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傅如何在創投界打拳?揭秘“風投教父”熊曉鴿的投資經
直到《合伙中國人》錄制開始前一天,熊曉鴿才答應節目組的邀請,成為“殿堂級”創投導師團的一員。節目的錄制是在北京的大興,每次差不多錄12個小時。
這檔創投節目把IDG資本掌門人熊曉鴿、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360的周鴻祎、58同城和趕集網的姚勁波、當當CEO李國慶和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創始和管理合伙人龍宇聚集在一起,組成了一個身價超千億的導師團。
? 投資圈兒“老炮兒”
事實上,對于熊曉鴿來說,他并不需要這個節目本身去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同時這檔節目偏重的是天使期的項目,做天使投資的徐小平在節目引進策劃時期就已經有較高的參與度,但于熊曉鴿而言,決定參與這檔節目有著與徐小平不盡相同的理由。
眾所周知,熊曉鴿曾在10年前與馬云等人一起錄制了央視的《贏在中國》。作為唯一一位參與了全部三期的嘉賓,他很清楚地知道錄制一檔節目有多辛苦和耗費時間。
“后來為什么又答應了呢?是因為這幾年錢多了,創業項目也多了,投資圈里出現了誤區,我稱它為“亂拳打死老師傅”的年代。所以我希望和幾個同行共同切磋一下,給這些創業者指點一下,這是我的初衷。”
在節目中,評委還包括周鴻祎和李國慶,360與當當網這兩家公司,熊曉鴿都投資過,他覺得周、李二人可以帶來很多創業中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
事實上,答應錄制這檔節目還因為熊曉鴿有很深的深圳情結。節目開始錄制的三月份,剛好時值IDG創始人及董事長麥戈文(Patrick J. McGovern)先生逝世兩周年。1993年熊曉鴿回國,正是在深圳與麥戈文先生一起開始做的風險投資。2013年11月,麥先生最后一次訪問中國,中華創業投資協會也是在深圳的年會上為他頒發了一個終身成就獎。時間地點巧合之下,錄這個節目也多了一層紀念麥先生的意義。
? 風投界“亂拳打死老師傅”
熊曉鴿在節目里的話不多,表現比較低調,但一開口往往切中要害。
第三期節目中戶外運動教育項目“小鎮童軍”在上臺之初引起了導師們共同的興趣,然而幾分鐘之后熊曉鴿和徐小平卻幾乎都是“拍案而起”,原因是創業者張揚在帶孩子們做戶外活動的過程中,孩子們都叫他“爸爸”,而張揚的表達更是讓導師們都產生了困惑:為什么好像很享受客戶的孩子們叫他爸爸?這個問題引起了一輪火藥味十足的爭論。
這讓參加過多次童子軍活動的熊曉鴿很是不解。1988年發源于美國的童子軍項目,要求父母的親身參與,注重親子陪伴,共同成長,是一個公益性質的項目。類似的模式被張揚引進到中國,將其改造成為一個贏利的生意來做,并且客戶花了錢把孩子送到童子軍項目,而結果是孩子反而稱培訓師為爸爸,熊曉鴿不能認可,他在節目中連說了兩次“我們的觀念不一樣”。
“就是你不懂這個項目設立的初衷,還拿著這個到國內來蒙人家,而且還要賺錢。”事后熊曉鴿在采訪中評價,“它的結果跟國外的那種童子軍要達到的效果完全是不一樣的。”
據有關報道,中國當前平均每天誕生1萬多家企業,網絡創業人數超1000萬,每天有近3萬人加入創業大軍。而去年的數據是,每分鐘便誕生7家公司。
“供求關系發生改變了,國家也支持,各種資本都在涌進。”熊曉鴿身處創投圈的中心,對這種現象有切身的體會:“我認為這兩年多的時間里,中國的風投業出現了一個‘亂拳打死老師傅’的現象,就是投資者與創業者忽悠的比較多,并不是實實在在地做事與做人。”
熊曉鴿覺得,現在有些投資很不靠譜,創業者自己也沒說明白。創投“老師傅”們看中一些項目,說:“我看好這個項目,投1000萬,占10%;另外一個人說我錢比他多,我出3000萬,占10%,創業者就稀里糊涂地把項目給他了。”熊曉鴿舉例道,“但是那個出價高的投資者并不一定能夠提供后續的服務,他只給錢,最后這個創業項目就不一定能成功。”
“所以我就想告訴大家,我們這些“老師傅”是怎樣打拳的。”熊曉鴿笑著說。
? 熊曉鴿眼里的投資熱點
《合伙中國人》前六期節目之后,熊曉鴿一共投了三個項目:一個是51歲的李虬帶來的“鮮花說”,一個可以讓人在自家小區門口、便利店、地鐵、加油站方便地買到實惠的產地直達鮮花的平臺。熊曉鴿看重他B2B的模式;另一個是90后女生曹慧打造的用于滑雪運動的智能可穿戴設備,熊曉鴿覺得冰雪運動在中國將會有很大的發展前途。
從行業的角度看,北京將在2022舉辦冬季奧運會,IDG也即將參與世界冬奧博覽會的舉辦,熊曉鴿覺得冰雪運動代表著更高端的消費,當前正在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代表著中國未來的一個發展空間。
第三個項目叫英辰國際,創始人楊國英創立了國內第一個完整的流行聲樂訓練體系(MSS),這個項目成為唯一一個獲得五位投資人全體認可的項目,但是楊國英最終接受了“投資圈里唱歌最好”的熊曉鴿的“彩球”。
“這個項目具有原創性,她試圖找出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教普通人練唱歌,幫助專業人士提高演唱技巧。楊國英原來是個科學家,因為自身唱歌的情懷,向邁克爾·杰克遜的老師學習,自己研制了一套適合中國人語言和聲音特點的發聲體系。我們IDG資本很看好泛娛樂領域的項目。”
運動、農村電商、互聯網金融、旅游……記者又列舉了幾個近幾年較為火熱的創業領域詢問熊曉鴿對行業的判斷。
“你剛才講的這些永遠可能會是投資的熱點。”熊曉鴿說。“這沒什么周期,這世界上永遠有人在創業,也永遠有人在忽悠。”熊曉鴿說自己一直在看大勢,但重點在于,在中國這么大一個市場里,能不能真正看準用戶的需求,并通過現有的技術,把產品服務做得更好一點,比別人走得更快一點。
就像過去熊曉鴿在時尚集團起步做雜志時做了投資,如今時尚領域仍然受到各種關注,因為人們依然喜歡穿漂亮的衣服,但進入時尚領域的方式,不會再是投資時尚雜志。
如果說早年和馬云一起錄過的《贏在中國》是一檔勵志節目,今天的《合伙中國人》可以說是“真金白銀”的實戰,強調的是項目的可投性。熊曉鴿通過這個節目的錄制,也想讓創業者領悟,重要的是如何在同質化、一窩蜂的創業熱點中異軍突起。
“我覺得做一個小生意賺點錢并不難,但是要做成一個大的生意,尤其是能夠引領人們的生活方式或者消費習慣,做成百年老店這樣規模化的公司是非常非常難的。”
“無論何時,你的產品或者服務是否真正給人帶來價值,這決定了客戶是否能夠喜歡,并且愿意為此埋單。”
? 沒有人適合創業,也沒人不適合創業
如果說投資像是一種賭注,熊曉鴿認為,賭來賭去還是賭市場、賭產品、賭技術以及賭人。
而“賭人”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做創投二十幾年,熊曉鴿覺得最大的教訓是對人的判斷失誤。“創業者除了需要具備誠實、有責任感等優秀品質之外,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他是否具備很強的學習能力。
有一期節目里,要做留學服務的“海歸美女”不僅穿著暴露,還帶來了一段與創業項目并不相關的舞蹈,在被問及學歷時又多次回避。
“我認為一個創業者成功與否與他的學歷本身并沒有太直接的關系。但加入所創業的領域需要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一定的專業背景還是需要的。比如馬云不一定讀過名校,但是他的英文非常好,學習能力尤其突出。”所以,對于那位創業的海歸美女來說,如果要做教育,卻連相關的教育背景都沒有,就需要打個問號。
跟創業者聊背景經歷,看對方如何回答,這些是熊曉鴿判斷一個人是否能夠成為好的創業者的方法。在他看來,沒有人適合創業,也沒人不適合創業。關鍵在于想要創業的這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否清楚。
“首先要想清楚你是參與到一個創業團隊還是自己來做創業的領導人。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想做馬云,可能嗎?馬云的公司底下幾十萬人,你說你是參與到一個創業團隊里去,還是自己創業做CEO,這是完全不同的理念。”
“現在是每一個人都覺得我能創業,而且認為自己的主意好得不得了,其實主意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很多主意別人也有。”
事實上,在創投節目里,并不是導師指導如何去做,創業者就一定能成功。
對于熊曉鴿自己而言,為深圳衛視錄一檔創投節目,紀念了麥先生,而且如果自己對創業者的看法和評論能夠為人所用,哪怕節目之外想要創業的人能夠得到一些啟發,他就非常滿足了。
“當然,在錄制節目的過程中,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合作很愉快。為了這個節目,徐小平減了三公斤,我也減了三公斤,我希望下次拍的時候再減兩公斤,爭取更加上鏡。”
本文為轉載,轉載請注意真實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