最大運營商公司之一T-Mobile股權獲得的2.4萬億日元現金、出售阿里巴巴股票帶來1.6萬億日元、通信子公司股權帶來的3000億日元收入。下一個出售的標的正是ARM股權。
最終,這些變賣為軟銀迎來了一絲喘息之機。
(來源:軟銀財報)
2020年8月11日,軟銀公布的最新一季度財報已經開始小幅回升。2020年Q1軟銀凈利潤為1.2557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82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1.9%。
孫正義終于揚眉吐氣,但要想持續在資本市場獲得信心,孫正義壓力不言而喻。ARM,也不會是軟銀出售的最后一筆良性資產。
軟銀集團擬私有化退市
這在孫正義以往的處事風格中,如此高頻率的賣出顯然不是其本意。此前,孫正義相信,通過投資并購,軟銀集團可以成功地用資本手段將各細分領域的領頭公司連接。
這些公司在一個共同的愿景下組成聯合體,一同成長、進化、壯大,發揮協同作用。
正因如此,孫正義認為軟銀集團由此發明了一種新的企業形態。他創造了很多概念闡述這一理念,如“strategic synergymaking group”、“Cluster of No. 1”,或者更好理解的,“科技界的伯克希爾·哈撒韋”。
千億愿景基金也正是誕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但在投資人接連質疑的2020年,一點點剝離可以換取的短期回報,不得不成為軟銀的權宜之計。
今日又有消息爆出,軟銀集團因長期業務戰略的根本性變化,正在加速私有化收購談判,這項舉措得到美國激進投資機構埃利奧特管理公司(持有軟銀大量股份、并且要求軟銀集團做出多項有利于股東權益的調整)和阿布扎比主權財富基金穆巴達拉(Mubadala)的支持。
外媒報道稱,軟銀內部對管理層收購的反對十分強烈。在日本,對于上市公司極為推崇,公司一旦上市,就能獲得很高聲望。對于日經225指數權重股,軟銀一經退市,整個日股將引發一系列負面連帶反應。
此外,軟銀集團目前資本估值1150億美元,嚴重低于軟銀集團持有的其他科技公司的股權資產價值,出現了所謂“集團公司資產價值打折”效應,這種現象引發了各方的不滿。
也就在軟銀風雨飄搖的這一年,這個曾與馬斯克齊名的夢想家開始屈服。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中,孫正義直表示,“評判公司價值的最佳方法是衡量公司在穩定狀態下現金流的倍數。
“沒有所謂的GMV、營收或用戶數量的倍數一說,這些都很難證明是正確的。最終還是自由現金流的倍數,再無別的衡量標準。不要炒作,這點我從最近的事情中學到很多。”
行動上,軟銀也開始越來越著手眼前的事物。上個月,軟銀豪擲40億美元,購買亞馬遜公司、微軟公司等科技巨頭的股票。
雖然監管文件沒有披露軟銀所持的看漲期權,但消息人士透露,軟銀此舉是押注未來十年這些科技巨頭的股價還會上漲,而這些交易目前給軟銀帶來了約40億美元的浮盈。
關于當前紛紛擾擾的私有化傳言,目前軟銀方拒絕評論。

859篇資訊
3.6k關注
精選 認證作者
精選和轉載來自其他媒體的趣聞
最近資訊
- 施華洛世奇要上市:125歲的天鵝飛不動了,家族欲讓股融資自救
- 昨晚,劉強東身價暴增160億,宿遷“神秘老鄉”大賺130億
- 46年投出超1.5萬億,將阿里、騰訊收入囊中,淡馬錫交出這份成績單
想和千萬鈦媒體用戶分享你的新奇觀點和發現,點擊這里投稿 。創業或融資尋求報道,點擊這里。
分享文章



猜你喜歡
Oh! no
您是否確認要刪除該條評論嗎?
分享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