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劉慶峰楊元慶周鴻祎等論劍大模型
周鴻祎穿上了西裝,打上了領帶。
這個時下非常火的網紅企業家,換了身裝扮,不再是過往出現在短視頻中的那鮮明的紅色,而是穿著非常正式的,出現在6月20日,于天津舉辦的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現場。
在會上,周鴻祎表示,大模型出現之后,人工智能不再是泡沫,擁有了真正的智能,將會引領人類社會進入智能化時代,這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帶來深遠的影響。各行各業不會被淘汰,而是會被人工智能所重塑。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支撐技術,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將會掀起新一輪的工業革命。
但他并不認為,卷模型、卷算力、卷數據甚至卷能源,將模型朝著萬億10萬億百萬億的參數發展,試圖創造一個像神一樣的超級AI,讓全世界所有的公司政府個人只要一家的服務這種路線,是市場的唯一解。
而周鴻祎要做的,就是把大模型拉下神壇。
在他看來,當下的通用大模型猛然一用感覺很驚艷,既能寫詩作畫算奧數題,但有點像玩具,一用在企業和政府內部,就發現不僅缺乏行業深度,對具體的業務其實并不了解。
同時,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三個重要的趨勢,一個是國際上很多新的大模型,看著很大,實際上都是由多個專業的小模型構成的。第二個,最近聯想、 蘋果 、微軟、三星都在把模型做小,要讓模型上電腦、上 手機 、上 汽車 。第三個,最近的開源大模型,反而都是塊頭越做越小,能力越變越強。
受此思路啟發,周鴻祎認為,國內發展大模型應該走越專的道路,不要去追求一個大模型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劉慶峰的目光,則還有很重一部分放在如何追上OpenAI上。
他表示,今天我們看起來離美國最好的大模型就一步之遙,但如果GPT5一發布,差距可能就會被進一步拉大到“一年左右”。
不過,科大訊飛有信心再繼續快速追趕,確保國內的通用大模型底座不會跟美國之間出現代差。
為什么一定要咬緊OpenAI?
劉慶峰認為,只有這樣一個底座的跟上,我們在各個專用領域各個垂直行業就有可能實現超越。他還舉了個例子。今年的高考之后,大家都用大模型測試了寫作文,以及做數學題等,訊飛星火都處在領先地位。
劉慶峰強調,國內通用人工智能一定要建立自主可控的底層大模型能力,這一底座決定了行業和專業模型的能力和水平。
“底層通用大模型是國內這一波通用人工智能能否跟美國對標的最核心的關鍵。”劉慶峰說道。
楊元慶則從硬件出發。
“要讓飄在云端的人工智能真正落地,首先應當加強端側AI的創新,讓人工智能普及的入口觸手可及。”楊元慶表示。
他指出,現在大熱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或大語言模型,主要是運行在公有云上的公共大模型,是一種公共智能,其在數據安全和隱私安全方面存在的不足容易讓人望而卻步,因此公共智能與私域智能(包括個人人工智能和企業人工智能)共存、互補所構成的“混合式人工智能”,將成為大勢所趨。
而要讓“混合式人工智能”實現普及,最佳路徑是打造人工智能個人終端設備,其中人工智能電腦AI PC是前沿要地。
楊元慶認為,與傳統電腦相比,人工智能電腦不僅具備內嵌大模型、能與人自然交互的智能體,擁有CPU、GPU、NPU相結合的強大的本地異構算力,還能夠建立個人知識庫,連接開放的人工智能應用生態。最重要的是,它能夠保護個人數據和隱私安全。它不是簡單的個人電腦的軟硬件升級,而是繼多 媒體 電腦、 互聯網 電腦之后的又一次個人電腦的代際升級。
顯然,一場關于國內大模型將如何進一步發展的論劍,正在天津火熱進行。
而所有人的共識,就是人工智能一定要深入到應用場景中。
周鴻祎表示,大模型作為打造新質生產力的工具,就要和傳統產業的生產力改進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楊元慶也稱,應當積極探索“人工智能+”的新場景和新應用,以“數實融合”“數智疊加”推動中國制造的智能化、綠色化變革,推動中國制造邁向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中高端。
在這背后,近兩年背靠雄厚的工業土壤,天津正在加快大模型產業落地到應用端。
比如天津港,有了人工智能,被5G、大數據、數字孿生技術武裝的天津港插上“智慧翅膀”,綜合效能提升40%以上,成為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
就在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上,天津港集團的智能展區還展出基于大模型打造的天津港數字人“天天”,能夠回答通識性問題和港口生產問題,并可以互動交流。
比如科大訊飛,截止目前,在教育領域,科大訊飛構建了覆蓋“教學考評管”全場景的智慧教育產品體系,已在天津市全市范圍內400余所學校常態化應用;在醫療領域,科大訊飛智慧醫療產品已服務天津11個區162個衛生服務中心和5所醫院,涵蓋智醫助理輔助診斷系統、智能外呼電話機器人、導醫導診機器人和多模態輸入法等,其中的“濱海智聯網醫療平臺”應用示范項目,已成為濱海新區智慧醫療示范標桿。
還有聯想,去年11月全面落成的聯想天津產業園中,每9秒下線一臺筆記本電腦,綜合生產效率提升了200%,產品不良率下降了30%,綜合能源消耗降低近10%......
這些正在發生的大模型產業落地,也讓天津這座城市站上了人工智能+的大潮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