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家專欄 | 徐小平:面對BAT,創業者不應畏懼
“如果你愛一個創業者,就把 BAT 介紹給他吧,如果 BAT 收購了項目,他就財富自由了;如果你恨一個創業者,就把 BAT 介紹給他吧,如果 BAT 也跟著做了,他失敗就八九不離十了。”
傳說中 BAT 投資并購部是否真的是貪得無厭,想要像成吉思汗一般把全世界都變成馬兒的草場嗎?讀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答案。
本期分享人:徐小平
本期分享機構:真格基金(ID:zhenfund)
徐小平:我來過深圳很多次,但這是第一次來騰訊大廈。我每年去很多地方,像 Facebook 、Google 總部我都去過,騰訊依然給我不一樣的感覺,因為它是中國人創造的世界級互聯網公司。我現在人生一大樂事就是躺在床上刷微信,翻來覆去地刷,當然有時候也免不了恨一下它,因為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微信和騰訊了。
王強:我也是感同身受,如果要說中國貢獻了什么世界級的產品,毫無疑問便是微信。當年我和小平啟動真格基金的時候,最初就是把騰訊作為我們投資的標桿,每當有創業者過來說我要顛覆騰訊,我們就投了。但不幸的是五年下來這些年都被顛覆了,騰訊依然在。我想問海峰兩個問題:
1.騰訊已經家大業大,為什么依然要做投資?
2.在投資的理念和哲學上,騰訊和真格基金站在不同的階段,能否分享一下你們眼里看得上的被投企業是什么樣子?
林海峰:其實騰訊在十年前就已經開始做投資了,大家都知道,微信團隊的前身就是張小龍創立的 Foxmail 公司,后來在騰訊體系內做出了 QQ 郵箱和微信這些重量級的產品。
▲微信之父 張小龍
“我們為何而生?”這是騰訊投資并購團隊一天到晚都在思考的問題,是幫助公司偷師學藝呢,還是像外界所說的扼殺創新呢?業界總覺得騰訊平臺上一根扁擔插著都能開出花來,但我們逐漸認識到騰訊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做,而且大部分事情是自己做不好的,所以才有了后來的開放平臺戰略。
谷歌 ( 微博 )的投資人也曾說過:世界上不可能有超過千分之一的創新產生于谷歌。我們也抱著同樣的敬畏之心,非常清楚,chances are,創新中能產生于騰訊的也不會超過千分之一。我們唯有支持、參與更廣大的創新力量,順其自然地提出了開放平臺理念。
因為如果沒有開放平臺的話,我們很難去投資,會擔心對方最終會不會演變成競爭對手?對方做得好會不會顛覆我們?現在我們不擔心了,因為我們是開放平臺,清楚什么事情自己做得好,什么事情做不好。我們把電商業務、搜索業務與合作伙伴結合,專注于基礎的連接和內容,讓垂直的、專業的東西給合作伙伴去做。一句話:我們是為騰訊的開放戰略而生的。
徐小平:不投人,只投“牛”
徐小平:真格基金專門投早期的天使階段的項目,往往是有個雛形我們就投了,騰訊會投資這種天使階段的項目嗎?
林海峰:我們不看天使階段,那不是我們專長的事情。我們更多地會關注 B/C 輪以后的公司,那時候商業模式可以看得更清楚。真格基金會是怎么看早期項目呢?我最近聽說真格基金已經不投人了,改投“?!绷恕?/p>
徐小平:我們不投項目,不投趨勢,不投產品,我們就投“?!比?。他不僅要有快速成長的能力、凝聚人的能力、影響市場的能力,還要有能夠在九死一生的時刻咬牙堅持下去的韌性和陪他渡過難關的小伙伴。
簡單來說,就看你這人怎么樣,你的小伙伴能不能各司其職,據守一方。所以說我們原來不投模式,只投人,現在是不投人,只投“牛人”。
做好自己擅長的事情
王強:騰訊這幾年特別大膽地把自己并不擅長做的東西扔掉,比如電商、O2O,這很勇敢,你們如何界定、抉擇并最終割舍了這些項目?你們對此都是怎么思考的?
林海峰:互聯網是什么?互聯網更像神經元網絡,或星系網絡,節點密度、大小和鏈接的長度都是不平均的。在互聯網生態里,最重要的節點就是一個個優秀的創業公司。
所以互聯網的本質是把商業、人和服務連接起來。這并不是均衡的連接,有的商業模式離人很遠,你用了一次就不想用了。而有的商業模式,像京東或者滴滴,以及一些自媒體,能夠做得離人很近、很親切。所以我們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希望尋找能夠形成節點、聚集人群的項目。
其次,互聯網是由多個子網相互交錯構成的。微信和 QQ 是一個連接了人和人、人和企業的基礎網絡。但還有大量的垂直網絡,譬如,滴滴是一個連接人和出行的服務網絡,小紅書是一個連接人和人、人和時尚商品的信息網絡,彼此之間都有各自的生態,我們希望支持有自己的子生態圈和垂直生態的公司。
▲小紅書
騰訊曾經做過電商、團購、旅游,在這些垂直行業做了巨大投入,但發現做得沒有業內專家好,就需要面臨痛苦的抉擇。于是 Pony 兩年前提出騰訊只專注于兩件事:內容和連接。這樣一來我們的思路就清晰了,我們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好,然后支持做得好的生態伙伴,整個網絡才能因此充滿活力。
需要考慮大半天的項目往往不如 5 分鐘的決定
王強:小平你要不分享一下你的看“?!毙牡??
徐小平:大家常常會在生活中稱贊某個人真“?!?,這個語境常常是在小圈子里,或者公司里。但對于我來說,我要看他是不是這個行業最牛的人。至于他做沒做過他即將創業的項目,不是太大的問題,潛在的邏輯關聯說得通就行。
當然我們雖然天天在談投牛人,依然也會有犯錯誤的時候。這個項目好,那個產品棒,這個有人追,那個騰訊投......但本質上都不太符合我們的原則,如果一昧跟風,到最后我們就弄不清楚到底要投什么人。所以我才要說投資要看面相,王強你解釋一下看面相的哲學?
王強:真格基金能有一些成績,不是因為我和小平能忽悠,當然忽悠也是一種生產力,小平曾問我“忽悠”怎么翻譯,我說應該是“帶有激勵性的市場營銷手段”。
我們看面相,也會看忽悠能力,能把我和小平“忽悠”了的人當然也不乏騙子,但大部分都是牛人。我會在交流的過程中看他們的邏輯,看他們的思考水準,看他們在闡述問題的過程中駕馭細節的能力,這些都會迅速讓我們判斷對方。
當時龔海燕( 微博 )要做 世紀佳緣 ,我和她喝了一杯咖啡就投了。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你看一個人誠不誠實,看眼睛。如果他跟你對話的過程中連眼睛都不敢和你對視,眼神霧蒙蒙、不澄澈的,你還敢投嗎?所以真格五年來積累的最好的東西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對這個人產生總體的判斷并決定投資,需要我們考慮一兩天的項目往往比不上5分鐘之內做出的決定。
林海峰:所以當一名投資人有趣的點在于能夠看到很多不同的創業者。我特別喜歡有洞察力的創業者,有洞察力才能忽悠。有些創業者聊上大半天,結果他說的我都知道,這就沒有被忽悠的感覺。
忘掉資本的邏輯,回歸商業的本真
王強:在騰訊投過的許多 B/C/D 輪的公司當中,有沒有到最后功虧一簣的呢?它們之間有沒有共性?
林海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投資也是一個道理。那些垮掉的企業很多時候是錢拿得太多,融資的規模和創業者的操盤能力不匹配。
錢拿得多了往往會犯這幾個錯誤:一個是戰略方向不清晰,甚至也會跟著做投資;另一個是容易把攤子鋪大,比如從 50 人一下子擴張到 500 人,但融資環境不會永遠都那么樂觀,如果不能把運營杠桿調節在可控的范圍內,企業很容易垮掉。
徐小平:那王強你對那些想找錢卻暫時還找不到錢的創業者有什么建議呢?
王強:從投資人的眼光看來,為什么我愿意給他投資?因為我認為這個人要做的事情是我的智力沒法完成的。所以找錢的時候,帶著發自內心對所要做的東西的激情,加上理性的思考,往往比一份迎合投資人所做的市場數據要靠譜。
不管是 A 輪、B 輪的創業者,你都需要忘掉資本邏輯,回到商業邏輯。資本邏輯只能順著商業邏輯實現,而你的商業邏輯如果不能在商業規則里實現的話,資本邏輯是失敗的。為什么融到錢會害死你?因為你的思維因此改變了,從商業導向的思維變成了資本導向的思維。
創業者不應該畏懼 BAT
林海峰:從真格的角度上來講,如果 BAT 在做或者準備要做一件事情,恰好有一個很牛的創業者來找投資,你們怎么判斷?
徐小平:兩年前我去廈門拜訪 蔡文勝 ,和他喝茶閑聊怎么顛覆微信,結果聊到兩點鐘,我們自己都被顛覆了,崩潰了,也找不到顛覆微信的方法。
一個大企業的產品做得好了,你要想做得比它更好,希望渺茫,要做另外的東西。就好比如你不可能在膠片時代超越柯達。
創業是什么?是提供與眾不同的產品或服務,革掉一部分人的命。如果引來 BAT 的全力進攻怎么辦?我們要的就是這樣有勇氣的創業者。創業本來就是一次長征,是對智慧、野心、意志、團隊的全面考驗,機會依然是無窮的。
王強:小平和海峰給我們分享的時間很短,但也打通了創業的漫長道路上四個重要節點。小平說,沒有對從業領域深度的思考,沒有勇氣面對 BAT,那你根本沒有實現夢想的可能。海峰則用騰訊的實例告訴我們,哪怕你一個創業公司走到了珠穆朗瑪峰這樣的高度,如果喪失了反思的能力,拒絕傾聽不利的信息,一樣有可能崩潰。所以騰訊才會轉變心態,對外開放,才有現在新的風景。保持傾聽、保持開放、追求深度、鼓足勇氣,有了這四個元素為基礎,才是我們理想中“牛人”應有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