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美國移動通信服務初體驗
太太出國訪學,我作為家屬陪同前往,到了當地之后,自然要買張當地的電話卡換上,親身體驗了美國運營商的服務。
我們在美國東部的北卡羅來納州,距離首府羅利一百英里的小鎮格林維爾。這里人口不過數萬,其中一多半與坐落在這里的東卡羅來納大學有關,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學城。美國四家基礎移動通信運營商中,Sprint并未在這里開展業務,因此網絡的競爭主要在Verizon、AT&T和T-Mobile三家之間開展。然而如果加上虛擬運營商,再看這一區域的移動通信市場,就妙趣橫生了。
下面介紹一周來的初步體驗成果:
網絡覆蓋
我自己用漫游手機體驗的同時,還訪談了在這里的居民住戶。比較一致的結論是:Verizon的網絡覆蓋最好;AT&T也還不錯;T-Mobile的覆蓋最差。不過好壞只是相對的,無論哪家運營商,到了室內都是爛到渣。要想長時間打電話,還是移步到室外比較穩妥。
每家基礎運營商都提供了自己的覆蓋圖,從圖上來看都包括了旅游景點、大城市和交通沿線,據其介紹,這些高收益的地區的覆蓋完全可以保障;但實際覆蓋程度如何,不得而知。
運營商在室內覆蓋不佳,但WiFi在一定程度上補上了這個短板。校園的樓里面都有WiFi,只要是在校學生或老師,都可以無償使用,而且網速超快。在校外的餐飲場所以及部分公共區域,用戶也可以使用免費的WiFi,只不過認證流程比較繁瑣,網速也不快,著急的話還是用運營商的網絡更靠譜。
價格比較
三家基礎運營商里,T-Mobile的價格最優惠,而且手段最創新,往往引領競爭; AT&T與T-Mobile的網絡制式相同,受沖擊程度最大,對T-Mobile的一些有效創新或者殺傷力大的業務跟進模仿;而Verizon相對淡定。
雖然使用同一家基礎運營商的網絡,虛擬運營商比基礎運營商的價格更低、策略更靈活、營銷手段更豐富,客戶能直接感知到虛擬運營商的競爭力。比如同樣的套餐內容,虛擬運營商可以比基礎運營商的價格低三分之一;比如同樣在超市和賣場,虛擬運營商的曝光率和被推介的程度也都高于基礎運營商;而我最終也選擇了一家虛擬運營商的服務,因為他設計的產品更符合我們的需求。
服務比較
通信網絡一樣,價格更低,為何還有客戶愿意成為基礎運營商的客戶?答案就是:品牌+服務的溢價。虛擬運營商長于營銷,在服務方面盡量降低成本,引導客戶多使用自助服務,不象基礎運營商那樣還開實體店提供服務。我自己的體驗,從網上購買虛擬運營商的SIM卡,下單與到貨中間隔了十天之久,據說這是比較正常的服務水平。而且虛擬運營商做營銷時,經常設置“消費陷阱”,讓客戶貪小便宜吃大虧,因此口碑比較差。因此,如果客戶想省心,少找麻煩,還是愿意老老實實地購買基礎運營商的產品和服務。
流量業務的應用
東卡校園里人來人往,面對面時交流聊天,一個人時插著耳機聽音樂,很少見到悶頭刷手機的低頭族。而與學生交流和訪談中發現,絕大多數人對于搜索、導航、社交等移動互聯網的使用都很自如;在銀行辦理業務時,也被主動推薦移動APP,這些現象表明: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各類移動互聯網應用已經普及。
套餐特點
美國主要的套餐仍是雙向收費,移動電話做主被叫以及收發短信均要收費,一般情況下,套餐中包括的通話分鐘數和短信可以互換,一分鐘通話等于一條短信。終端補貼仍是運營商進行客戶營銷和捆綁的重要手段;而在流量資費方面,有很多與當地實際情況結合的創新,包括高門檻的流量收費+語音短信免費的套餐(最低是每月45$,含500M流量),多終端多用戶付費共享群組的流量賬戶,以及無線+有線+TV+WiFi的組合營銷等,都比較符合美國的當地消費特點,受到廣泛關注。
雖然只有一周時間,但已經深切感受到:美國運營商所面對的市場和商業環境與國內有很大不同。業務使用場景不同、消費模式不同、外部環境不同,對美國運營商的舉措國內可以學習借鑒,但不可照搬,更不宜盲目簡單地進行橫向對比。否則,砸了自己的飯碗不說,還毀了行業。(本文作者寧宇,首發鈦媒體)
(關注更多鈦媒體作者觀點,參與鈦媒體微信互動(微信搜索“鈦媒體”或“taimei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