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研發外包公司的猴子可能要白囤了
4月10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DA) 宣布,預備逐步取消對單抗及其他藥物的動物試驗要求。
FDA局長Marty Makary 表示:“長期以來,制藥商對具有廣泛國際人群使用數據的藥物進行了額外的動物試驗……通過基于人工智能的計算建模、基于人體器官模型的實驗室測試和現實世界的人類數據,我們可以更快、更可靠地為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治療,同時降低研發成本和藥物價格。”
希望在藥物試驗中減少動物使用是美國近些年在持續推進的方向,類似動態的核心一直是取消動物試驗的強制性。例如,2022年9月,美國參議院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現代化法案》 (FDA Modernization Act 2.0) 。前述法案提倡,為藥物和生物制品開發尋求動物試驗之外的替代方案。
目前來看,美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要在藥物開發階段“松綁”動物試驗的國家。另在化妝品領域,英國是第一個禁止化妝品動物測試的國家,后續有更多國家推進執行。據《財經》2021年6月報道,全球已有500多家化妝品公司宣稱可以不采用動物測試。
在每一次取消動物試驗強制性的相關動態發布后,CRO (藥物研發外包機構) 公司的業務會受到多大程度影響都會被關注。
4月11日,昭衍新藥A股盤中跌停,港股盤中一度跌超18%。對于前述動態,昭衍新藥在回應投資者時表示,公司今日股價與FDA發布的公告有關,但公司認為FDA的公告對公司影響不大。
昭衍新藥認為,一方面,該政策已推出好幾年,但進展比較緩慢;另一方面,目前在毒理測試中,AI和類器官技術替代不了試驗猴,公司已布局AI和類器官,現階段其技術不太成熟,公司在持續跟進中。
昭衍新藥成立于1995年,是中國最早從事藥物非臨床評價的民營CRO企業。企業靠藥物安全性評價業務起家。
據華安證券2023年10月研報,在2018年-2023年上半年,昭衍新藥收入中的臨床前CRO業務平均占比接近98%;其他兩項業務,也就是早期臨床研究和實驗動物模型銷售業務,合計占比2%。在臨床前CRO業務中,昭衍新藥的收入來自于藥物安全性評價、藥代動力學研究和藥理及藥效學研究。
由于臨床前CRO業務的絕對核心地位,昭衍新藥日常經營免不了觸及動物試驗。但作為藥物研發外包機構,企業本身不具備選擇何種手段來開發藥物的職權。FDA新政影響的是需要在藥品開發之際做決策的制藥公司和創新藥公司。
從昭衍新藥當前的表態來看,該公司已在布局AI和類器官作為新業務的發展方向,但其能否在新方向上繼續保持龍頭地位而不是被淘汰尚且無法判斷,這也是企業可能在FDA新政下受到影響的原因。
考慮到FDA在全球藥品監管領域的地位,其政策很多都會被全球其他國家藥品監管部門所跟進參考,這也意味著,未來的全球藥品研發領域,可能會大量出現不再需要采用動物試驗進行早期開發這一步驟。如若這種情況發生,或者市場對此有較為一致的預期,食蟹猴價格或進一步走低,囤猴的行為會進一步拖累相關公司業績。
從試驗猴的身價來看,其曾在創新藥紅利中迎來一輪身價“暴漲”。在2014年,食蟹猴平均采購價約6500元/只,但到了2022年,其價格漲至15萬元/只。除了昭衍新藥,國內龍頭公司中,藥明康德和康龍化成在2019年、2021年也均開展過實驗動物的投資。
不過,在創新藥邁入寒冬之后,食蟹猴的價格也隨之下滑。按照需求決定價格的一般規律推測,若是“取消動物試驗要求”這一政策在未來被快速推進,包括食蟹猴在內的實驗動物價格都將有所下滑。
目前,動物試驗主要用在藥物開發的臨床前階段,比如藥理學研究、毒理學研究、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動力學研究。相關動物涉及小鼠、大鼠、犬、猴等。
在國內,除了昭衍新藥,美迪西的臨床前研究業務規模也較大,該項業務主要包括藥效學研究、藥代動力學研究、毒理研究服務,一度接近10億級別。但目前來看,該公司的這部分業務有所萎縮。2021-2023年,前述業務信披的營收數據為5.54億元、9.24億元、7.34億元。2024年上半年,該項數據為2.6億元。
從藥物開發策略看,動物試驗已有被取代的記錄。2022年下半年,FDA批準了全球首個完全基于類器官芯片研究獲得臨床前數據的新藥 (NCT04658472) 進入臨床試驗。這也是類器官芯片實驗首次取代傳統動物試驗。
前述新藥實驗由賽諾菲和類器官芯片公司Hesperos合作進行,用于治療兩種罕見的自身免疫性脫髓鞘神經疾病。在此之前,由于缺乏理想的動物模型,無法針對這些疾病開展研究。在藥企端,包括賽諾菲在內的頭部藥企已經開始了類器官藥物研發都嘗試。
在過去,FDA為了藥物獲批,通常要求對一種嚙齒類動物 (如小鼠或大鼠) 和一種非嚙齒類動物 (如猴或狗) 進行毒性測試。不過,在臨床實踐中,動物試驗也被發現一些局限性。
除了一些疾病缺乏動物模型之外,由于藥物在不同物種中的吸收、分布和代謝方式不同,動物模型在預測新藥毒性、安全性和人體藥效方面的局限性也在受質疑。這也催生了類器官技術。
截至目前,包括類器官在內的新技術并沒有成功開發出新藥的案例。在以往多輪關于“取消動物試驗”的討論中,產業界也不止一次地提出,產業是否出現了成熟的類器官技術等,是決定“取消動物試驗”落地速度快慢的關鍵因素。目前來看,這一時刻尚未到來。另外,FDA官網當前發文的信息顯示僅是逐漸取消。
據義翹神州官網介紹,類器官技術當前存在的局限性包括:缺乏功能性的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和血管系統,以及建模成本高、技術成熟度低、自動化技術待完善等,現階段藥物和疫苗的開發仍需要使用動物模型。
從國內的政策趨勢上來看,中國也在密切關注新技術進展。2021年11月,國家藥監局藥品評審中心 (CDE) 發布與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相關的指導原則,首次將類器官列入基因治療及針對基因修飾細胞治療產品的驗證指南當中。
文件顯示,當缺少相關動物模型時,可采用基于細胞和組織的模型 (如二維或三維組織模型、類器官和微流體模型等) 為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評估提供有用的補充信息。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界面新聞 ,作者:黃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