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銘師堂與百所高校攜手研討教育教學方式,書寫教育新篇章
4月9日至12日,由杭州銘師堂教育研究院主辦的“走進浙江教育——智慧育人創新實踐與教學管理改革研討”活動成功舉辦。來自全國百余所高中學校200余位高中校長、教育管理者齊聚浙江,通過專題報告、名校參訪、實地觀摩等形式,系統解碼浙江教育在“精準教學改革”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領域的先行經驗,為新時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可遷移的實踐范式。
4月10日上午,活動在集體奏唱國歌中正式拉開帷幕,杭州銘師堂教育研究院院長竺浩強為活動致歡迎詞,湖南省衡陽市鐵一中學黨委書記彭書敏作參訪代表發言。本次活動負責人杭州銘師堂楊佳麒擔任主持。
竺院長強調了“教育+ 科技 ”深度融合的時代趨勢:浙江教育始終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探索變革,杭州銘師堂作為一家“從浙江出發的”的 互聯網 教育企業,致力于以“教育+科技”的力量,尋求教育發展新模式,創新教育教學方式,賦能學校高質量發展。希望通過此次活動,搭建跨區域教育協作平臺,讓技術回歸育人本質,讓創新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彭書記提出,教育作為塑造人的核心力量,必須與時俱進,“浙江樣本”正是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尤其是在“教育數字化、拔尖創新培養、教學管理改革”三個方面,給今天的學校教育變革提供了理念和操作層面的啟發與借鑒。
數字賦能教育 共探創新實踐
教育數字化是本次活動的核心主題之一。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工智能和數字化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以及學習的方式。杭州銘師堂通過沉浸式場景呈現與創新應用分享展示,使與會者全方位領略智慧教育的實踐成果與未來圖景。
活動現場,升學e網通產品部總負責人方珠明以《“互聯網+教育”的創新實踐與探索》為題,重點分享了銘師堂旗下升學e網通產品在學校的創新應用與發展,以及銘師堂的公司文化和企業理想。方總表示,銘師堂始終堅守使命,持續創新,在教育數字化背景下,致力于促進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高度融合,賦能學校,培養學生。銘師堂“教育+科技”實踐已覆蓋全國10000余所學校,推進教育公平向高質量均衡躍遷。
隨后,200余名教育同仁走進杭州銘師堂互聯網教育體驗中心、升學e網通事業部。在實地觀摩的過程中,通過大數據精準教學系統展示、演播間互動體驗、教研團隊深度互動等,銘師堂生動詮釋了“科技賦能教育公平”的實踐路徑。
名校研學考察 解碼浙江樣本
活動期間,在杭州銘師堂的組織安排下,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杭州市余杭高級中學、浙江省鎮海中學、浙江省寧波中學四所浙江標桿學校,分別從拔尖培養、師資建設、教學管理、競賽突破等維度分享了實踐經驗。同時,參訪人員走進校園,實地觀摩校園建設、感受校園文化,通過沉浸式研學共探教育創新與高質量發展路徑。
學軍中學:精準教學的“學軍模式”
學軍中學副校長顏先輝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經驗》報告中分享,學校以“四夢工程”教師培養體系為核心,通過“啟夢、筑夢、追夢、圓夢”四階段培養計劃,構建了“精準選苗、科學培優、素養貫通”的育人生態。他表示,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高水平的師資和課程體系,更需要個性化的發展路徑和前瞻性的育人生態。
余杭高級中學:高質量發展的“余高現象”
余杭高級中學副校長張明華以《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探索與實踐》為主題,從生源優化、教師發展、質量提升、競賽突破、技術保障五個方面闡述了學校發展戰略。學校高度注重“智慧校園”打造,助力教育精準教學,管理減負增效。
鎮海中學:五力驅動的“鎮海標桿”
鎮海中學吳國平校長以《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以鎮海中學為例》為題,分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具體做法。他提出,應明確拔尖創新后備人才應具有的五力,即“自治力、領導力、學習力、審美力、創造力”,在此基礎上,學校圍繞“教育重在自覺,貴在成全”的理念,通過紅色文化浸潤、特色課程體系構建、云端多元資源整合等,將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寧波中學:精細治理的“百年傳承”
寧波中學黨委書記邵迎春作《教育高質量發展下的學校治理新變革》主題報告,系統闡釋了“以人的成長為導向的課程體系、以人的激勵為中心的治理體系、以人的發展為準則的價值體系”。邵書記認為,教育的定力是“教育規律與人的發展”,學校通過“師資隊伍建設、學術氛圍營造、校園文化打造”等,識別、尊重與發展學生潛能,致力于讓每個學生都有對某一專業領域的興趣和專長,都有符合自身發展的生涯規劃。
從杭州銘師堂的科技賦能,到四所名校的特色育人體系,四天的研學考察活動,浙江教育以數據驅動教學改革、以情懷滋養創新人才的實踐,為全國同行提供了深刻啟示,是一次“務實、有用、深度、思想”一體的學習體驗。
未來,杭州銘師堂將繼續策劃“走進名校”系列活動,邀請全國各地區高中學校代表參與,推動跨區域教育交流合作與優質資源共建共享。與此同時,杭州銘師堂也將一如既往地以優質資源和更多主題公益活動,推動“教育+技術”更深度地共生共長,在智能時代書寫“育見未來”的新篇章,在數字教育的土壤里播種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