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40歲PE投資人,轉到被投企業當董秘
來源:融中財經(ID:thecapital)? 作者:顧白 編輯:吾人
“最近有位干PE的朋友要去擬上市公司當董秘,內心羨慕啊!不僅能實現財務自由,更是逃離當下一級市場的最好去處!”降薪、優化、焦慮、限制差旅費,創投圈內幾乎每個人都能感受絲絲寒意。凜冬之下,一級市場的生存狀況也在大變,有人轉行搞自媒體、有人網紅賣課,甚至還有PE姐姐去做保姆。大家無奈調侃:創投圈都不敢有鄙視鏈了,因為誰都不敢保證自己是不是下一個“下崗待就業”人群。
今年以來,轉去企業做董秘的投資人開始增多。僅上市公司更換的董事會秘書具備投行經歷的就有十余位,不乏高級副總裁等職級。
“董秘”是一家企業鏈接資本市場的重要紐帶。擬IPO企業,董秘要為上市做統籌和規劃,其專業能力是推動企業順利上市的關鍵。而在上市公司,董秘更是身兼數職,是披露企業信息的“對外發言人”,是董事會、股東和高層的協調人,更是企業再融資的主要參與者,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一個合格的董秘需要具備包括IPO法律法規、上市流程及監管、公司治理、信息披露、融資/激勵等多個方面專業知識。VC/PE投行的多年經歷,讓這些人擁有了豐富的人脈資源及投并購經驗,都可以運用到企業未來的資本化路徑,以及一些投資經理通常都有聚焦的某一行業,對上下游公司商業模式較為了解,也是優勢所在。
以前,經常聽說某董秘轉行走向企業核心高管、私募投資、專業咨詢機構等職業發展方向,如今,從上游PE/VC資金方反向操作的人卻是越來越多,一方面是一級市場寒冬持續,包括券商投行降薪裁員的比比皆是,不得不轉行,另一個原因則是“新國九條”之后,市值管理成了許多上市公司的剛性需求。一度之間,許多私募機構、并購基金、財關公司、信息披露服務機構等都開始將自己包裝成了專業的市值管理機構。
01
一年900萬,A股最強打工人
“PE和上市公司董秘都是不錯的去處,但PE機構坑比較多,一不小心就會踩。相對的,上市公司董秘還是不錯的,一般剛出來資歷不夠,會讓你去董秘辦。”一位熟知消費領域投資人今年一直沒太多動靜,細問之下方知正在轉型看董秘的機會,在他看來“FA萬萬不能去,去了就知道什么是絕望”。今年,幾乎每個投資經理的內心都充滿了躁動。而在已經轉行或正考慮轉行的投資人中,成為董秘,似乎成了一個重要選項!
8月28日,兆威機電宣布公司董事會同意牛東峰為新任董事會秘書。牛東峰出生于1992年,曾在招商證券投資銀行任總部經理、高級經理,華泰聯合證券投資銀行業務線任副總裁。8月16日,1981年出生的劉成加入寶鷹股份擔任董秘,他曾在中山證券擔任投行董事,之后在中信投行委升至高級副總裁,擁有15年投行經驗。除此外,今年還有隆平高科、欣龍控股、盈峰環境、華統股份、遠大智能等多家公司新任董秘都有過在券商、銀行或創投機構從業經驗。從年紀上看,轉行的新董秘85后90后居多,部分人士從業年限超十年。
某醫藥上市公司人事總監劉雨涵告訴記者,“投行的人大多有產業研究背景,熟悉資本市場運行規律,而且投行人和證券分析師與實業聯系更為緊密,這一點也很吸引上市公司。”
當然,高薪也是轉入董秘職位的動力之一。wind數據顯示,2023年5118家A股上市公司董秘年薪平均值超過75萬元。年入百萬以上的董秘超過20%,其中超過300萬的董秘超過50人。其中TCL科技董秘廖騫以908.33萬元年薪,成為A股之首。廖騫曾在國泰君安國際控股從事中國香港與大陸的投資銀行業務,2014年加入TCL科技,主管公司戰略規劃、戰略投資及境內外資本市場相關工作。在TCL期間,他曾參與并促成TCL有史以來跨度最大的一次并購—以125億元拿下中環集團。另外,邁瑞醫療、賽騰股份、益方生物-U、中遠海控、晶澳科技、比亞迪、中微公司等公司董秘的年薪也都超過50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以來A股市場再沒有出現過千萬年薪的董秘。2018年三和管樁董秘吳延紅年收入高達1368.2萬元,比人稱“天價金牌女秘書”的萬科董秘朱旭(年薪一度高達860多萬,比當時格力董明珠工資還多)高出500多萬。但是有意思的是,根據尚普咨詢數據,從均值看,科創板董秘的平均薪酬最高,達到85.67萬元;滬市主板董秘的平均薪酬次之,達到80.72萬元;深市主板緊隨其后,為79.34萬元;創業板董秘的平均薪酬67.30萬元;北交所董秘的平均薪酬最低,為46.63萬元。
董秘職業的收入水平與公司業績、行業景氣度、股票市值變化密切相關,薪資的穩定性其實并不高。但是平均值超過75萬元年薪已經是絕大多數打工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而且其優質的人脈圈帶來的資源優勢也是彌足珍貴的另一筆財富。
02
今年“市值管理”需求高,董秘人才反向流動
董秘是連接中介機構和企業實際控制人的橋梁,諸多方案的最終拍板要由實際控制人作出,如何配合實際控制人實現方案的消化、解釋、優化,其溝通工作需要董秘來完成。而作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事務的關鍵人,董秘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然而,年初至今,A股市場有超過500家上市公司發布了董秘職位變動公告,多數公司對專職董事會秘書職位進行了及時補缺,但仍有百余家企業專職董事會秘書職位處于空缺狀態。一般代行董秘職責超過3個月,就會引發監管提醒。畢竟長期缺人一定影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質量和效率,增加公司治理風險和內控風險。
另一個現象是,以前,經常聽說董秘轉行走向企業核心高管、私募投資、咨詢機構等職業方向。如今,從上游PE/VC資金方反向操作的人越來越多,一方面是一級市場寒冬持續,包括券商投行降薪裁員的比比皆是,不得不轉行,另一原因則是“新國九條”。
今年4月國務院頒布“新國九條”,明確提出推動上市公司提升投資價值: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研究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納入企業內外部考核評價體系。此后,市值管理可以說成了今年許多上市公司的剛性需求。一時之間,很多私募機構、并購基金、財關公司、信息披露服務機構甚至都開始將自己包裝成了專業的市值管理機構,號稱能為上市公司提供符合監管的陽光“市值管理”或“價值管理”。
按照“新國九條”等要求,上市公司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其實就是市值管理和并購重組,因此上市公司至少需要兩個面向資本市場的部門:投資并購部和董事會秘書辦公室。前者實際就是上市公司CVC,目的是通過投資并購實現外延增長,后者即市值管理的核心部門。
劉雨涵最近就在給公司招一個董秘&財務總監。評估候選人能力時,他告訴記者,“新的監管邏輯下,董秘的工作會從傳統的發言人變為整合營銷崗,要將公司的股票像產品一樣營銷出去,只依靠兩三人是無法完成和勝任的,需要成立專門的部門或辦公室。”
不過,在外人眼里董秘雖然職位高、薪酬豐厚,簡直是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的標本,但也極有可能是“背鍋俠”。就像前幾天,空港股份董秘張鵬楠上任4個月就遭監管警示,因就并購重組問題模糊性回復。
李清海去年入職了一家沖刺IPO的企業,直屬領導是公司董秘,以前在某美元PE機構,主要負責投資,投資人推薦過去的。“他以前沒有上市公司經歷,所以招聘我這個專員過去。他跟董事長配合相對熟悉和默契,在公司待了兩年,有一定話語權。而且剛去的時候董事長直接把他辦公室安排在隔離,方便匯報工作,極其重視,還給了不少股份。”
今年6月李清海辦理了離職。“公司撤了(IPO)材料。籌備一年多的工作匆匆結束了。不過,董秘也離職了。李清海對記者說到,“聽說董事長先是讓董秘搬離了原辦公室,說會有新領導入職。這之后不久他就(離職)走了。這家公司董事長還是比較溫和的,沒想到請來的職業董秘沒有搞定IPO,竟是這般下場。”
無獨有偶,半個多月前有消息傳出,專注于系統級芯片(SoC)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杰理科技”(小米科技持股2.7%)發起第四次IPO已通過廣東證監局的輔導驗收。但從公開消息看,公司在三次IPO失利后,其早期核心成員、原財務總監兼董秘李翰韜離職,并因股權分紅等問題與公司產生糾紛。
事實上,董秘的職責就是保證前期融資和IPO順利,一旦上市不順利,背鍋的就是自己,走人通常是遲早的。
03
逃離一級市場的投資人和FA
“每天都能聊上1-2個項目,就是不出手投資。”
今年以來,某紅書、某音等社交平臺上一時間出現了大量以“投資人”為title的賬號。像某知名消費投資人,做抖音賣課、打造個人IP,在抖音平臺坐擁110多萬粉絲,帶貨櫥窗內售賣的課程標價365元,已售數量約1500件,僅此一項收益接近52萬元,還不包括標價高達9800元的閉門私董會。難怪坊間戲傳:當主播賺的錢,早都超過當投資人賺的錢了。
村上春樹說過:“我動了離開你的念頭,不是因為你不好,也不是因為不愛了,只是你對我的態度,讓我覺得你的世界并不缺我。你有你的立場,我有我的底線,迷失自我去愛一個人挺沒意思的。”
從資本最熱之時過渡到最冷的今天,不管是企業還是投資機構的心態變化都有一個演變過程,募投管退全面受堵、部分公司解散、人員被裁等局面,導致現在大家心態都比較悲觀。投資人們紛紛轉行或跳槽的背后,映射的正是全球創投行業的巨大變革。“說實話今年的投資真的不好做,項目退不了,資金沒法回籠,投資決策流程越來越長,最后不了了之,忙活半天也沒法通過投委會。同行們都在調侃:大環境無法改變,只能自身轉型尋找突破口。”
2024年三季度,中國VC/PE市場新設基金1270只,同比大幅下降41%,延續了前兩個季度的持續下滑趨勢,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別同比下降38%和40%。市場化資金持續收縮,市場出清已是必然。
劉凱文是生物藥學背景,畢業后去了CRO行業,因為受不了實驗室的低頻噪音和氣味,果斷裸辭,轉型做了大健康方向投資經理。“公司領導定的方向是大健康,這與我專業匹配,但是領導不懂,而且沒錢。剛入職的時候,給建了一個大健康方向的企業數據庫,從不同的領域,比如仿制藥,創新藥,創新療法,醫療器械等不同層面,不同細分領域做了項目收集和統計,對這些企業的融資情況,管線情況,創始人背景等均做了梳理。但因為對行業了解不深,到目前沒有投出去過一個項目。所以很多投資經理嘴里說的獎金從來沒有見過。”
“我轉行了!從一個PE合伙人轉為保險代理人,從零做起。”趙臣在股權投資行業做了十多年,曾經帶過近十人的團隊,之前為了找新出資人,努力了一年多,還是沒有有效進展,今年公司無法繼續運營,找了新出路。“現在確實有很多人選擇保險,這也說得過去,畢竟是有著比較自然的過度理由和邏輯。更主要的,也是不想繼續在投資機構內卷。”
白菲菲面試過幾家中游早期機構,都更傾向于產業背景的人,對之前的投行經驗興趣并不大。“國內投行偏重合規性審查。但早期項目普遍都有合規方面的瑕疵,如果生搬硬套IPO標準,投資機構基本投不出項目,所以投行人在偏早期機構往往無用武之地。但面試還有一個好處是,及時了解行業動態消息。”白菲菲就是通過獵頭知曉了某家VC剛剛拿了政府的錢,“獵頭比我們的消息要靈通。之前一個合伙人還說,好多獵頭除了向他推薦候選人,還在向他推項目。”
現在行業確實挺苦的,只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認。但巴菲特也說過:投資是一個長期過程,短期波動不代表長期失敗。著眼長期才不會被短期漲跌影響情緒。投資,需要的還是平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