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投資人的結構洞
當下,投資行業正面臨著復雜且多變的內外部環境,在如今的投資環境下,諸多問題雖已是老生常談,卻仍具深入探討之必要。
一、外部威脅與優勢
投資行業依然是少數人的游戲,退出、募資、投資環節的不確定性,在短期內仍然難以解決。
退出困境短期內難以化解
當前,IPO 呈現收緊態勢,2023年僅有55家具有VC/PE背景的企業實現退出。機構不得不另辟蹊徑,探索分紅、并購等另類退出方式。
從長遠來看,隨著上市公司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后,退出不會階段性放開,從做多到做強,從追求數量增長轉變為提升上市公司質量,這意味著并購將逐漸成為退出的常態模式。
雖然并購重組政策不斷優化,推動產業整合成為退出新路徑,但存量資產估值過高這一難題,使得絕大部分交易難以達成合適的價格,從而阻礙了退出進程。
募資難題短期內難以突破
目前,國資LP在市場中的占比已超70%,其對返投、招商落地等方面的要求,中小機構難以滿足,募資依然困難重重。
國資主導、民資式微的局面,本質上是由經濟周期所決定的。經濟周期的波動源于創新過程的非連續性和非均衡性,“贏家通吃” 現象容易導致產能過剩,進而引發經濟危機與大蕭條。而經濟蕭條和技術僵局恰恰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土壤,技術創新的引入階段對應宏觀經濟的復蘇階段。國家引導下的創新則是現代經濟體系中推動創新的重要手段,彌補市場失靈,特別是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
投資環節充滿不確定性
國家鼓勵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政府引導基金、險資等長期資金紛紛加速布局新質生產力領域。然而,這也導致硬科技、新能源等熱門領域出現估值泡沫,傳統的投資打法逐漸失效,像宇樹這樣的優質項目更是一票難求。
企業家的創業動力和安全感也不容忽視。從某種意義上說,國家如同父母,企業家如同孩子,孩子的動力與安全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的態度。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強調企業家精神和市場機制在創新中的核心地位,而國家引導下的創新則更注重政府在創新生態中的引導與支持作用。政策可以通過激勵機制,激發企業家的創新精神。
投資行業的外部機會特別多,但這些機會與你有多大關聯?你又能否切實將其抓住 ?
-
政治層面:我國環境最安穩;
-
經濟層面:一帶一路國家機會更多,股市機會更多;
-
社會層面:人口結構帶來老齡化經濟;
-
技術層面:AI,機器人,新能源等帶來新的供給側改革。
所以,出海、股市、老齡化、AI+、機器人、新能源等領域均蘊藏著巨大的機會。
二、內部劣勢與機遇
投資行業的內部劣勢——客觀分析,大多數機構內部問題很多。
人力資源問題
有些投資團隊在專業能力上并非頂尖,團隊內部缺乏凝聚力,尚未形成真正的企業文化,更像是一個松散的團伙,甚至可以說是草臺班子。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裁員降薪現象普遍,團隊規模不斷縮小,進一步削弱了團隊的實力。
財務狀況不佳
資金短缺,優質資產匱乏,曾經的優質資產如今也因市場變化而價值下降。現金流也緊張,財務狀況一塌糊涂,DPI差,IRR也不高,管理費逐年減少,員工薪水也不斷降低,資產價值持續縮。
業務發展迷茫
在業務上失去方向,難以找到新的增長點,陷入迷茫狀態。此前進行的多元化嘗試未能取得預期效果,未能為機構帶來新的盈利來源和發展動力。
品牌影響力不足
投資機構缺乏品牌優勢,或者說原有的品牌效應在當前的一級市場環境中逐漸失靈,即便是曾經的行業大佬,如今也面臨著發展困境。
戰略決策困境
在戰略層面,存在三種變化。不變——認為市場會回暖,這無疑是刻舟求劍;微變——對募投管退策略進行微調,但這種微變難以起到實質性作用;巨變——突破現有能力圈,等一切重頭再來,進入新的賽道繼續卷。
盡管當前行業整體面臨諸多挑戰,但仍有一部分深耕行業的GP憑借長期積累,展現出獨特的優勢。
豐富的資源與較強的延展性
通常,GP擁有豐富的資源,且資源的延展性良好。然而,如何將這些資源高效地變現成為關鍵問題,需要快速進行驗證,并對資源進行篩選和優化,及時做減法,以實現資源的最大價值。
良好的口碑與流量
在市場中口碑還不錯的機構,過往經營中未出現不良行為,沒有虧欠合作伙伴,也未給投資者造成重大損失,因此在市場中積累了一定的流量和聲譽,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未來的業務拓展。
善于思考與自我反思
投資行業從業者普遍善于思考,具備自我反思的能力。即便可能在戰略方向上仍需進一步突破,但這種自我反思的精神為投資機構調整戰略、適應市場變化提供了內在動力。
三、投資人的戰略躍遷
SO 戰略 (優勢 + 機會) :增長型戰略,發揮杠桿效應
機會稍縱即逝,因此企業必須敏銳捕捉并迅速把握。通過精準識別市場趨勢,集中優勢資源進行投入,以實現快速增長。要找到趨勢、壓強優勢。
WO 戰略 (機會 + 劣勢) :扭轉型戰略,克服抑制性
當環境提供的機會與企業內部資源優勢不匹配,或者不能相互重疊時,企業的優勢再大也無法完全發揮。在這種情形下,企業需要追加或開發相關資源,將內部劣勢轉化為優勢,以適應外部機會。
ST 戰略 (優勢 + 威脅) :多種經營戰略,應對脆弱性
當外部威脅對企業優勢構成挑戰時,企業優勢無法充分發揮,出現優勢不優的脆弱局面。在這種情形下,企業必須克服威脅,分散外部威脅帶來的風險。
WT 戰略 (劣勢 + 威脅) :防御型戰略,解決問題性
當企業內部劣勢與外部威脅同時存在時,企業面臨嚴峻挑戰。如果處理不當,可能直接威脅到企業的生存。此時應盡快優化業務結構,賣資產退出變現,實現快速轉型。
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有些GP有包袱,面臨兩難抉擇:一方面,做好投后管理難度較大,并購也不好做;另一方面,設立新基金開拓新賽道投資也面臨募資困難。當新路老路都走不通,只能熬著。
但偉大是熬出來的,等待市場出清后的新機遇,畢竟市場出清后往往是勝者為王。
對于一級市場的從業者而言,大多數處于WT戰略狀態。而那些沒有包袱的從業者,應抓緊時間轉型,迅速切換到WO戰略,因為市場中機會眾多,關鍵在于不斷強化自身優勢。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通過差異化競爭,才能進一步邁向SO戰略。
四、結構洞
一級市場投資人實現差異化的關鍵在于構建結構洞,即“投資 +” 模式。
做投資 + 企業的結構洞:從資本操盤手到實體企業戰略操盤者
利用自身的行業洞察和資本運作經驗,深度參與企業的并購、技術升級和市值管理等戰略決策。部分投資人選擇加入被投企業或上市公司,擔任戰略、投資或運營高管,例如嘉御資本董事長衛哲加入圣湘生物董事會,助力智能制造轉型。
做投資+國資的結構洞:融入國資體系,適應體制與市場差異
投身于國資或地方引導基金,適應體制內與市場化運作之間的差異。
做投資+流量的結構洞:職業路徑多元化
通過內容輸出,如撰寫專業文章、舉辦線上講座等方式,建立個人品牌,拓展自媒體與知識付費業務,通過流量來拓展新機遇和資源。
做投資 + GP的結構洞:助力GP多元化退出
設計多元化退出機制。除了IPO之外,積極探索并購退出、分紅收益、資產清算等,根據不同項目的生命周期和特點,制定個性化的退出方案。
做投資 + 并購的結構洞:向并購與現金流項目轉型
探索“分紅權退出”、“收入分成” 等新模式,降低對IPO的過度依賴。同時,關注成熟期企業的現金流項目,如消費、醫療等具有穩定收益的領域。隨著政策對并購消化同質化企業的支持,并購型基金逐漸受到市場青睞,投資機構可借此機會,在并購市場中尋求更多發展機會。
做投資 + 賽道的結構洞:深耕細分領域,打造垂直賦能體系
聚焦于垂直賽道或垂直技術,建立行業標簽。通過深度投資研究,迅速建立起行業認知壁壘,能整合產業資源 (技術專家、供應鏈等) 。如某機構扎根半導體領域,投資也好,FA也好,只有足夠細分才有競爭力。在半導體領域,可以進一步細分至AI芯片;醫療領域可專注于腦機接口;AI領域聚焦于AI + 金融;機器人領域則主攻醫療機器人等。不能浮在表面,要下沉,不要怕窄,要勇于走窄門。只有深入細分領域,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避免陷入同質化競爭。
做投資+人群的結構洞:聚焦特定人群,形成投資特色
比如英諾聚焦清華系創業者,中科創星圍繞中科院。還有圍繞浙大、復旦……
做投資+區域的結構洞:深耕區域根據地,構建地域生態位
在特定地域建立投資生態位,通過服務地方經濟、參與招商引資等方式,依托地域資源形成競爭壁壘。
做投資+出海的結構洞:助力企業出海,把握國際市場機遇
出海是大趨勢,投資人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和專業優勢,幫助企業開拓海外市場。
做投資+股票的結構洞:實現一二級市場聯動,拓展投資領域
在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相互關聯的背景下,投資人可以嘗試實現一二級市場的聯動投資。過去,當一級市場火熱時,許多二級投資人轉型進入一級市場,運用二級方法論進行一級投資,如正心谷。如今,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不少一級投資人開始向二級轉型,利用一級市場的項目挖掘和價值判斷能力,在二級市場尋找投資機會。
股權投資行業已從 “規模擴張” 階段轉向 “價值深耕” 階段,投資人需要在行業深度 (產業) 、資源厚度 (資金) 、結構洞的鏈接度 (產融融合) 三個維度上重構自身的護城河,從而找到差異化的定位,在行業轉型的浪潮中成功突圍,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在眾多機會面前,投資人應精準選擇,你只不過需要換個瓢而已!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FOFWEEKLY ,作者:范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