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渦中的幣圈自媒體:炒作項目牟利 1篇稿件收費10萬
[ 摘要 ]涉嫌發布ICO和虛擬貨幣交易炒作信息”,是這次封停的主要原因。“幣圈自媒體,說是媒體,其實干的是公關、營銷的買賣。它們靠為項目發廣告、做宣傳維持生存。”
來源/ 尋找中國創客 出品 / 區塊鏈Truth 作者 / 貝爾 阿倫 編輯 / 賀樹龍
幣圈自媒體大號集體被封。
8月21日晚間,包括金色財經網、火幣資訊、幣世界快訊服務、深鏈財經、幣種研究室、吳解區塊鏈、每日幣讀、火幣研究院、huobicom、TokenClub等十幾家區塊鏈自媒體的微信公眾號突然無法訪問。
部分被封停賬號的區塊鏈自媒體頁面
打開這些公眾號,頁面顯示“由用戶舉報并經平臺審核,違反《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已被責令屏蔽所有內容,賬號已被停止使用”。
區塊鏈Truth(ID:chaintruth)就此聯系騰訊微信工作人員,對方表示,原因是:部分公眾號涉嫌發布ICO和虛擬貨幣交易炒作信息,已被永久封停。
隨后,區塊鏈Truth嘗試聯系金色財經網、火幣資訊、深鏈財經、幣世界等自媒體的負責人,均未獲得回應。
不過,多個被停止使用的區塊鏈自媒體微信公眾號中,其相關連的網站、APP、小程序等目前都在正常運營,也有自媒體的轉世號(即小號)出現。
這次封停在社交媒體引起熱議,大部分人認為:一些打著“區塊鏈媒體”招牌的公眾號,實際上干的卻是非法炒作ICO的勾當,沒有底線地幫助一些空氣幣“割韭菜”,并從中獲取暴利,被封停實屬“活該”。
去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指出ICO融資行為涉嫌非法集資、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發售代幣票券等違法犯罪活動,任何組織和個人應立即停止從事ICO。
盡管此后監管部門針對ICO、炒幣等行為不斷施壓,但隨著2018年年初“區塊鏈”概念被熱炒,大量數字貨幣和區塊鏈相關的自媒體紛紛出現,與交易所、項目方一起組成了地下“黑市”,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多位接受區塊鏈Truth采訪的行業人士認為,此次幣圈自媒體集體被封,有助于給非法炒幣降溫,也有助于區塊鏈行業的良性健康發展。
封停當晚,“改頭換面”號即生
“該來的終于來了。”
劉奇是一家幣圈自媒體的創始人,上周他聽到“風聲”,得知自己運營的公眾號將被徹底關停。此后,他四處“找關系”,希望能托人“擺平”這件事,但結果證明這些都是徒勞。
劉奇出身于傳統媒體,受過專業的新聞訓練,本來并不贊成幣圈“割韭菜”的玩法。2018年年初,劉奇注冊了一個公眾號,準備“把專業媒體理念帶入區塊鏈行業”。但入了幣圈、鏈圈沒多久,在利益誘惑面前,他的心態就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有錢為什么不賺呢?”很多希望為ICO造勢的項目不斷登門“送錢”,動輒十萬八萬,而劉奇需要做的僅僅是幫他們發布幾條“推廣軟文”。在收了第一筆錢后,劉奇逐漸開始淪陷,不僅不再避諱為圈錢項目搖旗吶喊,甚至還收錢為雇主充當“打手”。
不過,和劉奇一樣被封掉賬號的一些自媒體人似乎并沒有認識到自身行為的危害性。一位當事人表示:“這些錢我們不拿也有別人拿”;另一位當事人發問:“為什么只封我們不封其他號?”;一位大V公開慶幸自己早把“主陣地”從微信轉移到了微博;還有一些自媒體人則表示會注冊新號、改頭換面、從頭做起。
某被封停賬號自媒體人的微信朋友圈
此次沒有被封掉的一些幣圈、鏈圈自媒體,一邊自嘲“不是頭部媒體”,一邊人人自危、準備調整報道方向。當然,也有自媒體借機營銷,打出廣告稱“(我們)會一直陪著大家”。
有趣的是,幣世界還在自己的網站上發布了一條快訊,點名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已被封停。
幣世界發快訊稱包括自己在內的多個區塊鏈媒體被封停
幣圈混亂,可見一斑。
成立仨月盈利,圈錢套路百出
“涉嫌發布ICO和虛擬貨幣交易炒作信息”,是這次封停的主要原因。
區塊鏈Truth(ID:chaintruth)查看了上述公眾號發布在其他媒體平臺的歷史內容,發現大量涉及介紹區塊鏈ICO項目的信息,有些平臺甚至以介紹“炒幣”為主。而且,這些公眾號的數據表現都不低。新榜日前發布的“區塊鏈微信影響力排行榜”顯示,金色財經網、huobicom、每日幣讀排名在前50位。
一位幣圈自媒體的前負責人李欣接受了區塊鏈Truth的采訪并表示:幣圈自媒體,說是媒體,其實干的是公關、營銷的買賣。它們靠為項目發廣告、做宣傳維持生存。
對項目而言,上交易所至少要花費幾百萬人民幣,其中大約30%會用在媒體宣傳上。因為區塊鏈是社群玩法,以傳播獲取“共識”,所以媒體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也是“除了交易所之外‘割韭菜’最狠的一環”。
李欣向區塊鏈Truth介紹,有個項目ICO一共花了3000萬,其中1500萬付給交易所作為“上幣費”,800萬付給媒體作為“推廣費”,剩下的700萬元用于舉辦活動、人員開支,甚至包括項目運營。
行情好的時候,自媒體對項目方的要價也特別狠:一篇千字左右的稿件動輒收費1.5個比特幣(年初約合人民幣8萬元左右);甚至有的自媒體開出一篇稿子10萬元的價格,其中包含50%的法幣,50%的項目方代幣。即使如此,還有不少項目方追著上廣告。
有按單篇收費的,也有按月、按年打包收費的,價格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行情好的時候,一個區塊鏈自媒體成立3個月就能實現盈利,比項目上交易所圈錢的速度都快。
圖片來源網絡
對炒幣用戶而言,夸大、虛假的媒體宣傳會影響他們的投資判斷。和科技媒體主要面向行業讀者不一樣的是,區塊鏈媒體主要面向散戶,因為這里有二級市場。所以,大部分自媒體的出發點不是傳播區塊鏈知識,而是想法設法獲得散戶的信任,并靠項目方完成變現。
“自媒體是利益鏈中的一環,誰也無法超脫。”他說。
“尋找中國創客”曾在《起底幣圈自媒體:借“私募”之名推ICO、收費薦幣誘導投資人》一文對蜂擁出現的區塊鏈媒體亂象進行報道。文章稱:區塊鏈自媒體的另外一種賺錢方式,就是建立代投群,以“私募”、“代投”的名義組織投資者參與ICO。
此前,一個名叫“小羽漫談區塊鏈”的公眾號曾經組織過代投群,推薦了一個名為“LIM”的ICO項目。代投結束后,群主突然解散了微信群,并注銷了微信公眾號,“從人間蒸發了。”有人計算,這次代投使投資者損失總計超過千萬元。
幣圈圈錢,套路百出。
寫在最后
正如我們在發刊詞《區塊鏈真相來信:永遠正直、永遠單純、不忘良知》中所寫:區塊鏈的技術和理念是個好東西,但這三個字被一群發幣割韭菜的人玩壞了。
“提到區塊鏈,很多人會想到發幣、割韭菜甚至傳銷等詞語。錯的不是大家,錯的是這個行業里充斥著太多謊言和欺騙,很多人為發幣炒幣而來,他們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灰色地帶,用區塊鏈的外殼包裹著精心設計過的騙局,甚至還為此洋洋得意。”
市場需要靠譜的區塊鏈媒體,分辨優劣,激濁揚清,凈化行業。
這次封停,或許是個去偽存真的好開端。
(注:應被采訪者要求,文中劉奇、李欣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