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德基很努力,但它已不再是當年的高檔西餐廳了
?從 1987 年 11 月 12 日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前門開張至今,肯德基在中國已經賣了 30 年炸雞了。我們將會用 3 篇文章來介紹這個快餐品牌在華這 30 年的變化:它如何適應中國人的胃口,又是如何打好科技這張牌,以及它在“消費升級”熱潮中的種種努力。
30 年前,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前門開業時,大批人在雪天里排隊近一小時,只為買一塊 2.5 元的原味雞;30 年后的今天,我們一邊在餐廳里抱怨著原味雞熱量太高,一邊隨手點了一份雞腿沙拉。
顯然,肯德基在我們的認知當中,已不再是當年那個代表著西式生活方式、適合舉辦婚禮的高檔餐廳了,就連約會去個肯德基都會被視為是不解風情之舉。
(第一家肯德基的名字叫“肯德基家鄉雞”,圖片來自: 人民日報 )
從“高檔西餐廳”到“大眾快餐店”,中國的肯德基倒是越來越接近它在美國的角色了,但它對自己的定位似乎卻不甘于此,看起來它仍想努力讓自己變得更高級些。
從冰淇淋到輕食餐廳,肯德基想找回流失的“中產階級”
(圖片來自: 何明科知乎專欄“數據冰山” )
上圖是利用大眾點評網的數據,觀測到的 2008-2015 年期間肯德基人均消費額變化與全國人均消費的對比:物價連年上漲,但人們在肯德基的消費卻基本沒有變過。
以中國市場在百勝基團每年貢獻超過 30% 運營利潤的能力,如果肯德基能夠繼續保持對消費者吸引力,即使客單價低些倒也未嘗不可,畢竟它在美國原本也就是一個平價快餐連鎖品牌。然而,問題就在于肯德基,或者說洋快餐已經失去了對中國消費者的號召力了。尤其是吃著炸雞漢堡長大的年輕一代,他們開始嫌棄這些高熱量食物和喧鬧的用餐環境,也不太愿意讓自己的孩子接觸這些“垃圾食品”。
麥肯錫去年發布的一份 調查 顯示,在受訪的一萬名中國消費者中,只有 51% 的人表示他們在 2015 年吃過快餐,在 2012 年時這一比例還高達 67%。
既然被嫌棄了,肯德基自然也想擺脫“垃圾食品”的標簽。
1987 年肯德基前門店剛開業時,菜單上只有原味雞、雞汁土豆泥、菜絲沙拉、面包、可樂、七喜、美年達、啤酒等 8 種產品,漢堡面世還是兩年后才出現的。而如今在肯德基的菜單上,我們可以看到海鮮、米飯、蔬菜、湯、粥,大量本土化改良的同時,也大有向健康飲食概念靠攏的趨勢。
不過,相比于雞腿沙拉、燕麥面包、小龍蝦這種階段性的試水產品,現磨咖啡或許才是肯德基真正作為業務升級的產品線。
2015 年,肯德基開始在國內賣起了咖啡,還用一則廣告調侃了傳統咖啡店的高溢價,強調自己 10 元起售的咖啡才是回歸了咖啡本質。
( 騰訊視頻 )
但不得不說,肯德基的反應還是慢了些,要知道老對手麥當勞的 McCafé(麥咖啡)早在 2009 年就進入了內地市場,后者的均價在 20 元左右。
從對性價比的強調來看,這款“精品咖啡”的定位還是對價格更為敏感的人群,避開了與麥咖啡和星巴克(均價約 30 元)的競爭。
單論價格,去年大火的北海道冰淇淋 Cremia 或許是近年來肯德基少有的“高端”菜品。22 元/個的定價遠超過了店內的同類產品,而且“12.5%乳脂含量”、“25% 北海道奶油“、“4 種砂糖調和”、“15 邊風琴褶優雅外形”等字眼也無不詮釋著這款冰淇淋的與眾不同。
菜品的變更或許還不足夠明顯,那么餐廳裝潢的改變可能更能凸顯肯德基在“升級”上的決心。
明亮的紅色是肯德基餐廳一貫給人的印象,但這幾年在一些一線城市的門店中,標志性的“肯德基紅”已被黑、白這類“高級色調”所取代。低垂的筒燈、舒適的座椅、定制的掛畫,肯德基在 2014 年推出了這類“Dining Room”概念,希望能讓顧客在店內多作停留,這倒是與星巴克打造生活方式的“第四空間”不謀而合。
(圖片來自: 界面 )
杭州新開的 K Pro 輕食餐廳,也是肯德基在快餐升級上的另一種嘗試。不同于 Dining Room 的“禁欲風”,以綠色為主色調的 K Pro 給人的感覺更加清新。
(圖片來自: 搜狐 )
K Pro 菜單也體現了“高級感”:北海道冰淇淋、南美白蝦、鮮榨果汁、比利時生菜藜麥色拉、夏季限定款小龍蝦帕尼尼,這些菜品幾乎看不到肯德基的影子,即使是最經典的原味雞,都被裝到了鋪有牛皮紙的小籃子中。
做了這么多,肯德基有變得高級一點嗎?
翻新店面、K PRO 沙拉制作過程全透明、開賣咖啡和啤酒, 從中不難看出肯德基正在試圖擺脫廉價快餐的定位,往更受年輕人更青睞的簡餐方向靠攏,用時下流行的概念來說,就是“快餐升級”。
然而,想要重回 30 年前“高端西餐廳”的形象又談何容易?一方面,人們對洋快餐已經形成“垃圾食品”的固有印象,當年那些吃得起肯德基的真正中產們,如今早已唯恐對它避之不及。
(國內第一家肯德基開業時的排隊盛況,圖片來自: 東方頭條 )
即使你愿意排一小時的隊購買 20 多元的北海道冰淇淋,也可能會在點餐的時候順手買一杯咖啡,但也很難將肯德基與“高檔”二字掛鉤。真的講究檔次,還可以去西餐廳,最不濟也得是必勝客啊。
肯德基現在遇到的問題,與星巴克有些類似。雖然近幾年星巴克一直很努力地在做早餐、午餐,告訴大家“我們是一家餐飲企業”,但人們在需要找個吃飯的地方時,卻還是很少會將它當作一個選擇。
(圖片來自: 新浪 )
不過,按照星巴克對食品業務的重視程度,難保今后不會搶肯德基的客源,但是肯德基要想讓星巴克的新中產們走進店內買咖啡,恐怕就沒那么容易了。畢竟十幾塊的咖啡與漢堡薯條搭配在一起,還是擺脫不了快餐的感覺啊。相比之下,設有專門的店面甚至雅座的麥咖啡,看上去倒是要有質感得多。
另一方面,肯德基雖然不斷在菜單上推陳出新,但其核心業務仍然離不開炸雞、漢堡、薯條,其他的產品絕大部分都只能是曇花一現。
不斷改良的薯條、各種花樣翻新的漢堡,以及前陣祭出“回憶殺”的 2.5 元的吮指原味雞,肯德基似乎都在告訴消費者:我們知道你們最愛吃的其實還是這些東西,不健康又如何?好吃才是王道。
另外,盡管肯德基這幾年飽受食品安全問題的困擾——先有 2012 年的“速成雞”事件,后有 2014 年的“福喜過期肉”,2013 年的禽流感爆發更是讓民眾“談雞色變”,這期間肯德基的業績的確受到了重創,單季同店銷售一度下滑超過 20%,但事件平息過后,肯德基也逐漸恢復了元氣,原味雞、炸雞桶依然是店內最受歡迎的產品,以食為天的中國人并不會與自己的胃過不去。
(受食品安全影響,肯德基的同店銷售業績在 2014-215 年中經歷了大幅下滑,隨后逐步回升)
因此,在更高檔的必勝客業績每每下滑之際,客單價更低的肯德基卻始終是百勝中國最拿得出手的成績。
吸引年輕人,肯德基還得想別的招數
肯德基企劃副總裁李波曾透露 ,80 后、90 后甚至 00 后是他們的主要用戶群體, 《好奇心日報》 曾在分析中指出,年輕用戶的流失是眼下不少快餐品牌所面臨的問題。
年輕人去麥當勞和肯德基,并不是追求什么“健康餐”,他們看中的無非是“這個品牌的附加價值:方便快捷的服務、標準化且安全的食品、舒適的用餐體驗……是陪伴 80、90 后長大的那股帶著酷勁兒的個性、價值觀、品牌優越感。”(來自 《好奇心日報》 )
(圖片來自: QZ )
愛吃肯德基的人,并不介意雞塊里是否含有防腐劑,雞蛋是否為“無籠放養雞”所生,而講究健康生活、追求品質的人,又任憑你如何宣傳自家食品天色綠色, 也不太愿意踏進肯德基的大門,這就是肯德基現在所面臨的尷尬之處。
雖然更健康的沙拉、更好吃的冰淇淋,以及簽下小鮮肉代言人,的確能在短期內幫助肯德基收獲大批關注,但如今的肯德基要想改變品牌形象,恢復如幾十年前那般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光是打懷舊牌、推幾個新品,變著法兒地換明星代言顯然是不夠的。
題圖來自: C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