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款 iMac 上手:4K 屏幕可選,硬盤還是不給力
2015 款 iMac 的升級悄然而至,不像往常一樣只是簡單的對 CPU 進行升級,而是對全線產品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提升。27 寸版本全部采用 5K 屏幕,非 Retina 屏幕版本直接取消,21.5 寸版本則增加了 4K 屏幕版本可選,新的 4K 和 5K 屏幕有了更廣泛的色域。
同時連同 iMac 的配件——Magic TrackPad 2,Magic Mouse 2 和 Magic Keyboard 也都全新設計后登場,其中 TrackPad 2 也擁有和新款 Macbook 觸控板同樣的新特性:Force Touch。
癮科技的編輯已經使用新款 iMac 一段時間,選擇的是擁有新 4K 屏幕 21.5 寸版本,比起 27 寸 iMac 來說更加緊湊價格也更低,并表示它有可能會影響不少人的選擇,提供購買建議則是記得一定要在下訂單時升級硬盤。下面是愛搞機翻譯整理的 2015 款 iMac 體驗文。
外觀依舊
新款 iMac 還是和原來一樣的設計,相同的尺寸,不變的 Unibody 金屬機身,仍然是那個熟悉的底部支架,厚度維持在 5mm,從側面看上去還是那么美觀。iMac 還是將所有的接口放置在后背,唯一不同的就是 Thunderbolt 2 的接口取代了原來的 Thunderbolt 接口,接口造型和標識與原來的一致,所以看不出任何區別。揚聲器隱藏在底部的邊框上,一如既往的洪亮。
屏幕優秀
以往最高分辨率只是 1920x1080 的 21.5 寸 iMac 這回提供了 4K Retina 屏幕選擇,分辨率為 4096x2304,同時 27 寸版本全部更換為 5K 屏幕。蘋果說這回 4K 屏幕的 21.5 寸版本和 5K 屏幕的 27 寸版本像素密度一致,這回新的 21.5 寸版本擁有的 940 萬像素足足是上一代產品的 4.5 倍。
對于那些辦公桌面積不夠塞下 27 寸版本,但是又想擁有 Retina 屏幕的客戶來說,新的 21.5 寸 iMac 僅需額外添加 400 美元即可擁有 4K 屏幕,擁有如此素質的 iMac 還是不能外接筆記本或者 Mac mini 充當顯示器稍顯遺憾。
這回重點升級的 4K 和 5K 屏幕據蘋果介紹,支持比一般 sRGB 更廣的 P3 色域,可以表現的色彩數量提升了 25%,對于紅綠兩色的提升更為明顯。蘋果表示在舊款 iMac 的屏幕上已經支持了 100% sRGB 色域,這次提升到 P3 色域是為了滿足部分消費者使用單反和專業錄像機的需求。
當然,消費者并不一定是攝影愛好者或者影像相關工作人員,屏幕提升到 P3 色域對于日常使用來說意義可能不大。癮科技的編輯說對比起老款 sRGB 屏幕,這塊新的 P3 屏幕好像看上去色彩更好一點,陰影部分也有更多細節,差異并不是很大。不過他的同事則指出了一點:日常使用 Google Calender 的圖標,紅色和橙色看上去顯得更加的真實,紅色類似于紅酒,橙色則像是橙子。建議大家有機會的話,可以到 Apple Store 的實體店親自感受一下,看看這塊 P3 色域的屏幕是不是你的菜。
新三件套
隨著 2015 款 iMac 一起更新的還有其三件套:Magic TrackPad 2,Magic Mouse 2 和 Magic Keyboard,三者的共同點是取消了之前使用 AA 電池供電,改為內置鋰電池,所以對比起前代產品更輕更薄。使用和 iPhone 一致的 Lightning 接口充電,也能兼容舊款 iMac。
新款鍵盤整體尺寸比起上一代縮小了 13%,不過鍵帽上面積更大,鍵盤布局與 12 寸 Macbook 的一致。蘋果表示全新設計了每一個按鍵,安裝了新的剪刀式結構,穩定性提高了 33%。使用上沒有什么大問題,滿足日常需求,只是這款鍵盤鍵程稍短,也許在以后會把這鍵盤應用到 12 寸的 Macbook 上。
新鼠標外形上基本沒有大變化,就是隨著取消 AA 電池將鼠標底部設計成一體化了,在桌面上,或者鼠標墊等各類地方使用都很順手。癮科技的編輯表示其偏好使用鼠標多于觸控板,因為其點擊的手感更好,不過新的鼠標點擊聲音稍微有點惱人,如果不喜歡的話可以改用觸控板或者啟用鼠標的輕擊功能。
新的觸控板改變最大,取消了 AA 電池后,采用更低傾斜角度的新設計,加入了在 Macbook 上已經實現的 Force Touch,整個面積增大了 29%。Force Touch 對于用上了新款 Macbook 和 6s 新機器的人來說并不陌生,得益于觸控面積的提升,比起在 Macbook 上更易使用,而且 Force Touch 模擬的反饋效果讓人滿意。
新的三件套可謂重大升級,各方面都有提升,最讓人喜愛的肯定就是取消使用 AA 電池,直接內置鋰電池的設計了,而據官網介紹,充電 2 小時即可使用長達一個月左右。只是價錢方面,Magic TrackPad 2 人民幣 988 元,Magic Mouse 2 需要 588 元,Magic Keyboard 也要 728 元,這三件套加起來需要 2000 元以上,錢包君有點疼。
性能方面
新款的 iMac 在 27 寸版本上提供了英特爾第 6 代 Skylake 處理器搭配 AMD R9 M300 系列顯卡,而 21.5 寸版本是第 5 代 Broadwell 處理器和英特爾 Iris Pro 系列核顯,其中 4K 版本使用 Iris Pro 6200。21.5 寸版本還在使用 Broadwell 處理器而沒升級到 Skylake 的原因,可能在于 Skylake 并不能和 Iris Pro 6200 很好的搭配。不過舊款可是有提供英偉達顯卡選擇的,這回直接取消顯得蘋果有點不厚道了,而且對于這次新款 4K 版本來說,搭配英偉達顯卡可能更加合適。
這回體驗的是 21.5 寸的高配版本:搭載 4K 屏幕,3.1GHz 英特爾 Core i5-5675R 處理器,8GB 的 1867MHz DDR3 內存和 Iris Pro 6200。性能測試可以在上圖看到與去年高配版 5K iMac 相差不遠,滿足日常基本辦公需求。只是偶爾會出現搜索時在看到顯示結果前突然卡住,或者在 Finder 中預覽文件也會卡頓一下。究其原因,應該就是其硬盤問題了。
花費了 1499 美刀(國行 10988 元)購買,然而只是一塊 5400 轉的傳統硬盤,開機啟動需要等待長達 47 秒,加載完成桌面要 7 秒,對比之下去年采用 Fusion Drive 的開機只需要 15 秒而已,讀寫速度讓人失望。對于那些打算購買 4K 版本 iMac 回去對自己用 6s 拍攝的 4K 視頻進行編輯的人來說,表現很糟糕。
蘋果以較低的銷售價格吸引用戶購買,而且自由定制上升級一個部件的價格最低僅 100 美元,讓消費者可以選配適合自己的一款 iMac,這方向很好。希望像是 Fusion Drive 這類的基礎配置,特別是影響到用戶使用體驗的部分能做成標配,以今天的標準來說,5400 轉傳統硬盤和 16GB 的旗艦手機都是過時了。
競爭對手
作為一體機的代表 iMac 的競爭對手可是不多,如果因為操作系統問題非得選擇 Windows 的話,那么戴爾的 XPS 系列是個很好的選擇,問題在于 iMac 這邊更新了新配置之后,XPS 27 還在使用第 4 代的英特爾處理器,XPS 18 也不能算是一體機,還是期待戴爾遲點更新產品線更好。而聯想的 23.8 寸 A540 和 27 寸 A740 也是不錯的選擇,遺憾還是在于處理器是和戴爾一樣的第 4 代。
最好的選擇或許來自惠普——Envy 系列的一體機。23.8 或 27 寸?Technicolor-certified 屏幕,4K 屏幕和第 6 代處理器可選,同樣支持定制 16GB 內存,SSD 或混合硬盤,只是得等到 11 月才開始發售。
短評
iMac 仍然是當前一體機中出色的產品,無論配置還是外觀都是上乘的,同時蘋果極力的將 Retina 屏幕帶入自家所有的產品線,讓用戶從 iPhone 轉到 Mac 上保持一致的視覺觀感,不過硬盤方面是個敗筆。新的三件套也讓 iMac 錦上添花,剩下來能阻擋消費者熱情的就只有價格了:Retina 屏幕版本起售價 10988 軟妹幣,想要 Fusion Drive 的話再加 760,三件套售價 2000 以上。
2015 款 iMac,想說愛你不容易啊。
圖文來源自 癮科技(engad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