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下一個移動電商的新機會
“微信公眾號有10萬以上閱讀量的很多,月流水能過10萬有幾個?”換一種說法,流量上去了,怎么轉化成經濟價值?
3月18日,創新工場的希望樹活動中心舉辦了一場主題為“APP與自媒體在2016年的商業潛力到底有多大”的分享沙龍。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作為開場演講嘉賓分享了他對于下一個移動電商機會的看法,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這個問題。
他認為,基于手機的移動互聯網讓今天的網購更碎片化、個性化、更便捷,即以APP為主的移動購物,而經過社交的方式做結合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傳統電商的“物以類聚”和移動購物的“人以群分”
傳統的電商平臺側重于物以類聚,即以商品為導向的購物。比如淘寶的分類,搜索、導航、廣告來做引流。而移動電商則是人以群分,即以人和社群為導向的投放。在社群里面,口碑非常重要,而網紅和APP無形中充當了社群劃分的工具,你關注什么網紅,你用什么APP你就已經被劃分。
李開復還提出,移動電商的新機會有三個重要的點:
第一,內容化
移動購物時代,消費路徑和習慣發生了很大的變革,優質的內容其實就是最強大的流量產生器,消費者經過觀看內容,內容對商品的建議、推薦,或者讓用戶產生購買某些商品、品類的渴望,這些會帶來消費的機會。
一條視頻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每天一條3分鐘的原創視頻,從2014年底上線以來,2016年3月產生了1400萬微信的粉絲,我們可以看很多視頻,基本上和推介的商品有關,所以這個運營的模式是這個領域非常典型的。
做APP、自媒體關注的是內容,讓用戶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如果推了一些不相關的產品,非常明顯是廣告,干擾浪費了用戶的時間,效果可能適得其反,雖然得到一些少量的訂單,但是用戶會對APP產生反感。內容化是一個重要的趨勢,商品匹配度低會適得其反。
第二,場景化
APP、自媒體怎么樣能夠構造場景,能夠從消費者的觀點出發,根據消費者當下的場景需求提供對應的有意義的產品或者服務,或者是對于消費者做一個非常好的洞察,然后做一個細分,這樣的電商運營才能從流量的運營轉變成一個人群的運營,從一個經驗的運營到一個數據化方面的運營和決策。
第三,粉絲化
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消費者其實非常希望關注意見領袖,并且和他們產生互動。意見領袖推銷商品的力道非常強大。業界最典型的例子是羅輯思維,微信粉絲600萬,雖然不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600萬粉絲是超級粉絲,他推薦的書籍、貨品會得到粉絲的超級認可,這個過程一部分是他個人有非常好的想法,另一方面,他的粉絲幾乎認為能夠成為羅胖的粉絲,能跟朋友說我讀的書是羅胖推薦的。社交定位、逼格就有所提升。
羅輯思維是一個案例,更多的網紅是經過她們的美貌,找更年輕的粉絲愿意購買。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不管她們賣的衣服怎么設計的,哪個設計師——無所謂,她們推的所有東西都能賣出去。網紅對于她們推銷的商品其實只是基于自己的信譽度,她們的粉絲購買基本是盲目的,基本是我信你,我追隨你,你推薦什么我一定會買。這不代表網紅推薦的產品不好,因為她們也非常珍惜她們的粉絲對她們的認可,當然她們也會做好對這些商品的選擇。實際上粉絲們對網紅的信任超過過去我們能夠想象的。
在這樣的屬于APP的時代,你們可以做Google做的事情,服務好你們的用戶,讓你們的粉絲、用戶專注你們生產的內容,你們需要一個電商合作伙伴的平臺,讓它能夠適當推送非常相關的內容化、社交的內容,讓你的粉絲和用戶們買了東西不但不罵你還感謝推送。
據QuestMobile發布的最新移動電商數據顯示,2016年1月份,國內移動電商用戶規模為4.12億,相比去年的3.27億增長了25%。其中,受“雙十一”促銷拉動,去年11月份,中國移動電商用戶規模一度突破5億,達到了5.05億。
文/郭婷婷?
輕松掌握更多最新電商資訊,請關注思路網微信(isiilu)【微信搜:思路網】
【版權提示】思路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提供版權疑問、身份證明、版權證明、聯系方式等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