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中年危機”的黎萬強能否讓小米起死回生
阿黎回歸。上周末,這是 科技 圈與劉強東、章澤天領證一樣重磅的一條消息。
去年,京東上市,與奶茶的戀情曝光,40歲的劉強東在中年迎來了人生巔峰。38歲的黎萬強卻沒那么幸運,去年11月閉關之后,流言不斷。昨日,在面對 媒體 時,他坦承,長期高節奏的生活讓他遭遇了一場中年危機。
雷軍46歲生日時,陳年、李學凌、傅盛、王川等“雷軍系”大佬就曾討論過中年危機的話題。推杯換盞間,俞永福本想就中年危機說點什么,卻被大家嗤之以鼻,“你還沒到40呢,談什么中年危機呀,扯!”
就是這么扯,小米二號人物、38歲的黎萬強的的確確談起了中年危機。
“四十不惑”和“中年危機”
對于中年問題的關注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年危機”概念的提出則在1965年,已故心理學家艾略特·雅克第一次提到了這個名詞。
上世紀90年代,西方學術界“幸福經濟學”登堂入室,對“中年危機”的研究迎來了一輪高潮。達特茅斯大學的大衛·布蘭奇弗洛和華威大學的安德魯·奧斯瓦爾德在全世界的國際生活滿意度調查中,重復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生活滿意度隨著進入成年的頭幾十年而逐漸下降,到了40多歲或50出頭進入低谷,在此時,中年人往往會陷入“中年危機”。身處中年危機的男性往往會呈現出三大特點:
1、事業遭遇困境。他們選擇沉默與逃避來對待,再加上內心壓抑,因此無法看到事情的關系,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甚至出現極端行為。
2、健康受到損害。身處“中年危機”時,男性往往會處于亞健康狀態,身體負擔重,有疲憊感,容易出現失眠等癥狀,心腦血管疾病也到了集中爆發階段。
3、缺少內心整合。通俗地說,就是缺乏個性,因而仍然不免感覺人生的空虛。容易出現沮喪、不安、發怒、疲憊、逃避等負面情緒,呈現心理更年期癥狀。
“中年危機”中,事業、健康問題實際上尚處次位,缺少內心整合才是真正的危機核心。作家馮唐這句話一陣見血:明白了自己的能力半徑后,下一步怎么辦?體力、原始沖動都在下降,很多微妙的快樂和痛苦都在自發消失,生活體驗如何再度興奮?
據《財經》報道,2013年開始,細心的小米員工就已經發現了阿黎身上的微妙變化。一方面,他公開講話不再羞澀靦腆而是收放自如。而另一方面,前一秒還在眾人前亢奮不已的黎萬強,一個人回到辦公室后會坐在椅子上發呆,“就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p>
這種狀態黎萬強在微博里用了這樣八個字來形容:一面地獄,一面天堂。
天堂的快感,或許來自于小米的高速發展;而地獄的或許恐懼或許來自于迅速擴張后,個人能力的半徑成為了公司發展的邊界。
筆者不敢妄談“中年危機“,只有中年人才最了解中年人。筆者朋友圈一位中年 創業 者面對阿黎的回歸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這樣一段話或許戳中關鍵:
阿黎那種心境很少能有人懂吧,從美工到金山CEO,再到小米,再到小米市值450億美金,一路不斷的變化,對人的學習能力要求很高,而當小米走向神壇的時候,當感覺自己黔驢技窮的時候,人就會變的迷茫,就會想去尋找答案,尋找下一步的答案。
好在阿黎已經回歸。“四十不惑”和“中年危機”,這堪稱一對最佳矛盾。然而,不經歷“危機”,又如何享受“不惑”?或許,還有兩年步入40歲大關的阿黎,已經提前迎來了他的不惑之年。
科技大佬的渡河之道
科技行業,面臨“中年危機”的大佬不在少數,張朝陽、陳年、俞永福都曾面對媒體,坦言“中年危機”。趟過“中年危機”這條激流,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相同的則是公司在經過迅速擴張之后,迎來了平穩發展的時期。
作為“中國 互聯網 有錢又有名的第一人”,張朝陽在Web1.0時代的過往經歷堪稱輝煌。在取得成功和榮耀后,張朝陽曾有一段時間選擇出世,脫離世俗并停止思考。經歷出關、閉關、再出關的多個波瀾,如今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查爾斯從低調走向高調,重新喊出了“再造搜狐”的口號。今年夏天,北京朝陽公園頻見張朝陽奔跑的身影,搜狐自制劇《煎餅俠》也迎來大賣,搜狐似乎又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
而陳年作為“凡客體”的創造者,一直以文藝青年的面目示人。凡客在經歷2011年決策失誤,2012年擴張過快以及2013年的盲目追求規模和增長率之后,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在淡出視線的日子里,陳年的生活變得健康且規律,他每天都在跑步機上堅持10公里,即使磨破了腳,他也不會停下來,“就想知道接下來還會發生什么事?!倍?014年,封閉長達8年之久的陳年為凡客新品的發布會寫了兩萬字的稿子。在北京798 D-PARK藝術中心,陳年用一場這場名為“一件襯衫”的新品發布會后,重回大眾視野。
《中國企業家》報道,雷軍46歲生日時,陳年、李學凌、傅盛、王川等“雷軍系”大佬就曾討論過中年危機話題。未達40歲的俞永福本想就中年危機說點什么,卻被大家嗤之以鼻。2014年,俞永福加盟阿里,成為阿里移動事業群總裁后,他往返于北京、杭州兩個城市的四個辦公室,不停地在UC、高德、神馬、九游之間穿梭,心力帶寬的挑戰令他糾結和躁動。但心力不足時,他總會想起比他年長7歲的雷軍:“老大常年保持難得的勤奮和激情,不愧對第一勞模的稱號。累的時候看看他,我就好多了?!?/p>
馬拉松的“血酸門檻期”
如果把人生當作是一場長跑的話,所謂的“中年危機”或許就是長跑途中幾乎所有人都要遇見的“血酸門檻期”。 面對“血酸門檻”時,運動員往往放慢腳步,調整呼吸,咬牙挺過。但“血酸門檻”又是一道很多人都無法挺過的門檻,前半程一馬當先,后半程半途而廢無功而返的者大有人在。最痛苦最遺憾莫過于此。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奧特·賈克斯發現,人到中年,曾經熱切追求的目標實現,加上開始意識死亡的不可避免,會產生“找不到生命意義”的感覺,出現茫然和恐懼心理。在埃利奧特·賈克斯看來,“中年危機”其實是來源于一種信仰危機。這個時候,看一些哲學、藝術方面的書,豐富精神世界,多關注自己的內心需要,挖掘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攝影、遠足等,把年輕時來不及實現的心愿兌現,拓展人生“寬度”,這才是應對危機的正確舉動。
日常就是四件事情:跑步、看書、拍照、發呆。這是阿黎中年危機的寫照,這也是重新尋找自我的必經過程。梭羅的《瓦爾登湖》和瓦茨的《心之道—致焦慮的年代》也成為了他的“心藥“。在阿黎看來,焦慮是人生的常態,要走到焦慮的漩渦中間,焦慮才會更快過去,未來都是虛幻的,要活在當下;要從大自然中去發現生活的智慧,要活出自己的個性。
人生不能像趕路那樣,一心想著趕到目的地,而忽略了欣賞路邊的風景。幾乎所有科技大佬在面臨中年危機之時,享受享受休假時間都成為了他們的一致選擇。走走停停、放空自己,經歷“中年危機”的涅槃之后,這對于個人境界和眼界來說,都是一次全新的提升。
后記:
有人說,脫離小米體系快一年,作為旁觀者,黎萬強或許能給雷軍帶去更直接建議,幫助小米在智能 手機 的紅海中殺出血路。筆者不想去猜測黎萬強為何出走,也不想去預測回歸后的黎萬強能否再造小米,更不想去相信所謂林斌、黎萬強的不和傳聞。 企業家所承擔的壓力遠大于旁觀者,作為媒體,要做的更多是包容、理解和鼓勵。
面對阿黎的回歸,筆者只想說一句:祝賀阿黎!
-----分割線-----
本文作者吳俊宇。慢幾步,深幾度。 互聯網 產品觀察者,只在靈感爆發時寫作。
微信號:852405518,微信公眾號“深幾度”,期待交流溝通。
轉載請保留版權內容,否則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