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周刊》發聲:爾詐我何為?騰訊手機管家來支招
從山東學生徐玉玉被騙學費猝死,到清華大學教授一夜被騙1760萬元,甚至著名央視主持人撒貝寧被騙子“盯上”,一系列電信詐騙案件持續曝光和發酵。針對這一愈演愈烈的社會現象,9月10日,CCTV-新聞頻道《新聞周刊》欄目以“爾詐我何為”為主題,報道電信詐騙背后的黑色產業鏈,并采訪騰訊手機管家安全專家,教用戶如何防騙。
電信詐騙騙術“屢屢出新”已形成黑色產業鏈,山東徐玉玉案件的發生正是真實寫照。詐騙分子購買并利用徐玉玉真實信息,偽裝為“教育部”工作人員以“發放助學金”的名義實施詐騙,導致了徐玉玉猝死的悲劇。而因個人信息泄露而導致電話欺詐的案例還有很多,剛買車收到“貸款未批”短信,網上訂飛機票收到“航班延誤”短信,用戶只要撥打短信中的電話或點擊短信中包含的鏈接,就有可能造成銀行卡盜刷、銀行卡內財產轉移,從而產生財產損失。
(圖:航班延誤詐騙短信)
隨著“高精尖”詐騙手段的演進,以及騙術的不斷升級,電信詐騙“成本低、獲益快、立案難取證、追討難”的特點越來越突出。如何才能有效防范和打擊呢?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朱巍接受采訪時強調:“電信詐騙難以偵破,損失的財產更難追回,相關部門應該把手機安全防線往前推。例如,銀行發現用戶賬戶異常后,及時凍結賬戶才能有效防止用戶財產損失。”
首先,反詐騙不是一己之力可以實現,社會各部門需要聯合起來共同構建反電信詐騙協作機制。2016年7月,上海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平臺正式啟用,實現了公安部門、商業銀行、通信運營商、金融清算機構等多部門的聯合辦公,大幅提升了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的能力,同時提高了對被騙資金的凍結率。其中,騰訊手機管家基于其強大的騷擾攔截能力,為上海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平臺提供數據及技術支持。
除了產業鏈聯合,用戶自身也要提高安全意識,并通過第三方安全軟件主動識別和攔截騷擾詐騙電話,保護個人信息、財產甚至生命安全。“騰訊手機管家支持用戶標記惡意來電,比如說有多少多少人標記了這個電話是詐騙電話,我們系統就會認定它是一個詐騙電話。” 騰訊手機管家安全專家朱戈介紹到。同時,他提醒用戶接到陌生電話時,要提高警惕性,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的話,再三核實信息的準確性,避免受騙。
(圖:騰訊手機管家安全專家朱戈接受《新聞周刊》采訪)
當前的電信詐騙所導致的危害,已經不僅限于手機和財產安全,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各大產業鏈協同作戰的基礎之上, 智能手機 用戶一定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擅用各類安全工具,全民防騙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