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Nest:谷歌“救場與包養式”并購之鑒
近日有報道稱,Alphabet (谷歌的母公司) 將對旗下生產恒溫器和煙霧探測器的智能家居部門 Nest Labs 進行重組,今后將成為 Google 物聯網部門的一個部分。從被谷歌并購后頗被看好的獨立到最后被收編成谷歌旗下的一個部門,一個曾經被業內譽為“蘋果模式”的創新企業為何在被谷歌并購后僅2年左右的時間,就被重組,我們不禁心生疑問,這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
業內也許清晰記得,在2014年,谷歌以32億美元之巨并購Nest,由于此舉是谷歌自2012年斥資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后的第二大交易曾在業內引起了強烈反響,并被普遍看好。因為當時在智能家居市場,Nest的產品正在被熱捧,而谷歌的智能家居項目Android@Home恰逢失利。
提及Android@Home,其是在2011年的Google I/O大會上,被谷歌首次提出。為了實施Android@Home,谷歌專門涉及了一個開放式的無線協議,該協議更夠用最底的成本將家中的電氣進行連接,并允許Android設備與之進行交互。電燈,鬧鐘,自動調溫器等家用電器都將包含其中―在谷歌看來,家中的所有電器都應當通過聯網并包含在Android@Home的體系之中。之后只需通過相對應的APP程序,用戶能便能直接對這些設備進行管理操作。
到此我們很容易理解Android@Home的初衷,即通過Android設備來完全控制例如電燈、鬧鐘、洗衣機、空調等全部的家電產品,實現居住環境的完全Android化,或者說利用Android家居智能化。時至2012年Google I/O 的開發者大會,谷歌發布了一款名為Nexus Q的球狀流媒體播放器。其采用了當時主流硬件配置,融合了無縫、分享及連接的理念。該款產品被外界視為Android@Home計劃進入智能家居的第一步或者入口。但不幸的是該產品在2013年年初停售。在此,谷歌以自身產品企圖證明Android可以成為智能家居設備主宰平臺的努力失敗了,而在隨后接近一年的時間中,Android@Home在媒體和業內視野之中銷聲匿跡,而回顧谷歌在智能家居領域的拓展,可以發現在收購Nest之前谷歌對于智能家居的嘗試幾乎全軍覆沒。
不知道這是否是一種巧合,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的谷歌確實需要重啟自己的智能家居項目,被熱捧的Nest好似恰逢其時。這里我們之所以使用恰似,是因為身在當時的谷歌,對于Nest的并購更像是是一種救場,而這也注定了谷歌對于Nest的所謂創新、產品、文化等缺乏深入、理性的了解或者極易被表面的光環所蒙蔽,其實就在谷歌并購Nest四個月后,由于產品出現程序漏洞,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可能導致在出現緊急情況時無法正常觸發報警或者是無意中將其關閉,Nest宣布召回已售出的44萬個問題煙霧探測器――Protect smoke,而這款產品是在2013年底才推出的。也許是時間上的巧合太多,讓我們不得不懷疑被谷歌并購前Nest的產品真的那么具備創新和領先性嗎?還是Nest以創始人法戴爾以其“iPod之父”和“蘋果模式”造的“噱頭”遠大于其實質呢?不過,這至少吸引了谷歌的目光。更為致命的是,這種吸引加上谷歌“救場”心切,最終將這場并購演變成了“包養”,而讓Nest喪失了創新和自我生存的動力。何以見得?
在Nest被并購之后,Nest并沒有全身心投入到創新之中(后來曝出的高管與高管、高管與員工間不合的人事糾紛之中),而是利用谷歌的豐富資源和雄厚資金,擴大規模和并購。例如員工規模從收購最初的280位雇員增加到了1200人;利用谷歌的資源一擲5.55億美元收購了在線攝像頭創業公司Dropcam,接著又以不詳的金額收購了智能家居品牌Revolv。盡管當時Nest CEO托尼 ? 法戴爾稱并購是為了技術和產品的整合及創新,但從一年之后其發布的the Nest Cam的產品功能與原來的Dropcam竟無二致和宣布關閉所有Revolv智能家居中心的支持系統,并為購買Revolv產品的用戶提供“按購買原價退款”服務了事看,當時Nest的這些并購更像是為了日后掩飾自家Nest產品創新不足而向谷歌交差的“備胎”戲。但即便是“備胎”戲,Nest也“表演”得太過直接且漏洞百出。
而提及Nest自己的產品,從被谷歌并購一年之后,才發布了更新產品,而此次更新,正值外界對Nest在產品研發的進度產生質疑之際。與此同時,相對于2014年年底的峰值,用戶對Nest產品的評論數已經有所下降,甚至低于2013底的水平。看來即便是事隔一年后的產品也是迫于壓力推出的應景之作,而最終的市場事實證明,這種應景之作的銷量和營收遠低于谷歌(包括Nest自己)的預期。難道上述這些顯而易見的事實谷歌不知道還是迫于面子視而不見?至少在此次重組前,谷歌沒有任何的干預,更多是一種“包養”式的大方與寬容。而這種“包養”式的并購后果是嚴重的。因為就在谷歌對Nest處在聽之任之的“包養”之中時,亞馬遜在2014年年底發布了Echo。
這款售價為180美元的設備,能夠收集來自于房間內的聲音,并在不到兩秒鐘的時間內回答類似于路面交通狀況或瑣事這樣的問題。而截至到目前,市場調研公司Consumer Intelligence Research Partners預計,亞馬遜已銷售出了大約300萬臺Echo,成為業內公認的智能家居的入口,且已經領先于谷歌的Work With Nest和蘋果的Homekit。而由于并購Nest,谷歌直到今年的I/O大會才首先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家居核心處理系統―― Google Home。Google Home是一個存在于智能家居各個位置的一個白色盒子,盒子里面內置了處理系統以及谷歌助理(Google Now)。Google Home可以借助日漸強大的谷歌助手對用戶的語音控制進行識別,從而轉化為智能家居全面智能聲控的信息源。本應處在先機的谷歌在智能家居領域只好“重新打鼓另開張”。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此次 Alphabet 因Nest表現不佳而將其重組的直接原因是此前谷歌的“救場與包養式”并購所致,且讓谷歌失去了在智能家居市場本應具備的先機,這也提醒業內,并購切忌趕場,更不能在并購后采取“大撒把”似的“包養”模式,這樣既可能給并購對象以惰性的機會,更致命的是可能為此延誤,甚至失去進入新產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