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摘瓜
經過2015年“世紀大重組”,李嘉誠家族主要產業被打包進“非地產”和“地產”兩家上市公司,前者是長江和記(00001.HK)、后者是長江實業(01113.HK)。
“李超人”的商業版圖
長江和記實業(以下簡稱長和)旗下業務分為五大板塊:
港口及相關服務:在26個國家的51個港口擁有288個泊位。2018年吞吐量達8460萬個標準集裝箱貨柜,365天×24小時,無休無止,每小時完成將近1萬個貨柜。
零售:長和零售部門同屈臣氏旗下門店組成。截至2018年末擁有12個零售品牌,在全球24個市場開設1.5萬間門店,銷售額折合港幣1690億。
基建:透過長江基建(香港主板上市)涉足世界各地能源、交通、水處理、廢棄物處理等領域大型項目的投資及營運。
能源:透過赫斯基(多倫多上市)在加拿大、美國及亞太地區進行能源投資。
電訊:全球領先的移動運營商,運營主體是歐洲3集團及和記電訊香港控股(香港主板上市)。
長江實業(以下簡稱長實),囊括李氏旗下物業開發、物業投資、物業管理及相關金融服務的各項業務,收入主要來自中國內地及香港。長實更貼切的名號應當是“長江物業”,英文名稱CK Asset Holding Limited就相當準確了。讀者或許不知道,香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以英文為準,中文僅供參考沒有法律效力。
盡管名氣很大,但長實在中國內地并非一線房地產開發商。2018年,長實總收入644.8億港元,相當于萬科的19.5%。
長和“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
零售是長和旗下第一大板塊,2014年營收1570億港元。2018年,零售收入增至1690億港元,折合人民幣1490億,相當于蘇寧的60.8%,但盈利能力遠遠超過蘇寧。
電訊是第二大板塊,2018年營收863億港元,相當于中國移動的10.3%。
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別是基建、能源,2018年營收分別為647億港元、543億港元。
排在最后的是港口及相關服務,2018年收入352億港元。
長和業務結構比較穩定,五大業務在營收中的占比變化緩慢。與2014年相比,占比上升的只有基建板塊,2014年收入454億港元、占比11.2%,2018年收入647億、占比14.3%。能源業務收入占比下降2.2個百分點。
盡管旗下各項業務增速波動較大,特別是能源、基建兩大業務,但長和整體營收增速的波幅相對較小,體現出各項業務之間的互補性。
長和有7位執行董事、13位非執行董事。截至2018年末,20位董事年齡總和達1465歲,平均年齡73.25歲。最年輕的李澤鉅已經54歲,最年長的郭敦禮已經92歲。難怪業務如此穩健,用孟子的“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來形容非常貼切。
長實“著陸前滑翔”
與長和的鵬程萬里不同,長實卻是在“收油”、“降低高度”!
2016年,長實收入總額達到699億港元峰值后開始回落;2017年跌到638億港元,同比下降8.8%;2018年收入總額645億港元,同比微增1.1%。
長實收入來自物業銷售、物業租賃、酒店管理及飛機租賃。2018年,四大業務營收503.7億港元,加上攤占合營企業的141億港元,總收入達645億港元。
作為開發商,長實物的主營業務自然是物業銷售。最近三年,長實物業銷售收入顯著下降,從2016年的568億港元到2018年的348億港元,兩年累積下降38.8%。
長實物業銷售收入中來自內地的份額在60%以上。2018年來自香港和內地的收入分別為115億港元和221億港元,另有11.28億港元來自海外(主要是英國)。
值得注意的是,長實賬面已簽訂銷售合同但未確認為營收的金額高達631.2億港元,其中香港、內地分別為524億港元和78.6億港元。
2018年財報披露,467.8億港元已簽合約收入將被確認為2019財年香港物銷售收入。即便一平方英尺都沒有賣出去,2019年香港物業銷售收入仍將比2018年增長307%!
截至2018年末,長實在內地土地儲備(包括按權益計算的合作項目)為892萬平米,僅為同期恒大(3.03億平米)、碧桂園(2.41億平米)的零頭。在香港的土地儲備更是只有37.1萬平米。
長實持有用于出租的寫字樓、商場項目屈指可數。其中長江集團中心、華人行、和記大廈、和黃物流中心位于香港,80%以上的租金收入亦來自香港。中環中心已被作價402億港元出售,于2018年5月完成交割。
截至2018年末,長實在香港持有用于出租的寫字樓、商場總面積約56萬平米,而在內地只不到20萬平米(北京東方廣場80萬平米中的一小部分)。
2018年,長實物業租賃收入69.3億港元,同比下降2.8%。隨著中環中心被出售,租金收入將進一步下降。
除了中環中心,長實近年較大的出售和收購還有:
2016年出售上海世紀匯廣場,定價折合港元230億,獲利約116億港元;
2017年3月,171.6億港元收購加拿大一家“熱水爐及相關服務”企業;
2017年7月,與關聯公司長江基建聯合收購歐洲能源企業ista,總代價約合414億港元;
2018年6月收購倫敦物業,斥資10億英鎊(106億港元)收購一棟120萬平方英尺的甲級寫字樓;
2018年8月,簽署協議,向關聯公司支付96億港元,換取歐洲、澳洲6個基建項目40%的收益權;
收購資金超過出售套現的部分主要通過發行票據募集的資金支付。
六成銷售收入來自內地,八成租金來自香港,李嘉誠老本行的國際化不算成功。原因很簡單:到歐美做開發商賺大錢,沒戲!
國內一線房地產商多有“收油”跡象,但恒大、碧桂園是從爬升改為平流層巡航,長實卻關閉油門、降低高度,狀態類似著陸前的滑翔。
長和賺錢能力與 阿里 相當
零售業務在長和營收中占比很大,但商品銷售利潤率不會太高,EBIDTA利潤率在10%以內。2018年,零售業務EBIDTA達162億港元,同比增長9.2%,利潤率為9.6%。
基建是長和旗下利潤率最高的業務。2018年基建EBIDTA達354億港元,利潤率54.7%。
港口業務利潤率穩中有升。2018年EBIDTA達134億港元,同比增長6.6%,利潤率38.1%。
能源目前是唯一走下坡路的業務。2018年盡管EBITDA同比增長36%,達到121億港元,但這是相對于2017年低谷的增長,較2014年的144億港元有不小差距。
能源業務的利潤率也不算穩定,因為國際能源價格是長和左右不了的,只好聽天由命。
電訊業務包括歐洲3集團及和記電訊香港,2018年EBITDA達315億港元,是長和旗下第二大賺錢業務。
盡管各項業務效益存在波動,長和總體盈利能力卻呈穩步上升。多元化、全球化、抗周期,長和是成功的典范。
2018年,長和EBITDA達1050億港元,約合1035億人民幣,與 阿里 相差無幾!
香港、大陸摘瓜運往歐美
2015年“世紀大重組”時,李嘉誠旗下資產“脫亞入歐”已基本完成。是以重組后收入的地理分布情況趨于穩定,但歐美份額增長、香港及內地份額進一步下降的走勢依然在持續。
2015年,長和營收中尚有20.5%來自香港及中國內地,而來自歐美的收入占比是44.2%。到2018年,營收中10%來自香港,9%來自中國內地,合計占營收的18.4%,來自歐美地區的收入占營收的59.4%。
EBIDTA的地理分布比營收更“脫亞”,2018年只有3%來自香港,10%來自中國內地,合計12.9%,而來自歐美的利潤占比達64.9%。
到歐美大肆收購的資金來自哪里,不言而喻。
普通市民的身家、生計都在香港。而長和即便在香港一分錢不賺,千億利潤也只損失3%。
一摘香港、二摘中國內地,對“超人”來說是“抱蔓歸”的時候了。
AD:還在為資金緊張煩惱嗎?獵云銀企貸,全面覆蓋京津冀地區主流銀行及信托、擔保公司,幫您細致梳理企業融資問題,統籌規劃融資思路,合理撬動更大杠桿。填寫只需兩分鐘,剩下交給我們!詳情咨詢微信:zhangbiner87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