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商家,我為何不喜歡大眾點評了?
本文作者:中本愚,原文標題:《作為商家,你要吐槽大眾點評嗎 ?》,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作為一家在大眾點評平臺上運營超過六年的連鎖醫療機構,經歷了平臺的多次變化,尤其是在最近三年,感覺到平臺的服務和性價比逐年下降,且一年不如一年。甚至都開始懷念,最初對接的商務小姑娘的好。
用一句話概括: 大眾點評對我們而言,只增加了成本,而未能提供相應的價值。 商戶通大幅度漲價、推廣通消耗不透明、消費者和商家之間關系不平衡,甚至不同事業部之間、商務和運營團隊之間的割裂給商戶經營帶來了阻礙。
?
2019年,還記得那時商戶通是10800元/年,在親子大類目下。因為我們做的是兒童醫療,親子的用戶群是極其匹配的。也許看到我們的ROI還不錯,價格水漲船高,到2022年就漲到了68800元/年。作為一個15年經驗的互聯網“老人”,自然理解平臺的漲價行為和背后的商業化邏輯。
但商戶通漲價后,卻沒有看到這個產品使用上的改進,也沒有看到運營來指導優化,更沒有看到流量的增長。相反,商務人員的頻繁聯系往往僅限于提醒我們續費、充值,以及報名活動對價格的壓榨。
?
至于推廣通,其情況更加糟糕。商務人員對于競價邏輯的解釋含糊不清,不同人員之間的說法也存在差異;平臺后臺提供的推廣通的直接關聯數據,又不忍直視。競價的邏輯是算法核心,不能全部說出來,作為商戶也要有這個認知—— 對商戶來說,一要做好本身店鋪的質量,二要盡量設置高的競價。
可離奇的是,大眾點評居然因為親子和醫療是不同的事業部,人為地區分流量。68800元/年的親子兒童醫院商戶通,提供兒童眼科、口腔服務,居然不能出現在眼科、口腔相關搜索的結果下。而且,作為在一個城市同時運營8家診所的集團公司,投放后變成了集團旗下診所之間互相競爭內耗,點擊單價和點擊消耗都成倍增長。
?
我個人也是大眾點評的深度用戶,吃喝玩樂的時候,都會用點評來幫忙決策,也會在商家下面發表主觀的評論。轉換到商家立場,既然入駐點評,把我們的服務放到一個公共平臺上,就是為了給到公眾來監督評判,鞭撻我們不斷完善。這里不禁想起張濤創立大眾點評時說的:“大眾點評主要做的是人和商戶之間的關系——給消費者信息和優惠,幫商戶找到客戶。”
可商戶在這層關系上,顯得很卑微:一方面,平臺規則嚴禁商戶引導好評;另一方面,以好評數作為質量評分權重最大的因素。一些商務私下攛掇刷好評,甚至開展互刷業務。這是典型的知行不一??! 還有,醫療是醫生專業程度和客戶認知差異比較大的行業,客戶往往會對就診時長、醫療方案不滿意而差評。我們收到反饋,都會積極去和客戶溝通??墒谴蟊婞c評的客服往往只會抱歉,讓我們自行解決,卻不顧在這個協商溝通期已經對商戶產生的負面影響。
?
大眾點評各部門之間的內耗和混亂,也直接傳遞給了商戶。 除了前面提及的醫療類目和兒童醫院類目搶流量之外,同在醫療類目下的綜合門診和專科門診也在搶流量。為了扶持眼科的商業產出,點評居然將綜合門診的眼科砍掉,不能上架眼科團單。
我們在和大眾點評的對接中,同時對接多個商務是常態,變更對接人也是常態。也挺同情這些商務的,即便他們認同商戶的需求,可是回到公司也不能改變什么。現在,在醫療這個類目下,開始要用代理商來取代商務提供服務了。
?
點評的C端團隊和B端團隊,也都是站在自己立場上的絕對正確。最近和大眾點評的產品、運營溝通,他們在醫療這個類目下,做就診內容的結構化設計——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可是完全以公立醫院為標的來設計,不符合客戶在平臺上約私立門診的場景。
但公立醫院不會買商戶通/推廣通,只有私立診所才會掏真金白銀。更具體一點的例子:前端的一級類目太細,如果用3級類目的方式來設計, 就很偏向公立醫院那種,客戶要自己比較熟悉掛哪個科室。 而點評上面客戶的就診需求,相對來說不會那么專業。 私立診所的兒科客戶,兒童疾病類的就是掛號;? 小??频木褪莾确置?生長發育、兒保/體檢。按照公立醫院的導航劃分,一個類目下就一個團單,大大降低了用戶尋找目標團單的體驗。
?
還有很多可以吐槽的,吐槽越多,才發現自己原來是愛著這個平臺的。作為一家老牌互聯網公司,在其成長曲線中期就建立了很深的商業壁壘,擊敗過口碑網;即便和美團合并 (用戶重合度已高達75.8%) ,但大眾點評的日活用戶規模并未受到影響。只是再這么下去,也只能說再見。根據2023年12月的數據,抖音和小紅書分別是點評用戶規模的7倍和2倍。 用戶決策的入口和形式開始改變,商戶也只能跟著用戶走。
?
審視這些吐槽的問題的本質,大眾點評還是需要回歸初心,要解決好人與服務之間的關系,才能讓自己的長期格局更為穩定,不會受到新平臺的蠶食。那,如何解決人與服務之間的關系呢 ……? to be contin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