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20世紀90年代的“虛擬貨幣”
黃河路只有755米。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段,北端靠近青島路路口就是交運郵票社。
電視劇《繁花》的熱播,勾起了不少人的集郵情懷。《繁花》里的至真園是虛構的,但黃河路301號的交運郵票社是真實存在的,它是上海灘集郵愛好者的聚集地。劇中汪小姐花費大量心血的集郵本,最終賣出了10萬元的高價。
時光飛逝而過,當年那些集郵愛好者,現在都怎么樣了??
一、中國郵市,也經歷過“繁花”
郵票是郵遞系統的一部分,郵票上的圖案和顏色非常吸引人。人們將郵票進行收藏和展示,追求稀有、獨特以及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郵票,稱為“集郵”。比起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國的集郵史并不算長。
19世紀90年代,中國才出現集郵者,但并不多,主要是與外國人接觸、交往較多的人,他們大多在海關、銀行、鐵路部門、郵局等單位工作,還有些是在外國人開辦的洋行以及外國人主辦或執教的院校里的中國員工、學生,他們在較早接受了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同時,漸漸對集郵產生了興趣。上海的周今覺被稱為中國的“集郵大王”,他于1925年組織了中國集郵愛好者的中華郵票會。
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形成集郵的熱潮,人們排隊搶購郵票。1984年,“鼠票”“仕女圖”“牡丹亭”和“第23屆奧運會”等都是很熱門的郵票。到了20世紀90年代,集郵入市者人數眾多,郵票價格上漲速度之快、成交量之大,史無前例。
那時候,集郵就是一種社會時尚,熱度不亞于今天的抽盲盒、炒虛擬貨幣。
郵票圈的頂流“猴票”亦是在那個時候被熱炒起來的,一枚面值8分錢的“猴票”被賣到8元。現在,“猴票”更是價值不菲,甚至有價無市。2021年1月,單枚1980年“猴票”的成交價為8500元,價格翻了上萬倍,整版價格更是高達上百萬元。
然而,隨著書信的沒落和電子郵件等即時通信工具的普及,玩郵票的人從90后這一代開始出現斷層。曾經,集郵時講得最多的是以郵會友,畢竟曾經的郵票主要用于寄信。每年的新郵預訂,成為集郵者必修的一門課,因為每到這個時候,集郵者就會不約而同地去當地集郵公司續訂新郵,以此了結來年心愿。然而,以前的郵局門庭若市,現在卻門可羅雀。
那么, 如今還在熱衷集郵的人還有多少?
曾有機構通過2023年郵票市場熱議的《貨郎圖》無齒郵票的搖號抽簽機制對中國集郵愛好者進行估算,預測結果顯示, 中國目前真正的集郵人數只有大約11萬人。 因為這些套票折扣只有全年郵票預訂戶才能享受,而搖號的人數只有11萬。曾經流行全國的集郵時尚沒落了,若不是《繁花》里集郵的鏡頭重現,許多人不會意識到如今集郵是一個多么小眾的興趣愛好。
二、當年的郵票,現在還值多少錢?
“ (20世紀) 八九十年代的集郵市場確實很熱,甚至可以用火爆來形容。”張懷國說。
如今50多歲的張懷國說起自己小時候集郵的經歷,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張懷國是從學生時代開始集郵的,家里條件一般,他只能省下父母給的零花錢買郵票。他也會特別留意家中收到的父母與朋友往來信件上的郵票。他說:“當年經常從學校傳達室窗臺放的信上撕郵票,沒少挨看門大爺罵。我把信封上的郵票小心翼翼地剪下來,輕柔、緩慢地剝去郵票底層黏著的信封,泡水、撕膠、晾干、收冊,我比汪小姐熟練多了。”
那時候,集郵的人很多,拿著厚厚一本集郵冊會感到很富足,若是能集齊一套主題郵票,會非常有成就感。集郵愛好者之間也喜歡交流,給對方欣賞自己的集郵冊,有時候還會交換一下郵票。但或許是學生時期太年輕,張懷國始終沒有想過郵票還有投資價值。
如今,一枚面值8分錢的1988年龍年郵票,在網上的售價是10元左右;如果購買1988年到2012年發行的龍生肖郵票,6張加起來的面值不超過10元,但是售價將近百元;還有2005年推出的《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會徽和吉祥物》福娃郵票,一共6張,每張面值0.8元,一套售價則是23元——要說升值,也確實升值了。
“猴票”,是大部分集郵愛好者——當中也包括張懷國的遺憾。最讓張懷國難以釋懷的是那枚失之交臂的“猴票”。張懷國第一次遇見“猴票”,是看到其被放在郵局的玻璃柜子里。但是柜員無論如何都不賣這張郵票,因為它是“展品”。張懷國再次遇到“猴票”,是在一個“倒爺”的集郵本里,開價8元——要知道這張“猴票”的面值才8分錢。盡管張懷國手中的錢足夠買下這張“猴票”,但花100倍的溢價買一張郵票,讓當時還是學生的他感到“不值”。張懷國說:“當時心里想的是,8塊錢我能買好多張郵票了,為何要買它一張。于是我選擇了買其他幾套郵票。”
誰承想,這張本來已溢價百倍的“猴票”,在隨后的幾年里,價格一路狂飆。20世紀90年代中期,“猴票”漲到200多元。2000年后,它的價格更是瘋狂漲過了5000元、10000元的大關。
張懷國說:“‘猴票’僅僅是個例外,都說郵票有收藏價值,實際上有價無市,很難變現。我當年收藏回來的大部分郵票并不值錢,拿去幣商也沒人收,子孫也沒興趣,我只能自己留著當作念想。”
于紅也是一名“前集郵愛好者”,如今她早已遺忘了這個愛好。前陣子她看了《繁花》,才想起自己的集郵冊。這些年,經過幾次搬家,集郵冊已經被壓在了書柜最深處。于紅拿出這些美麗的郵票翻閱起來,仿佛時光倒流回到20世紀90年代,《繁花》中汪小姐集郵的時光。想想片中汪小姐的集郵冊賣了10萬元,于紅也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想看看是否有人愿意高價回收,結果問了一圈都沒人要。
于紅說:“我當年花真金白銀、節衣縮食買的郵票,難道就這樣成了廢紙?”顯然,這結果讓于紅大失所望,她心有不甘。
典當行的陳叔翻了翻于紅的集郵冊,也只是微笑道:“這些你自己留著圖個開心就好了。看你收集的郵票,顯然都還沒有找到門路,只是隨心收藏,不成體系。一切收藏品的價值,在于人們購買它們后覺得其是否值得,它們的市場價值是否有所體現,而不是單純地調研它們的價位。畢竟,每個人都希望以最低的價錢,買到性價比高的收藏品。”
在陳叔看來, 由于那個時代經濟窮困,人們投資時缺乏投資標的,郵票便被賦予了金融屬性。 現在,郵票缺少了金融屬性,又失去了社交價值,集郵冊的命運難逃被束之高閣。從投資的角度而言,當年的“集郵熱”跟現在的各種“虛擬幣熱”有挺多相似之處,不是90后斷層了,而是換成了新的“擊鼓傳花”游戲規則。這就像“猴票”,雖然作為郵票市場的金字塔頂尖品種,但是人們已經不流行郵寄信件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陳叔說:“中國郵政每年還在發行海量的郵票,還裝幀了年冊,購買者卻寥寥無幾。1990年到2000年之間的郵票年冊,即便是全新品,如今的市場價格也就在幾十元至100多元,還不如一張全新的煉鋼5元紙幣價格高。這個時代需要賦能更多的是經濟價值,只有體現經濟價值后,關注的人才會更多一點。雖然都在吐槽‘黃牛’,但連‘黃牛’都不愿意參與的市場,可見它幾乎沒有什么經濟價值了。”
三、集郵賺的不是鈔票,是情緒價值
現在的集郵愛好者,大部分都已呈現出老齡化,集郵圈也變得封閉和固化。盡管如此,他們依然保持著一定的熱情,并積極參加集郵的活動。
今年將近70歲的劉老伯就是集郵協會的愛好者。他把自己畢生收集的郵票仔細裝裱好,拍好照片,并且經常上傳到網絡報名參加網絡郵展——這是集郵愛好者的社交圈。
劉老伯說:“以前的郵票很風光,有大版、小版、小全、小型、小本、套票,現在還有大本冊、風琴折。郵票印得越來越漂亮,收藏價值卻越來越低,現在的郵票不是收藏品,更像是工藝品。大部分的郵票都不值多少錢,對于自己而言就是一個念想,是青春。如果想靠集郵發財,只能說是做夢了。”
在那個匱乏的年代里,郵票給人帶來的是情緒價值,集郵是一種交流的方式。人們通過參加郵展和集郵活動,與其他集郵愛好者進行交流和互動。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的收藏品,交流心得和經驗,從而增進友誼和理解。集郵也是一項需要耐心和研究的活動,當完成一整套特定主題的郵票收集時,收藏者會獲得一種成就感。
陳梓童是剛開始愛上集郵的00后,活躍在各大社交平臺的集郵圈中,經常曬她收集到的新郵票,說話時也有著00后的直爽。陳梓童說:“我就是從我爺爺的集郵冊開始愛上集郵的,爺爺的集郵冊由我來繼承!管它升不升值,遇到喜歡的就買,看著開心就行,考慮升值還不如去買黃金。集郵不就是圖個快樂嗎?我只是單純地覺得買的時候郵票的價格不貴,但是真覺得好看哪,愛不釋手,這是多么好的事。一旦和升值扯上關系,那還是繞道走吧, (把集郵) 看作一個小小的愛好才更快樂。爺爺那個年代,很多集郵人享受過它帶來的情緒價值,又何必執著于它的經濟價值?這就像爺爺說的,甘蔗哪有兩頭甜的?”
在劉老伯看來,現在的年輕人,哪怕不喜歡、不知道,亦無礙中國郵政每年的郵票發行,因為郵票不會消亡。一枚小小的郵票承載著一代代人的歷史和一代代郵票設計師的故事,一本好的郵冊也可以是一本有故事的書。
劉老伯說:“我們這些終身集郵愛好者就是星星之火,雖然現在已不能燎原,但還在燃燒。”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ID:neweeklylifestyle) ,作者:鄭依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