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個項目經費面臨被砍,美科學家直言“未來讓人恐慌”
春暖花開的人間四月天,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 (NSF) 卻迎來寒流——新一年的研究經費都被凍結了。
由美國企業家、億萬富翁埃隆·馬斯克牽頭的特朗普政府效率部 (DOGE) 之所以這么做,是為了削減政府開支和減員。據《自然》雜志最新報道,DOGE正在審查NSF于2月份評估的相關研究資助清單,并考慮終止其中200多項資助。
光景慘淡的不只是NSF。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的一些實驗室因為缺乏經費,甚至連手套、培養皿、試劑等基本物資都買不起。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NOAA)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DA) 、美國環保署 (EPA) 等機構的科學家也因為面臨“無米之炊”,甚至是被解雇風險,士氣低落,工作陷入癱瘓。
不少美國科學家叫苦連天,直言“感到無助”“未來讓人恐慌”。
一、令人窒息的審查
NSF擁有90億美元的科研經費預算,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礎研究資助機構之一。
然而,自特朗普今年就任美國總統以來,該機構卻接連遭受冷遇:先是所有撥款被凍結;此后2月收到了法院解凍命令,卻不得不解雇大量試用期員工;4月初,該機構將研究生獎學金項目削減了一半,僅提供1000個名額,而不是往年的2000個。
其實,美國共和黨對民主黨政府的NSF撥款方式早就“看不慣”了。早在前總統拜登執政期間,時任得克薩斯州共和黨參議員、現任參議院科學委員會主席特德·克魯茲 (Ted Cruz) 所在辦公室就曾發布報告認為,從2021年1月到2024年4月,NSF批準的3483項研究經費,流向了“提倡多樣性、公平性和包容性 (DEI) 原則的可疑項目”,浪費了20億美元。
隨著特朗普2.0時代的到來,今年2月,NSF啟動了對所有撥款的審查,其宗旨是確保不違反特朗普關于“激進且浪費”的DEI項目和“性別意識形態”的行政命令。其中標記了數百個被認為與意識形態相關、而與硬科學無關的“敏感詞”,如“女性”“黑人”“不平等”等。
4月14日,DOGE再次將注意力轉向NSF的撥款,其工作人員進入位于弗吉尼亞州亞歷山大市的NSF總部大樓,得到了該機構撥款管理系統的訪問權限,并利用這一權限阻止了數百項已在多步審查流程中獲批、只待最后確定撥款的研究資金的撥付。
“這讓我們感到膽寒。”NSF一位項目官員說。
據悉,NSF的研究提案在獲批前要經過多個步驟:首先提交給擁有專業知識的NSF項目官員,如果通過審核,就會委托第三方獨立專家進行審查,通常成功率在20%到30%之間;接下來,NSF各部門主任予以批準,并將撥款提交給撥款和協議部門進行最終審批。然而,DOGE的干涉卻讓已經進行到最后一步的撥款申請被打回。
值得關注的是,在DOGE于今年1月成立之前,NSF的新研究資助速度相對于2024年已經放緩了一半。截至4月16日,相關資助已完全停止。
美國白宮發言人庫什·德賽 (Kush Desai) 對此給出的解釋是:“特朗普政府致力于確保聯邦研究支出,符合美國民眾的日常需求。”
不過,美國眾議院民主黨人則認為,克魯茲的報告以及DOGE的做法存在重大缺陷,它會“破壞科研人員、教育工作者和機構的重要工作”,并將“危及美國的經濟和國家安全”。
據統計,目前,已有超過200項提案被DOGE標記為“考慮終止”之列。其中一些提案之所以被標記,是因為包含了關于研究對社會產生“更廣泛影響”的措辭——這是克魯茲不喜歡的措辭。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計算生物學家安東尼·吉特 (Anthony Gitter) 就曾因此被克魯茲“點名”。吉特表示,“克魯茲認為,大學是精英聚集地,收容著不搞科研、與現實脫節的學者。但他的看法才是與實際情況脫節的。”
對此,美國眾議院科學、空間與技術委員會資深民主黨人佐伊·洛夫格倫 (Zoe Lofgren) 在給NSF主任塞圖拉曼·潘查納坦 (Sethuraman Panchanathan) 的信中寫道:“NSF必須避免被牽著鼻子走,避免被迫接受這些空洞的調查結果,破壞自己的審核程序。”
二、被“扼殺”的科學
2.0時代的特朗普政府,不只讓NSF感到膽顫,很多國立科研及資助機構的日子也不好過。
NIH就在此列。作為美國國立的大型生物醫學研究資助機構,其下屬實驗室也雇用了數千名科學家。該機構的科學家們面臨的最大困境是“彈盡糧絕”。
今年2月,特朗普政府將幾乎所有政府信用卡的消費限額設置為每張1美元,這給NIH的實驗室帶來了災難性的打擊——沒法購買手套、移液器、培養皿、試劑、儲存瓶等基本科研物資。譬如,一個實驗室耗盡了用于冷凍存儲和處理器官捐獻者大腦的化學品;另一個重點實驗室則在裁員潮中失去了半數員工,其不得不從其他團隊“拆借”人員,以繼續一項為200多項臨床試驗分析血樣的工作。
“NIH目前雇不到人,招不到學生,不能出行,無法與外界溝通……已經完全癱瘓,無法正常運作。”該機構一名首席研究員稱。
美國FDA也受到了大裁員計劃的嚴重影響,被迫暫停其大部分食品安全檢測工作。截至4月18日,該機構對牛奶、奶酪和寵物食品進行禽流感檢測的工作已經停止。NOAA也是如此,許多在職時間不到兩年的試用期員工先被解雇,后被重新聘用,隨后又被安排行政休假,因為工作朝不保夕,人心惶惶。
特朗普政府的其他行為也在為科學家面臨的困境“加碼”。NIH研究人員斯特雷特·佛伍德 (化名Straight Forward) 表示,特朗普政府的官員會提出各種“奇葩”的要求:如收集所有合同工的名單,并下發最后通牒,如果未能在24小時內回復,將被解聘。“這些層出不窮的要求,正在用繁文縟節扼殺一個科研機構的職能。”佛伍德說。
此外,特朗普政府還削減了疫苗、氣候科學等研究項目的科研經費,加上即將出現的新一輪裁員,加劇了目前的動蕩局面。“每個人都在埋頭苦干,但士氣確實非常低落。”佛伍德說。
EPA一直是特朗普政府的攻擊目標,該機構被禁止追蹤推廣清潔能源技術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情況。那些高排放企業可以申請“總統豁免”,不再受污染法規的約束。這讓很多員工喪失信心。一位EPA員工直言:“我很喜歡這份工作,但聯邦政府的作為使EPA不再是一個讓人想去工作的地方了。”
“以前,聯邦科學政策‘也不完美’,但在特朗普上任之前,一些改革可能會受到歡迎。但現在,政府正在‘摧毀一切’……我們不斷被大量胡作非為的行政指令轟炸。”前述NIH首席研究員直言。
三、“拉鋸戰”誰贏誰輸
觀察人士認為,特朗普政府新一輪的科技政策寒流尚未結束。例如,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白宮即將提交的2026財年預算草案,擬削減掉NIH當前474億美元預算的40%,并將原有27個研究所合并為8個,同時取消護理和少數族裔健康研究所。因此,目前的美國科學界仍遠未迎來最寒冷時刻。
不少人認為,特朗普對美國科研體系的干預并非一時興起,而是延續了其1.0時代的施政理念。彼時,特朗普將氣候變化稱為“騙局”,多次試圖削減EPA和NIH的相關預算,并任命曾起訴EPA的斯科特·普魯特 (Scott Pruitt) 擔任署長。
如今,這種干預不僅在延續,還有了系統性的執行路徑——“2025計劃” (Project 2025) 。
這份計劃由美國共和黨智庫傳統基金會于2023年4月發布,是一份長達922頁的“政策藍圖”,旨在為特朗普2.0時代提供詳盡的施政建議。
此前,該計劃中的政策建議,包括禁止墮胎、改革聯邦政府和削減氣候科學資金等,曾引起公眾強烈反對。特朗普在總統競選期間聲稱對該計劃并不知情。然而,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特朗普的行政命令有一半以上與“2025計劃”的建議一致,且該計劃書列出的40位作者中,多數都是特朗普政府的關鍵人物,其中6人甚至被特朗普提名為內閣成員。
“2025計劃”定義了許多科學相關政策。其中包括反多元化努力,如第60頁“取消那些打著科學旗號推進性別、種族和平等倡議的政策和程序”、“取消對氣候科學和綠色能源的資助”;削減大學經費,如第355頁“國會應限制支付給大學的間接費用”;縮減政府規模,如第78頁“永久性、大幅削減非國防聯邦雇員數量”等。
《自然》雜志的分析表明,特朗普政府正在考慮實施“2025計劃”中的其他一些建議,包括禁止胎兒組織研究、取消或大幅減少發放給敵國留學生的簽證數量等。該分析還表示,特朗普政府的行政命令并不總是與該計劃保持一致,在許多情況下,甚至采取了比該計劃更極端的做法。
這些政治干預讓美國科學界感到不安。3月底,來自全美38個州、400多所高校與研究機構的約1900名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與醫學院成員發表聯名公開信,指出:“當前美國科學界正籠罩在恐怖氣氛中……特朗普政府正通過削減研究資金、解雇科學家、取消公眾獲取科學數據的權限,以及迫使研究人員出于意識形態原因改變或放棄工作,重創美國的科學事業。”
一些反對聲音還進入了司法程序。如4月中旬,美國教育研究協會和教育效果研究協會聯合向馬里蘭聯邦地區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恢復科研資金和人員配置。今年2月,美國22個州的總檢察長就特朗普政府削減醫療和公共衛生領域科研經費提起聯合訴訟。
不過,對特朗普政府行為采取觀望態度的科學家也不少。波士頓丹娜-法伯癌癥研究所的統計遺傳學家薩沙·古謝夫 (Sasha Gusev) 認為,其中也可能蘊含著改革契機,例如對NIH結構的改革和撥款流程的反思,有助于提升其資金使用效率以及受助者群體的多樣性。但他也強調,改革應基于現有制度進行優化,而非徹底推翻。倘若采取“燒掉它、重建它”的策略,可能會讓NIH這個被視為“全球生物醫學桂冠”的機構遭受打擊。
盡管質疑聲持續不斷,特朗普政府的科學經費削減、裁員等腳步卻未見放緩。紐約城市學院物理學家、科技政策研究者邁克爾·盧貝爾 (Michael Lubell) 認為,美國科學界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拉鋸戰”:“一些領域會成為贏家,比如特朗普和馬斯克支持的方向;但在聯邦預算緊縮的前提下,也注定會有輸家。”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263-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245-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052-z
http://www.xinhuanet.com/20250401/b73c352eff4446f3b6ea2acfa5fea05e/c.html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科學網 ,作者:宋書扉、馮麗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