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車展上,周鴻祎被投喂鵝肉?
這件事挺逗,看完后我差點笑出聲。
不知道你有沒有刷到:前天 (2025年4月23日) ,在上海車展上發生了一幕小插曲。
網紅鹵鵝哥看到周鴻祎特別激動,然后穿著大棉襖,大遠處喊著:紅衣大叔,我是你的粉絲,請嘗嘗榮昌的鹵鵝。
周鴻祎并不認識這位鹵鵝哥。而鹵鵝哥之所以能火起來,主要因為之前他投喂另一位網紅“甲亢哥”的視頻被人們關注。
這件事情結束后,鹵鵝哥第二天也發了道歉,周鴻祎也回應說,這是誤會。事情雖過去了,但從網紅傳播、營銷案例角度,確實有可圈可點之處。
1
首先,思考一個問題: 這件事到底是草根營銷,還是流量碰瓷?
我覺得,這里面策劃痕跡太明顯,功利心也太重了。說白了,這是一場碰瓷式營銷。關鍵問題是鹵鵝哥“場景用錯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
鹵鵝哥這次行為,和之前大不一樣。之前,大家覺得他在用美食傳遞文化,挺質樸,但這次在上海車展投喂周鴻祎,完全變了味兒。
這次提前在粉絲群里說“要干件大事”,現場還帶著專業拍攝團隊,各種機位都準備好了,還設計了“周鴻祎躲避、強喂、最后微笑化解”的劇情。
這哪還有什么“草根營銷”的真誠,完全就是為了流量。
第二點是, 策略用錯了。 之前投喂甲亢哥,因為跨國文化差異,大家覺得新鮮。可車展這種地方本身挺嚴肅的,他非要強行突破安保,拿著鹵鵝到處晃,還被批“失態博眼球”。
這種行為和場合完全不搭,一看就是團隊沒考慮清楚,就照搬之前的套路,根本不尊重公共場合的規矩。
所以,最后我們看到的結果是:網友們并不買單。我在媒體平臺搜了下,基本上有一大半的觀眾覺得,一開始的“感動”變成了“反感”,覺得是在“消耗公眾善意”。
還有網友說:第一次是感動,第三次就成了鬧劇。這說明大家已經意識到,自己的感情被當成了流量的工具。
說到這兒,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草根營銷和流量碰瓷的區別到底是什么?
草根營銷得用真實的故事或者文化符號,傳遞有價值的東西。 比如:淄博燒烤,靠的是那種市井文化,讓人覺得親切。 流量碰瓷呢,靠爭議性行為來吸引眼球,完全不管場景適不適合,也不管有沒有破壞規矩。
車展本來就是商業活動,他非要搞這種“土味突襲”,這不是瞎攪和么?
因此,我的結論是:鹵鵝哥這次行為,團隊太依賴之前的套路,完全不考慮公共場合規矩,還把公眾的感情當成了流量工具,就是典型的“碰瓷式營銷”。
雖然他出發點是推廣家鄉產品,但手段不對,最后只能變成一場“鬧劇”。
2
不過,我覺得周鴻祎的危機公關,是現場教科書級別。
為什么這么說?
首先,周鴻祎面對鹵鵝哥的突發“投喂襲擊”,保安想把鹵鵝哥拽走,場面有點緊張。但他主動走上前,跟鹵鵝哥握握手,說:別在我身上抹油,我不吃了,握個手吧。
?這一下,保安和鹵鵝哥之間的沖突就被化解了,而且周鴻祎顯得特別親民,一點兒架子都沒有。
再說說他那句話:我不覺得自己是人物。這句話太厲害了,他直接把自己從“被騷擾的企業家”變成了“普通市民”,一下子消除了階級對立的感覺。
還有,他說“去重慶再拜訪你”,這話既給了鹵鵝哥面子,又把車展上的鬧劇變成了“城市邀約”,還給以后可能的合作留了后路。這一招很妙。
再看看事情結束后,周鴻祎怎么做切割的。
他也沒在網上多說這件事,成功避免二次發酵,他的抖音還發了好多關于智能汽車、AI安全的視頻,把輿論焦點從“鬧劇”轉移到了“科技布道”上。
我瞅了瞅他的抖音賬號,新增了23萬粉絲,話題#周鴻祎危機公關#閱讀量破4億,這說明大家很認可他的應對方式。
所以,為啥老周這次的公關能力這么厲害呢?整個處理過程,可以說是快刀斬亂麻,就三點:
風險攔截:先握手化解了沖突,避免了事態失控;
價值反哺:用幽默的方式把危機變成了品牌資產;
戰略收割,把流量導向主業,實現了長效商業目標。
再看看鹵鵝哥,他的團隊還在爭論“是不是劇本”時,周鴻祎已經完成了四重躍遷:
從被動卷入者變成了議程設置者,從輿論受害者變成了形象受益者;把單點危機延伸到了戰略傳播。
所以,我覺得周鴻祎這次處理得這么好,是他真的很懂怎么利用流量;他把危機當成了一個特別的傳播機會,用自己人設、巧妙的應對、和長遠的規劃,把風險控制住了,還把壞事變成了好事。
這給其他企業家提了個醒:遇到危機時,最高明的辦法不是逃避,而是把對手的“碰瓷”變成自己故事里的一部分。
3
既然這樣,問題來了: 網紅綁定城市、或城市綁定網紅進行營銷,是捷徑還是陷阱?
從捷徑角度來看,確實有短期爆發的潛力,爭議網紅話題性很強,能用很少的錢讓城市曝光。
根據新浪財經2025年4月24日的報道,抖音電商數據顯示,榮昌鹵鵝及其相關產品在短短五天內,線上銷售額和訂單量分別增長了37倍和25倍,部分企業訂單猛漲1000%,非遺體驗游訂單增長120%,游客人均消費翻倍至1200元。
政府只花了10萬元獎勵,就換來全網4億次曝光,這種“一人帶火一城”的效果,對那些錢不多的中小城市來說,太有吸引力了。
草根網紅的故事容易讓人感同身受,鹵鵝哥那身“大花襖”和蹩腳英語,這種“情感化傳播”,比傳統的廣告更能打動人心。
但是,好處背后也有陷阱,系統性風險很大。
網紅要是行為不當,會直接影響城市品牌。我相信鹵鵝哥這次行為后,會被貼上了“低俗炒作”的標簽,那政府就不得不暫停他的代言計劃, 這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讓城市很被動。
另外, 過度依賴網紅,會讓城市精神被稀釋。
榮昌鹵鵝有300年的非遺歷史,但營銷重點都放在了“鹵鵝哥”身上,傳統工藝反而成了流量的附屬品;反觀淄博燒烤,它的成功靠的是“小爐小餅小蔥”的市井文化;所以,榮昌還沒把鹵鵝和巴渝文化深度結合,品牌就少了情感附加值。
值得一提的是, 流量暴增可能會超出城市承受能力 ,榮昌鹵鵝因為產能不足,有的企業都斷貨了,冷鏈物流成本還特別高。
所以,我認為網紅綁定城市營銷,或者說城市借助網紅帶動消費產業,這中間有一個平衡藝術。
城市要建個“防火墻”,可以學學理塘對丁真的做法:給他“旅游大使”的稱號,而不是“城市代言人”,讓他當文化傳播者,而不是城市的全部形象。
淄博通過“燒烤+”搞出了陶瓷琉璃博物館、海岱樓鐘書閣等文化場景,這是流量沉淀的文化賦能。
榮昌可以挖掘鹵鵝和榮昌陶、夏布工藝的關聯,打造“非遺矩陣”,讓流量附著在實體文化資產上,這比單純靠一個網紅強很多。
那網紅綁定,也要注意尺度,不能讓個人的下限行為影響到城市形象。說到這,就不得不思考一下:網紅或者企業家,蹭流量是否有原罪?
4
個人覺得:網紅蹭流量最大的問題,是搞不清楚“參與公共討論”和“剝削流量”的邊界。
表面上看,討論熱點是他們的權利,但現實中,很多蹭流量的行為是在操縱大眾的情感,甚至破壞公序良俗。
就拿那些冒充“上海女教師”“秦朗舅舅”編故事的人來說,這分明是利用信息不對等來吸引眼球,而不是傳遞真實的東西。
這種行為不僅會破壞社會信任,還可能讓大眾對所有信息都持懷疑態度,這就是所謂的 塔西佗陷阱 (Tacitus Trap) 。
簡單講,這就像一個惡性循環,一旦陷入,就很難再贏得大家的信任了。
再從社會價值角度看,蹭流量的行為往往迎合大家的“審丑”和“獵奇”心理,導致很多低俗、煽動性的內容滿天飛。
比如,在災難事件中直播受害者家屬的住所,或者炒作一些“惡心穿搭”來挑起對立,這些行為違背道德,還讓社會更加分裂。
那怎么辦呢? 網紅自己得有個標準。 我覺得用“真實、善意、適度”這三條原則來形容一定不為過。
所謂真實,即:營銷的內容得基于事實,不能編造或者歪曲;對于“善意”,不能消費別人的痛苦、挑起對立;還有“適度”,得尊重公共空間的秩序。
啥是公共空間的秩序呢?
一個正常場合,就得做符合這個場合的事兒。你在美食街穿著大花襖,推薦鹵鵝肉,沒問題;但是,你跑到車展,還穿著大花襖,拿著鹵鵝到處晃,這就違背原有的秩序了。
所以,公關倫理突圍,在于內容策略的重構,企業應該關注“社會議題賦能”,而不是單純追熱點。
就說2023年康寶萊的案例。他們把營銷和維護公共秩序結合,線上開展14萬人次的合規培訓,線下辦了38場“合規小蜜蜂”活動。這不僅避免了法律風險,還樹立了負責任的形象。
針對網紅,我覺得應該追求信任經濟。周鴻祎在車展事件中沒有炒作,而是回歸技術討論,反而把“危機流量”轉化成了品牌忠誠度,這也成了正向價值。
所以, 蹭流量本身是個中性的東西,它的對錯取決于使用者的動機和手段。 在“流量就是權力”的時代,我們的行為還是要守住一些底線。
比如:不能違法、不能違背道德、不能擾亂公共秩序。
不過,能做到這三點,似乎,又沒什么關注度。你說這事兒是不是有點諷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王智遠 ,作者:王智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