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關于AI的三大預言,被梁建章反駁“太不靠譜”! 你挺誰?
不管你懂不懂技術,看不看好各大企業的科技戰略,人工智能離我們的生活是越來越近了。
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生產力變革,都因其顯著的“雙刃劍”作用引起過大討論。人工智能也不例外,我們既享受它帶來的低成本優質服務,又恐懼于它會摧毀現有的秩序。
01
李開復 的“好萊塢災難片式”預言
前兩天, 創新工場 創始人 李開復在紐約時報發表評論《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的真正威脅》 ,將人們心中的恐懼進一步具體化。
他在文章中稱,“人工智能技術注定會改變我們的世界,并不完全以我們的意愿為轉移”,且不談遠的,在近在咫尺的未來,人工智能就會對人類社會造成三大威脅:
一、大量崗位和職業消失,大批人員失業。其中大部分是低薪崗位,也有部分高薪崗位。
典型的如銀行出納員、客戶服務代表、電話銷售員、股票和債券交易員;甚至律師助理和放射科醫生這樣的工作也會被智能軟件所取代。假以時日,人工智能技術還會學會控制如無人駕駛汽車和機器人這類半自主或全自主硬件設施,逐步取代工廠工人、建筑工人、司機、快遞及許多其他職業。
二、開發及采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公司和企業“強者更強”,贏得壟斷暴利。
李開復認為,人工智能是一個“強者更強”的產業:數據越多,產品越好;產品越好,所能獲得的數據就更多;數據更多,就更吸引人才;人才越多,產品就會更好。
舉例來說,中國的語音識別企業 科大訊飛 ,人臉識別公司 曠視科技 、 商湯科技 就市值來講,都已經成為行業翹楚。在谷歌、特斯拉及優步等企業的引領下,美國的無人駕駛技術也是首屈一指。
在消費互聯網領域,中美七家企業——谷歌、臉書、微軟、亞馬遜、百度、 阿里巴巴 、騰訊——正快速將其運營版圖擴展到全球范圍內,盡可能占據更大份額的人工智能市場。
三、中美兩國形成新技術霸權,其他國家淪為依附體。
因為人工智能技術主要被中美兩國企業所掌握,上述壟斷財富也將流入中美兩國,其他國家還要承擔因此帶來的失業問題。
李開復據此推測,為避免本國陷入貧困動蕩,這些國家會與提供最多人工智能軟件的國家——中國或者美國——進行磋商和談判,最后以特定人工智能企業在本地用戶中的盈利來換取國家所需的社會福利補貼。從而最終成為中美兩國的經濟依附體,這樣的經濟發展態勢也將重塑當今的地緣政治版圖。
02
梁建章憑什么反駁李開復
看了李開復的文章, 攜程創始人梁建章坐不住了,立即寫了一篇《人工智能遠不能取代人類工作》回應,對李開復上述三個觀點一一進行反駁,總結成一句話就是:沒有一個靠譜的。
李開復的背景大家相對比較熟,一直在計算機領域,他的 創新工場 近年也投了不少技術項目,現在他站出來談人工智能的前景和影響,還是比較順理成章的。
作為攜程創始人,梁建章退居幕后好幾年,為什么突然跑出來反駁李開復?
這里得介紹一下梁建章的背景,梁是中國最早一批“海歸派”互聯網創業者, 上海復旦 大學少年班畢業后赴美留學,21歲就取得了 喬治 亞理工學院電腦系碩士學位,在美國硅谷從事技術工作多年后回國創辦攜程旅行網。
不過,相比經營企業,梁建章更醉心于學術研究。2011年,他獲得 斯坦福大學 經濟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包括人工和創業以及中國勞動力市場,此后他成為國內活躍的經濟學者,甚至與北大教授合著嚴肅人口學專著。
計算機和經濟學的雙重研究背景,加上企業的實操經驗,讓梁建章對人工智能的預言顯得更冷靜一點。 他反駁李開復的理由是:
一、機器人至少要30年才能取代清掃、空姐、保姆等工作 ,到時人們工作時長減少,收入增加,會催生巨大的教育、醫療、旅游需求,吸收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勞動力。
二、技術無法壟斷,消費者得到低價和高質的產品服務,成為最大的得益者。
梁建章稱,的確,人工智能技術需要大量的數據,這有利于大公司。但是世界上有不少有大量數據的大公司,舉例來說,在無人駕駛領域,Google, Tesla, Uber 還有幾家中國公司都有足夠的數據成為有力的競爭者。一般的規律是,只有要3個以上接近的競爭對手,就賺不到太多的利潤。
歷史上很多革命性技術,如蒸汽機、計算機,也帶來了巨大的效益提升,但是發明或使用技術的公司并沒有賺到巨大的利潤。就是因為超額利潤會很快消失在激烈的競爭中。
三、中美會成為人工智能超級大國,但不會有錢到影響國際關系。
沒有全球失業導致的經濟危機,也沒有技術壟斷企業賺取暴利,中美兩國在人工智能上的優勢,與其他產業優勢一樣,是國際貿易中的加分項,但還不至于能改寫地緣政治版圖。
兩人對人工智能迥異的判斷,你更傾向于誰?戲哥覺得李開復的預言確實很“吸引人”,但過于浪漫主義了,無論什么技術,在現實世界中都會有制衡的力量。相比之下,還是梁建章的預測更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