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h已死,朋友圈沉寂:私密社交與用戶增長的永恒矛盾
今天之后,Path將停止服務。
可能很多人沒有聽過這款產品,但我們的讀者很多都用過,它被認為是啟發了微信朋友圈靈感的產品。
Path跟市面上很多社交產品不一樣,它的創始人出身于Facebook,想要創造一個反社交的產品,定位是“生活的瞬間與真正認識你的人分享”。
剛上線的時候,Path吸引了不少想要逃離社交媒體Facebook的用戶,在各大APP排行榜上升得飛快,估值也一路上漲,甚至一度被認為是最具 獨角獸 潛質的公司,風光無限。
Path想要打造的,是一個有價值的私密的社交圈,所以它設置了50個好友的上限。但這也讓很多用戶迷茫——究竟應該選哪50個好友是有價值的?并且,真正“有價值”的好友,還可能并沒有加入Path。此外,由于50個人的限額非常容易被消耗殆盡,那么從人情上和交互上,“這50個好友刪誰不刪誰”對用戶來說也是一個艱難的決定。
作為實時社交產品,用戶的心理預期是“好友”的實時反饋,當然并沒有社交產品能做到完全的實時。Path的第一個版本是以曬圖、曬狀態為核心來驅動好友間相互留言和點贊的,在50個好友的限制下,實時反饋就更難做到了。
Path這個產品很極端,就是單純的用戶社交。用戶打開后,沒有那么多的內容,停留時間很短,如果沒有強關系的話甚至會遺忘它的存在,于是,整個產品的留存率就很差。
社交產品如果不能做到足夠的用戶粘性,也沒有切入特殊用戶群體,滿足他們的需求,在競爭對手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面臨增長停滯甚至倒退的局面。而此時,如果沒有有效的盈利方式,產品最終逃不開關停的命運。
今天我們分享這篇文章,一方面是覺得Path倡導的一些理念和產品本身的交互形式,還是有蠻多可取之處的,它曾給予很多人靈感。另一方面,Path從一個被看做前途無限的產品到今天黯然關閉,它的探索、瓶頸與掙扎或許也能給你一些啟發:別人的成功或許很難復制,但是他們的失敗我們卻可以參考。以下,Enjoy:
Path死了,這個給微信朋友圈私密社交邏輯啟發的App最終沒能撐下去了。
當朋友圈變成了“公共廣場”,越來越多的人在朋友圈里沉默寡言時,他們都宣告了一件事,私密社交這件事到底是失敗了。
私密社交:如同在客廳里談話
2018年9月17日,社交應用Path的分類榜排名從長期在第1000名左右徘徊猛然上升到第187名。對于正常的產品來說這或許是一個好消息,但對于Path來說是它生命里最后一次發聲。一則消息讓它曾經的擁躉重新下載去向它做最后的告別——就在那天,Path官方宣布自己服務將正式關閉下線。
作為封閉式社交的鼻祖,8年后Path還是撐不下去了。
時間撥回到2010年11月,大衛·莫林(Dave Morin)創建了與Facebook理念截然不同的社交產品Path。
莫林作為Facebook早期員工之一,一度也是扎克伯格價值觀的堅定的信徒。Facebook的使命就是讓社會更加公開,扎克伯格相信只有更公開才會更緊密相連。因此,莫林也曾對媒體說:“我們幫助人們更公開地交流更多的信息。”
但這種信息公開理念下的Facebook暴露出越來越多的隱私問題:2006年,Facebook發布了新聞信息流“News Feed”功能,這被認為很可能成為跟蹤狂(stalker)的工具,這也導致了扎克伯格第一次在國會道歉;2010年,一家RapLeaf的網絡追蹤公司就曾利用Facebook數據組建自己的數據庫……
2010年1月,莫林辭職離開了Facebook。11月,反社交的Path上線,定位為“生活的瞬間與真正認識你的人分享”,吸引了不少想要逃離社交媒體Facebook的用戶。
而在圖片分享上,Path做了一個細致的設計,會顯示讓用戶知道哪些朋友看過他分享的照片。正如莫林所說,當朋友們在談論社交網絡中的共享內容時,經常說一句話是“嘿,你看到那張照片了嗎?”,而“被看到”功能有助于幫用戶跳過這樣的問題,直接進入關于內容的交談。
而且如果50個名額滿員后想加新人的話,就必須在原名單里刪除一個。據莫林解釋,和現實一樣,有些好友可能會被冷落,同時也有新人進入你的社交圈。這是給用戶控制的權利,目的是
2012年發布2.0版本后,好友人數的限制放寬到了150人。這個數量是來自于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著名的“鄧巴數字”定律,該定律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活動推斷出,人類智力所允許擁有的穩定好友數上限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約是150人。
此前據媒體報道,莫林最初設定好友上限為50人后,一直在探索一個合適的好友數量,當他看到鄧巴數字的論文后,他還打電話給鄧巴本人以確認研究細節。
而除了人數限制,Path另一個重要的社交邏輯是社交圈與社交圈之間是封閉的:
因為嚴格控制好友人數,也正是在2011年移動互聯網剛剛興起,Path推崇的是時時刻刻、以及生活細節的分享:比如它讓用戶分享自己是“睡著”還是“醒了”,讓用戶打卡地理位置,并且和Nike等運動廠商合作以獲取和分享用戶的身體節律、運動記錄。
不難想象的是,作為一個成年人,如果你現在經常在朋友圈分享你“睡著”還是“醒了”,甚至分享一張自拍照,自己會渾身不自在,也會被其它朋友們屏蔽,但是在8年前,這些生活細節你是可以分享給好友的,他們一共150人。
啟發了微信朋友圈
Path可能并沒有想到,微信后來成為一個難以撼動的社交巨頭。
微信起步并不算早,2011年1月上線,當時小米公司的即時通訊工具“米聊”已經憑借500萬注冊用戶處于領先位置。
在激烈的競爭之下,微信初次發布后并沒有顯著的用戶增長,開發團隊很快意識到,在聊天之外,還需要開發更多的功能來吸引用戶注冊。
在2011年,微信相繼開發了靈感來源于韓國版微信“Kakao Talk”的語音消息功能、模擬真實世界的“附近的人”功能、使用GPS定位和加速感應器的“搖一搖”功能。在2011年11月,微信新用戶增長創下了日新增20萬的新紀錄。
但2012年4月,微信上線了4.0新版本,這一版本新增加了Moment(中文直譯“朋友圈”)。
圖:Path的使用界面
微信對于Path社交邏輯最重要的相似處就是朋友圈之間的封閉性,你在好友的朋友圈里,只能看到共同好友的點贊和評論,而“朋友的朋友”是看不到的。
這種私密和封閉的邏輯區別于Facebook、區別于QQ空間,是“朋友圈”之所以成為朋友圈的基礎——
微信朋友圈的推出進一步增加了微信的用戶粘性,根據微信團隊最新監測的數據顯示,微信朋友圈每天的發帖量已經大大超過了微博最鼎盛的時刻。
在2012年9月,不到6個月的時間里微信用戶實現1億的增長量,突破2億人。
隨后微信繼續在開發新功能的道路上狂奔,公眾號、表情商店、微信紅包等相繼問世,逐漸形成如今所見的微信,而微信也快速成長為了社交巨頭。
微信朋友圈變成廣場
但是私密性和封閉性隨著用戶個人通訊錄好友數的增長而被破壞,個人好友數增長背后是微信整體用戶數的增長,這是任何一款產品都夢寐以求的。
簡單來說,——當越來越多人使用Facebook或者微信,對于用戶來說,就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好友和他在Facebook和微信上產生了聯系,這兩款產品對于他的價值就越大。
可以很形象地理解這種效應——在無線出現之前,每臺電腦都有一個以太網端口。梅特卡夫定律誕生了。該定律指出,隨著連接數量的增加,網絡的價值越來越大。
以Facebook而言,當有兩個用戶時,只制造了一個連接。當有五個用戶時,連接數增加到10個。有12個用戶時,連接數增加到66個。Facebook是完全公開的網絡,你可以想想Facebook登陸頁面那個網絡,正是這個含義,當網絡擁有的連接數不斷增大時,一個用戶加入這個網絡能夠獲得巨大連接數時,對于用戶則有極大的吸引力,用戶增長是呈現指數級的。
微信的私密社交邏輯,并不具備公開的網絡,但網絡效應仍然很明顯——
但隨著個人用戶通訊錄里好友數普遍達到幾百人,甚至數千人,微信朋友圈最開始遵循的私密性則不復存在。
還記得開篇時莫林提倡的那個向往的理念嗎?“一個家庭式的封閉網絡,能讓人更有安全感地表達。”
當你的朋友圈里有數百個人,有許多人你甚至記不起他們是誰的時候,表達不再是安全的。想想你在發朋友圈時那些忐忑的感覺——“這句話這樣說是否合適?”“是否影響到了我的公眾形象?”……朋友們也是如此,大多數人已經許久沒有發朋友圈,或者僅三天的朋友圈顯示可見,沉默成了最明顯的群體特征。
朋友圈不再是莫林所推崇的家庭里的客廳,變成了公眾的廣場,政治學里那個古希臘廣場。
在政治學里,古希臘廣場的概念被引入,它意思是集中、匯集,是公共生活的中心,是一個討論話題的典型場所,與之相對的是家庭領域和私人空間,被視作公共領域。
這正是你今日在朋友圈分享生活和點滴不再自在的原因。
私密性“致死”
但私密性最終導致了Path的死亡,重要的原因在于150人的上限讓它缺乏了這種網絡效應,加不加入Path并不是特別重要的事情,可是沒有微信確實是很重要的事情。這也導致Path用戶增長的緩慢。
回到2013年,那是Path的轉折點,隨著加入了私信功能、加入出售貼紙和高級照片濾鏡的在線商店的3.0 版本發布,Path甚至在社交App前三名的位置上蟬聯了一個多月,僅次于Facebook、Twitter這兩個超級巨頭。
而Path 3.0版本上線后的24小時所帶來的盈利超過去盈利總和。這意味著之前商業模式不太明晰的Path終于找到了一條變現之路。
當年4月底的時候,Path在其官方Twitter上宣布用戶數突破1000 萬,每周新增的用戶達到百萬,每月有50% 的用戶會登陸應用。
但那就是頂峰了,之后每況愈下。
這對于Path的用戶量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在隨后的更新版本中,已經沒有了導入Facebook好友的這一選項,增加了Twitter和Gmail 聯系人等。
Path遇到了增長瓶頸,還經歷了裁員,高層動蕩等一系列麻煩。
在Path走下坡路時,曾經的競品們仍然在高歌猛進。這時的微信、韓國的LINE、Facebook早已經是億級別的用戶數量,其中微信在2013年1月已經達到了3億用戶。
相比之下,2014年Path宣布注冊用戶數超過2300萬人,同時完成了2500萬美元的C輪融資,這也是它的最后一輪融資。
而在那之前,Path一直保持著非常高的融資記錄,和包括谷歌在內的多家巨頭對其收購的興趣,在鼎盛時期,該服務擁有大約1500萬用戶,曾經以5億美元的估值募資。
谷歌只用了幾個月時間考察,就開出1億美元的價格企圖買下它。總而言之,Path從硅谷頂級風投處一共募集了5500萬美元。
發展的不利讓Path嘗試做出改變,但努力失敗了。
2015年Path被韓國版“微信”Kakao收購。Kakao一直在努力進軍國際市場,通過這筆收購能幫助Kakao在LINE稱霸的東南亞市場獲得一席之地——Path的大部分活躍用戶在印尼。被收購后Path和它即時通訊應用Path Talk被安排的角色是在東南亞市場。
圖:2015年Path被Kakao收購
再次聽到Path的消息是,Path要關閉了。
AD:12月7-8日,北京望京凱悅酒店!獵云網邀您共赴創投盛宴“ 聚勢謀遠 創變未來—2018年度CEO峰會暨獵云網創投頒獎盛典 ”,24大獎項 330榜單發布 3000+參選企業! 評選火熱進行中,歡迎報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