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美團閃購日均超1300萬單,京東外賣大戰推高了美團閃購單量?
有行業人士透露消息,美團閃購達到日均訂單量1300萬~1400萬單,單日峰值1800萬單。
小象超市200萬日均訂單中,尚有部分訂單游離在統計之外。若將這些“隱形騎士”計入戰果,美團系即時零售或許已接近1500萬單。
這相當于每分鐘就有萬個訂單穿梭在城市網格中。更驚人的是,自2024年Q3突破千萬大關后,短短半年間單量暴漲30%+,增速遠超行業平均水平,難道是京東外賣的挑戰推高了美團閃購的單量?
美團閃購為什么進步如此之快,答案藏在“門店-店倉-前置倉”的進化路徑中。訂單增長驅動業態升級,業態升級又反哺訂單增長,形成了一個不斷擴張的“增長飛輪”。就像滾雪球,越滾越大,越滾越快。
想知道如何抓住即時零售的下一波紅利?如何在這片藍海市場中錨定航向?讀完這篇文章,你將解鎖規劃落地即時零售項目的“黃金密鑰”。
一、實體店到前置倉
美團閃購初出茅廬時,如同一位執著的拓荒者,懷揣著讓實體店“觸電上網”的夢想,敲響了無數線下門店的大門。彼時,羅森、全家、711等便利店就像傳統的“陸地商人”,守著線下的一畝三分地,將線上業務視作“副業”。
美團為了吸引這些“陸地商人”上船,祭出了滿40減25的滿減券,而這背后的補貼成本,由美團承擔,只為將線下的客流引向線上的“數字大陸”。
時至今日,許多實體店依然駐守在美團、餓了么等線上平臺,每月零星的幾單到幾十單,雖為實體店帶來些許增量,卻始終還是“副業”。
究其原因,是因為實體店將線下那套商品結構、定價、營銷模式原封不動地搬到線上戰場,殊不知,線上線下是截然不同的天地。
閃電倉的出現是重要轉機,閃電倉的商品結構、定價、營銷、運營、選址都圍繞線上訂單重構。并且總結出了7天起店法,權重運營法,類目精細化運營法等方法論,實現了經營突破。
據媒體報道,到2025年3月,美團閃電倉日均單量500萬單以上,占美團閃購40%以上。
入駐美團閃購的商戶超過百萬,入駐美團的閃電倉只有3萬多家,前置倉以3%的店鋪數量,實現了超過40%的銷售占比,可見前置倉的競爭力。
那么是不是前置倉業態一定優于實體店了?是否零售企業都應該做前置倉了?也未必如下,下一段分析此內容。
二、即時零售的三大業態
目前做即時零售有3種模式,分別是實體店,店倉一體化,前置倉。
1. 實體店
前文說過,美團閃購入駐的實體店商家過百萬,但單店每月只有零星的幾到幾十單,單店產出遠不如閃電倉,那么是不是實體店做即時零售就完全沒有前途了,有沒有即時零售做得好的實體店?
當然有,比如奧樂齊,觀察分析奧樂齊做好即時零售的原因,分解相關要素,能指導更多實體店做好即時零售。
奧樂齊沒有因為做即時零售改造門店硬件,但其即時零售銷售額超過30%。
奧樂齊門店租金高、面積小,通常僅500~1000平米,在這狹小的空間里,既要承載線下顧客的熙熙攘攘,又要兼顧線上訂單的紛至沓來。如此一來,線上線下共享庫存便成了它最為明智的選擇,畢竟在這有限的空間里,實在難以劃出一片專門的店中倉庫來應對線上履約的需求。
奧樂齊能做好即時零售,說明它成功解決了實體店庫存不準確這一“致命難題”。顧客下單時,不會再出現“下單成功,實際無貨”的尷尬場景。奧樂齊的成功案例,證明了只要方法得當,實體門店也能精準地掌控庫存。
老張暢想,奧樂齊其實可以嘗試“店 + 倉”這一模型。在一些線上需求量旺盛的區域,建立專門的前置倉,讓前置倉成為線上訂單履約的“基地”。如此一來,或許會比現有的實體店模式,在履約效果上更上一層樓,在成本把控上更加游刃有余。
總結奧樂齊的成功經驗,老張認為,實體店做好即時零售,需牢記以下幾點“武林秘籍”:
(1)商品結構
普通連鎖超市的商品結構和定價,無法承擔線上訂單經營成本。實體店若想在線上業務中嶄露頭角,就必須像奧樂齊一樣,要么擁有更多高毛利率的差異化自有商品;要么提高百貨日雜等高毛利商品的占比,為自己的利潤空間筑起一道堅固的城墻。
商品結構的豐富度也至關重要,消費者通過“搜索”來尋找自己心儀的商品。每一個商品,都是一個通往寶藏的入口,商品少就意味著入口少,流量自然也少。在美團的流量分配權重中,商品豐富度可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
(2)定價和營銷
消費者在線下購物和線上購物的路徑,就像兩條截然不同的江湖小道,有著各自獨特的風景和規則。
實體店做即時零售要學習前置倉的經驗,比如還要時刻關注商圈競爭對手的信息,根據這些信息經常調整引流品和引流價,優化商品結構和賣點。
(3)組織管理
大部分實體店實際庫存和系統庫存總是對不上號。要想做好即時零售,就必須解決庫存管理這一難題,讓庫存管理成為實體店線上業務的堅固后盾。
不僅如此,顧客體驗至關重要,消費者動動手指就能切換APP,只有以顧客體驗為中心重構組織和考核機制,才能降低消費者流失率,提高流量轉化率。
2. 店倉一體化
實體店把線上看成“副業”,前置倉只經營線上的業態,店倉一體化是介于兩者之間,既重視線下,也重視線上。
盒馬鮮生就是典型的店倉一體化,盒馬鮮生線上銷售占比63%,據傳盒馬的系統是阿里投入千人產品研發團隊,巨額投入才開發出來。
雖然盒馬系統投入巨大,但是店倉一體化的弊端,某些方面落后于前置倉:
(1) 履單成本劣勢 ,盒馬鮮生門店面積太大,只能分區域揀貨再合單,而樸樸超市是一體化揀貨打包,盒馬履單成本更高。還有盒馬是揀貨打包前集單,樸樸超市是揀貨打包后集單,前置倉集單靈活性更高,集單效率更高。而且盒馬的配送員要自己分單,樸樸超市的配送員不用分單,這些都造成了履單成本的差異;
(2) 損耗營銷管理 ,盒馬鮮生無法精準控制批次出貨,因為消費者拿取商品時不會管批次,而前置倉的揀貨人員是可以精準控制批次的,前置倉的損耗率能控制到0.5%以下,就是批次精準控制和APP自動促銷功能結合的戰果;
(3) 拓展和服務 ,盒馬鮮生門店選址要求高,投入大,擴張比前置倉難,盒馬鮮生前場揀貨人員眼中只有揀貨,服務顧客方面有些怠慢,這些都影響了盒馬的發展。
有傳言盒馬會轉型成“1店+N倉”形式,正在逐步告別店倉一體化。
其實永輝早在盒馬之前已經轉型了,雖然物理上倉和店還在同一個物業,但在永輝內部,倉和店已經是不同的事業部了,商品、運營、組織等都屬于不同的組織。
物美前置倉履約負責人張琛說,物美之前是采用的店倉一體化模式,花了3~4年試水磨合,但是最終通過獨立公司運作才突破內部阻力。
店倉一體化不僅是物理問題,還面臨組織問題,線上和線下對商品結構,定價,營銷等需求不同,強制把兩者融合在一起,會左右為難,多出不少內部阻力。
物美之前采用“前店后倉”模式,但面臨新品上線周期長 (2~3個月) ,供應鏈流程太復雜,線上線下庫存難管理等問題,比如引入一個新品,決策鏈條太長,需要10個部門審批,而把前置倉獨立后,只需要3個部門審批,新品上線周期大大縮短。
現在物美已經整合物美和麥德龍線上業務 (占比30%) 成立獨立子公司,把門店和倉庫分離,用專業化的團隊,專業經營前置倉。
總結以上, 盒馬、永輝、物美等都在從店倉一體化轉型前置倉,前置倉展現成更強的競爭力。
那么是不是店倉一體化一定是絕路了,也未必,優購哆聯合創始人余敏認為,在下沉市場沿街房租與非沿街房租相差不大,人力成本也低,訂單密度需求量較少,用前店后倉方式做更有競爭力,因為線上線下2個渠道收入增加,兩個渠道共享房租和人力,會有“1+1>2"的效果。
3. 前置倉
前置倉是專業做線上的業態模型,沒有線下業務,完全以線上業務為中心,重構了選址、商品、定價、營銷、運營等要素。
目前山姆、小象、樸樸、叮咚、永輝、盒馬、物美等企業都在做獨立前置倉,前置倉已經成為更主流的業態,有更好的前景。
三、零售企業如何轉型即時零售
總結前文內容,得出下面幾個關鍵結論,這幾個關鍵結論就是指導零售企業轉型即時零售的答案:
1. 訂單密度越高,越適合前置倉模式
閃購業務剛推出時,以實體店模式為主,實體店做即時零售是增量,固定投入更少,即使訂單密度低也沒有問題。
店倉一體化模式是零售企業第一次升級的選擇,永輝、物美、大潤發、盒馬都是如此,基于門店改造后做線上,能兼顧線上和線下。
訂單密度增高到一定程度,前置倉模式展現出更強大的競爭力,永輝、物美、盒馬都在從店倉一體變成前置倉。
老張認為,即時零售訂單密度還在繼續增加,即時零售業態模式也會跟隨進化,未來也許會出現超級前置倉。
傳統零售企業做即時零售,應該以訂單密度倒推采用對應的業態模式,這是客觀規律。
2. 實體店和店倉一體化
在訂單密度低的下沉市場,零售企業還是可以用實體店和店倉一體化做即時零售,因為訂單密度低,所以收入少,比較難支持專業前置倉的經營成本。
實體店做即時零售,不要直接把線下的商品結構、定價、營銷和運營照搬線上,而要根據線上特點重構這些要素,這能大大提升線上經營效果。
3. 前置倉是未來
未來即時零售訂單密度會越來越高,更專業的前置倉有更強的競爭力。
老張認為,零售企業應該去做前置倉,而且應該成立獨立組織做前置倉,不是在原有部門基礎上做。
四、總結
本文討論即時零售的三個業態,實體店,店倉一體化,前置倉,總結三種業態的表現,得出零售企業做即時零售的模式選擇和注意事項。
零售業態進化方向是更快、更省、更多,目前即時零售已經有“快”的優勢,未來,無人配送和無人倉能讓即時零售同時具備快、多、省的優勢,即時零售會成為終極零售業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老張聊零售 ,作者:同行者老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