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剛剛發布的新 Kindle,內置了一個滿是玄幻和言情的書店
你可以在 Kindle 上下載網絡小說了,那些你從來沒有在 Kindle 看到過的小說,從玄幻到言情,從古裝到盜墓。
當然,前提是你購買這款由亞馬遜和中國移動咪咕公司專為中國市場定制的 Kindle,售價 658 元。
一臺 Kindle,兩個書店,兩套賬戶
其實從硬件上看,這款 Kindle 算不上新款,6 英寸、167ppi,跟官網在售 558 元的入門款 Kindle 沒有區別,只是機身后背打上了中國移動咪咕的 logo。
(658 元的售價附送 300 元咪咕券和 12 月的 Prime 會員)
開機后你就會發現不同,它在自家 Kindle 書店之外還集成了咪咕閱讀的書店,點擊進去后你能發現類似《重生受你一世恩寵》、《盛世天驕》的作品。
咪咕閱讀仍然保留了自己的用戶系統,只有登錄咪咕賬號,你才可以下載小說內置 40 余萬本的網絡文學作品。付費方式上,除了支付寶,還可以用特色的中國移動話費支付。
用戶可以隨時在兩個書店之間切換。當然,《追憶似水年華》并不會和《重生受你一世恩寵》并出現在同一個書架上。
這不是第一款植入咪咕服務的亞馬遜產品。去年 6 月 29 日,亞馬遜就聯手咪咕文化有限公司推出了 Kindle Fire 咪咕權益版,同樣是硬件不變,軟件集成了咪咕旗下的三款應用——咪咕閱讀、咪咕視頻和咪咕學堂。
然而,在亞馬遜官網這款產品下方的 買家評論 中,你可以看到不少的負面評論,比如吐槽預裝百度助手無法卸載,吐槽咪咕應用體驗不佳。
咪咕這家公司的前身是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基地,經歷過數次改名,最終在 2015 年 10 月,從「和閱讀」更名為「咪咕閱讀」。
長期以來,亞馬遜中國的動作一直謹慎地追隨全球總部,從未在產品層面進行本土化的定制。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亞馬遜激進地在自家平臺上引入一個第三方書店?
電子書市場不容樂觀,而 Kindle 也正在遭遇天花板
曾幾何時,Kindle 的興起一度整個出版行業陷入恐慌——2011 年 1 月,亞馬遜的一份報告顯示,它在美國市場上的電子書銷售首次超過印刷書。同月,亞馬遜的英國市場也傳來同樣的消息。
尼葛洛龐帝曾在 2010 年預言,紙質書 5 年后即將滅絕,然而如今 7 年過去,市場似乎發生了逆轉:
去年英國電子書銷量量下滑了 17%,而在美國市場的前三季度,電子書銷量也下滑了 18.7%。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同期英國市場實體書刊的銷售增加了 7%,美國市場同期的平裝書銷售上漲則達到 7.5%。
(早期的 Kindle)
(從左往右為:白色 Kindle Paperwhtie,Kindle Voyage,Kindle Oasis)
從 2007 年第一代 Kindle 到 Kindle Oasis,Kindle 這條產品線已經走過十年,盡管它的體驗越來越好,但它和 iPhone 一樣面臨一個增長天花板的問題:目標用戶都用上了,增量用戶越來越少,而迭代的新產品又無法吸引老用戶換機。
觀察一下身邊的用戶,你大概能總結一下 Kindle 用戶的典型畫像:熱愛閱讀,又樂于接受新事物一二線城市的都市人群和學生。
但 Kindle 只吸引文青,是遠遠不夠的。
文青雖然不夠了,但網絡文學是一個大市場
在每天上班通勤的地鐵里,你可以看到不少盯著手機屏幕密密麻麻的讀書人,這些內容大多是書店里買不到的網絡小說。
這背后是一個龐大而獨特的產業:一批所謂的網絡作家,每天對著電腦,一邊碼字,一邊發表。這些作品動輒百萬字,題材以穿越和玄幻題材最受歡迎。
不過由于質量參差不齊,這些下里巴人的作品常常被排除在主流數字出版市場之外。
盡管如此,網絡文學卻衍生出一套相當成熟的市場化運作模式。以早年盛大文學為例,任何人都可以上傳自己的作品,讀者的點擊量決定誰能嶄露頭角。讀者在閱讀平臺上建立一個賬號,根據閱讀量從中扣錢。當一部作品變得越來越受歡迎,閱讀它的人越來越多,盛大文學就會和作者合作從免費閱讀轉變為收費閱讀,并按一定比例與作者分享收入。
這可能是中國付費閱讀真正的開端。要知道,Kindle 電子書店正式在中國上線的時間是 2012 年底,而早在 2009 年,連載、打賞、催更、按章付費、試讀這樣的規則就已經在中國文學網站里土生土長了。
「中國的網絡文學是日本動漫、歐美影視之外一個世界級的文化現象。」咪咕數字傳媒的總經理張燕鵬說。
時至今日,雖然在純文字價值略有衰減,但網絡文學創造的 IP 開始在游戲、影視發揮著余熱。
雖然 Kindle 中國書店擁有多達 46 萬本電子書,卻基本排除了網絡文學。而這部分讀者,可能是 Kindle 最龐大的潛在用戶。
是亞馬遜中國看不上這些下里巴人的作品嗎?未必。我們看看美國亞馬遜做了什么。
除了跟幾大出版商博弈和斡旋,亞馬遜還在 2011 年上線了一個名叫 Kindle Direct Publishing 的自出版平臺,這個平臺可以讓普通作家繞開出版商直接在 Kindle 書店里銷售自己的作品。同樣是純數字渠道,同樣是鼓勵更多草根作家,從 KDP 自出版的作品,不就是美國的網絡文學嗎?
因為政策的限制,亞馬遜無法在中國做起自出版的生意,亞馬遜如果想更廣闊的中國讀者,就只能選擇與一家本土內容提供方合作,然而縱觀中國數字出版市場,影響力靠前的閱文、掌閱這些內容提供方都自己做了閱讀器。畢竟,做閱讀器的公司并不需要花費大力氣投入硬件的研發,和手機行業一樣,這是個上游的零件廠商完備的產業。
咪咕是亞馬遜為數不多的選擇。
(中國移動營業廳)
雖然在品牌聲量上不占優勢,但咪咕有一個殺手锏,由于背靠中國移動,咪咕版的 Kindle 將很快鋪貨中國移動各大營業廳,對于一款銷售渠道主要放在網絡的 Kindle 來說,這是一個下潛到中國的三四線甚至五六線城市的好機會,而這些區域恰恰是網絡文學的主要消費地域。
Kindle 最大的挑戰,既不是紙質書搶生意,也不是電子書不夠
比手機輕便、長時間閱讀更保護眼睛、沉浸感更好、X-Ray 索引……盡管我們能夠找到 n 個 Kindle 比手機更好的理由,但在這個電視、游戲、電影等媒介形式瘋狂地爭奪人們注意力的娛樂年代,Kindle 注定無法成為像 iPhone 一樣流行的設備。
與其說電子書的對手是紙質書,倒不如說它在和一塊塊更絢麗的屏幕競爭。
喬布斯曾說:
不是 Kindle 的問題,而是人們已經不讀書了。
準確地說,不是人們不讀書了,而是文字閱讀已經不再是唯一有價值、有營養的閱讀形態了。
Kindle 就站在這樣一個最好也最壞的時代里。不管愛書人士們愿不愿意承認,身邊看書的人越來越少,大多數人寧愿使用功能 all in one 的手機享用著一目十行的快餐閱讀。
所以,對于亞馬遜來說,唯一的問題可能在于:那些習慣了在手機上一目十行夜讀玄幻的人,真的會選擇 Kindle 嗎?
關注微信公眾號 愛范兒(微信號:ifanr) ,回復關鍵詞「 看書 」,獲取在亞馬遜買書省錢的絕招,以及 Kindle 管理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