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拿了13輪融資,200億估值的潮流零售企業沖刺港股IPO
作者
|王薇
編輯 |六耳
來源 |創頭條
集裝箱式的店面設計,明黃色的外觀配色,超大的購物空間,色彩斑斕的拍照墻、琳瑯滿目的商品,使KKV成為許多購物廣場和商業中心的“網紅打卡地”。
作為國內潮流零售企業KK集團旗下的一員猛將,KKV撐起了集團65%左右的整體營收。由于深受Z時代年輕消費者的喜愛,KK集團也一度成為增長最快的潮流零售商,2019年至2021年GMV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63.0%。若以2021年GMV計,KK集團位列中國前三大潮流零售商之一。
不僅如此,KK集團還在5年時間里斬獲13輪融資,聚集了深創投、經緯創投、eWTP生態基金、洪泰基金、京東等眾多機構。在2021年6月最新一輪融資結束后,其估值接近200億元。
由此,尋求上市自然成為KK集團的必選項。2021年IPO沖刺無果,如今手握707家門店的KK集團再次瞄準港交所。
-1-
5年時間斬獲13輪融資
深創投、經緯、京東等機構在列
作為KK集團的創始人,現年38歲的吳悅寧實則是一位連續創業者。
2007年從東莞理工學院軟件工程系畢業的吳悅寧,搭乘中國移動互聯網興起的浪潮,成為當時國內首批產品經理。
次年,有了實戰經驗的他便辭職與兩位大學同學一起創辦了專注于網絡游戲體驗的“叮客網”,后因融資失敗草草收場。不過,同年創辦的專注于新零售軟件系統研發的東莞市易得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卻得以存活至今仍在運營中。
得益于多年在新零售系統研發行業的摸爬滾打,吳悅寧敏銳地觀察到市場對于O2O全網連鎖模式態度的轉變。
在市場還未“大變天”之際,吳悅寧于2015年4月正式成立了廣東快客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同年12月,首家KK館門店開業。
在一開始,他們便將目標客戶二十五六歲左右,具有一定消費能力、追求個性與時尚的年輕人。
由于貨物齊全,樣式新穎,很快便打出來名氣,陸續在社區周圍開了4家同等規模的店。只是不久之后,周圍分羹的便利店開始增多,早期的KK館開始面臨虧損局面。
于是,KK館開啟首次轉型,選址從社區到購物中心,從80平米到400平米,從進口商品小鋪到一家集進口產品、餐飲、咖啡廳、書吧為一體的綜合休閑娛樂空間。
升級為KK館帶來了更多的消費者的同時,也導致空間利用率低和成本的攀升。如何盈利成為吳悅寧的首要問題。
再次考慮轉型,吳悅寧計劃將過去綜合休閑娛樂空間到升級成一個新零售生活方式的社交空間。
計劃很快落地,2019年公司全面升級為KK集團,并開始打造品牌矩陣,包括推出兩個新品牌:主打精致生活集合的新一代連鎖主力店品牌KKV、國內首家彩妝集合連鎖品牌THE COLORIST調色師。2020年,KK集團又緊鑼密鼓地推出全球潮玩集合品牌X11。
久而久之,市場上人們習慣將名創優品、無印良品等作為KK館、KKV的競爭對手。而THE COLORIST調色師的潛在競對則被認為是屈臣氏、完美日記。在潮玩領域,X11無疑將與泡泡瑪特較量一番。
對此,KK集團在招股書中的“風險因素”中例行作出提示——“在中國競爭激烈且分散的潮流零售市場中,我們可能無法與其他潮流零售商有效競爭。”競爭主要集中在品牌供應、銷售和分銷網絡的深度和廣度、客戶關系、商品質量和安全性、商品組合、供應鏈管理以及滿足消費者偏好的能力等方面。
“我們的若干競爭對手可能擁有更多的財務和人力資源、更具吸引力的?門店位置、更具競爭力的定價策略或與品牌公司更緊密的關系。”KK集團在招股書中稱。
不過,在成立之初的5年時間里,KK集團還是斬獲了13輪融資,聚集了深創投、經緯創投、eWTP生態基金、洪泰基金、京東等眾多機構。資本對其的追捧可見一斑。
-2-
復制粘貼般擴張帶來的煩惱
與“網紅店”的路徑類似,KK集團融資后一路狂奔,開啟了復制粘貼般擴張。
最新消息顯示,KK集團旗下四大零售品牌矩陣KKV、THE COLORIST調色師、X11和KK館,分別擁有383、207、50、67家門店,覆蓋中國31個省及印度尼西亞的13個城市。
然而,707家門店,200億估值,也難掩其業績增長乏力、虧損連年擴大的事實。根據招股書顯示,2018-2021年,KK集團營收分別為1.55億、4.64億、16.46億、35.24億元。連續四年,KK集團實現了翻倍式增長。
而在2022年前10個月,KK集團結束了如此迅猛的勢頭。盡管營收達到30.67億元,但是同比僅增長1.60%。
三年時間,KK集團累計虧損超過80億。直到2022年公司才首次實現扭虧為盈,只是這一盈利并非是經營性業務盈利,而是通過非現金及非經營性項目調整的結果。
根據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及2022年前10個月,KK集團毛利分別為1.26億、5.00億、13.24億、12.19億元;經營虧損分別為8857.4萬、1.43億、2.38億、1.60億元;凈利潤分別為-5.15億、-20.17億、-56.81億、1.89億元。
后在非《香港財務報告準則》計量下,經調整凈利潤分別為-7695.1萬、-1.7億、-3.04億以及-2.54億,不到4年虧損達到8億。對此,KK集團在招股書中解釋稱,主要由于門店網絡擴張產生的開支增加所致。
作為資本的寵兒,KK集團仍舊難逃巨額的負債。
根據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及2022年前10個月,KK集團的負債總額分別為21.64億、58.24億、138.31億、138.10億元,負債凈額分別為7.12億、27.10億、81.72億、81.53億元。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2019-2021年及2022年前10個月,KK集團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分別為2.33億元、1.68億元、4.66億元、4.63億元。按照以往的經營現金凈流出速度,KK集團的現金只能維持不到一年。
由此看來,KK集團近兩年著急上市也是事出有因。
-3-
加盟商銳減,“中間商”并不好做
KK集團收入主要來源于于兩部分,通過自由門店零售銷售及向加盟店銷售,以及基于銷售的管理及咨詢服務費獲得收益。
起初,KK集團采用的策略是“加盟為主、自營為輔”,從而快速占領市場。加盟商對于集團前期的快速擴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2021年為界,自營店的數量才首次超過加盟店,分別是364家和357家。而在此之前,加盟店一直是KK集團的主力。目前,兩者更是來一個天翻地覆的轉變。
截至2022年10月31日,KK集團自有門店數量為556家,加盟店為145家,總數量為701家。
其中,自有門店的銷售占比由2019年的42.2%增長至目前的63.8%;加盟店的銷售占比則由2019年的51.9%降至如今的27.2%。
加盟商銳減的背后存在一個背景:2022年10月,KK集團將144家具股權投資安排的加盟店及206家非全資門店轉為全資門店,支付了約2.2億元對價。
此外,加盟商的盈利能力也不理想。根據招股書,2022年前10個月,自營店毛利率為49.20%,同期加盟店毛利率僅為21.60%。
此外,對于這類集合店,緊跟潮流,產品迭代速度必然要加快,存貨周轉速度是關鍵。對比2022年前9個月,名創優品存貨周轉天數只有63天,而2022年前10個月 KK集團則需要159天。
伴隨庫存壓力,加之疫情影響下消費整體疲軟,造成加盟商“入不敷出”,全國各地KKV門店拖欠巨額租金,拉閘斷電的事件更是層出不窮。
加盟商及時止損,KK集團順手接盤。
不過,與名創優品等重心在自營品牌的集合店不同,KK集團自有品牌的銷售占比不高,反而八成以上收入來自于第三方品牌商品。
截至2022年10月31日,KK集團向1472個第三方品牌采購商品,并委聘205個OEM及ODM合同商進行自有商品制造。
公司的利潤則主要來源于商品進銷之間的差價。
具體而言,2022年前10個月,KK集團的自有品牌商品收益為3.17億元占比達10.3%,毛利為1.65億元占比達13.5%,毛利率為52.1%;
第三方品牌商品的收益為27.50億元占比達89.7%,毛利為10.54億元占比達86.5%,毛利率為38.3%。同樣在潮玩領域,泡泡瑪特的毛利率曾經超過60%。
然而,“差價”并不好賺。作為“中間商”,KK集團的業務模式和盈利能力也遭到過質疑。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中國潮流零售的市場近年來快速擴張,預計2026年市場規模將達到5403億元。
而截至2021年,潮流零售行業前五大參與者GMV總計379億元,占據約14.9%的市場份額。其中KK集團為第三大潮流零售市場參與者,約占1.8%的市場份額。與前兩者還相差甚遠。
僅憑借KKV經典的明黃色門店、THE COLORIST的彩虹美妝蛋墻、X11的重工業風設計……KK集團究竟還能把Z時代年輕消費者的心抓多久?潮流零售行業從不缺玩家,從不缺“熱點”,更不缺網紅……
.END.
圖片來源|網絡
查看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