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寵物市場有哪些商機?
聊一個每年都充滿了實操關注度的老話題——寵物。
雖然,寵物友好的商場不新鮮了,但寵物經濟的潛力,總是充斥著泡沫偽證和新鮮驚喜,這里,我們看一組數據。
1、2024年,國內城鎮貓狗的消費規模已經突破3000億,同比增長7.5%,預計2025年將進一步增至3311億元。
2、消費結構穩定,食品仍為核心,寵物食品占據主導地位,2024年市場份額為52.8%,其次是醫療市場占比28.0%,用品和服務市場占比分別為12.4%、6.8%。
3、90后和00后成為養寵主力,合計占比達66.8%,特別是00后寵主占比從2023年的10.1%躍升至25.6%。
今天,我們就從寵物市場本身、商業消費范疇,以及最重要的,愿意給寵物花錢的人,來聊聊寵物經濟在2025年,還有哪些可以關注的商機和差異化思路?
一、從身體健康到心理健康,寵物經濟進入新競爭
前幾年的寵物友好,是一個商場的差異化手段,比如專門的寵物廁所、電梯、角落里寵物的飲水機、寵物的寶貝推車,或者是寵物公園的設施,大家都搞起來的時候,就變成了常規標配。
然后,我們發現,場內的寵物零售消費還是不溫不火,也沒有辦法像針對人的服務,同一個品類細化出微妙差異,得以共同生存的景象。
很大的原因是,大部分人依然是把寵物,當作一種“物”。
寵物,不管是貓狗還是爬蟲飛禽,都只是悅己消費的其中一種,給寵物買好看的衣服,拍照,好看的禮物和窩,過生日,參加比賽等等,都是人類社會的想象和需求,借以“養寵物”去完成。
所以現階段來說,寵物經濟的泡沫依然很大。
但另一面,基本生活被滿足的00后,或者受到普遍更好教育背景的90后,對于養寵物,更多開始探討相處,當他們不再拘泥于婚姻、雇傭、生子等社會傳統的關系鏈接,而是通過自己的感受和認知,去建設自我肯定的New relatives,寵物發展趨勢就變得有意思多了。
是的,結合開篇的數據,66.8%的養寵人都開始更加注重高端精細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對于更多智能化、環?;漠a品有更多支出,也會像自我專研健康美食一樣,去研究寵物的營養、心理健康、美容儀表、社交需求。
平等,是聆聽真實的開始。
問家里的小孩想學什么,是為了不花冤枉錢,也是為了日后,第二句話“你自己選擇的,要堅持下去”說得更理直氣壯。
同樣地,雖然不是同一種語言,但是養寵物的消費在自我滿足虛榮和好奇心上,總是不長久的。
反而,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寵物消費提檔,發生在各個環節:
一線城市寵物寄養/上門喂養服務上,從前最簡單的格子籠,變成了可以選擇更多的空間,E貓可以和E貓在一起,I貓可以享受不被打擾的獨處空間。
比如寵物殯葬及緬懷服務,比如每年的拍照,死去貓咪的毛氈玩偶,寵物醫院的喪葬服務等等,都是平等地看待結束,而不是一件東西沒有用被處理掉;還有更多維生素補給類產品,寵物的減肥和健身等等...
我們會發現,不管是作為商業創造者去聆聽市場,還是作為付費者去聆聽受益者,心懷平等交往的概念,而不是總想著引領 (PUA) 或者賦予 (賞賜) ,效果可能會好很多。
二、養貓養狗養魚養飛禽,背后仍然是人的多樣性
我們習慣了說寵物就是貓狗為主,其實現在去看寵物展,養魚養鳥養冷血動物、爬行動物都漸漸從一個展位變成了,一整排從食品到玩具到售賣的全鏈條。
《2025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消費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有1707萬人正在飼養異寵,市場規模近百億元。其中,飼養爬行類的寵物主上升2.9個百分點,占比為11.3%。
這是新時代人們越來越張揚的個性化體現,也是更多的觀賞性寵物在被看到,不一定要被把玩和“蹂躪”,就相處,觀察,就很好。
有沒有發現,實際上,什么人養什么寵物,是可以稍稍有些觀察的特質。
不一定準確和絕對,但一定具備參考性,幫我們貼標簽和歸類,迅速辨認和建立關系,就像使用星座或者MBTI,會變會不準,但也有點“傾向”。
讓我們看回到主流的貓狗市場,先參考一組日本2023年的相關數據調查。
2023年,日本貓犬總數約1591.3萬只,其中養貓比養狗的人多了大概220萬左右。進一步調查才是關鍵:
養貓的人提出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安寧撫慰給你45.2%、排解孤獨和陪伴 29.9%、救助不幸動物20.4%、改善家庭關系17.2%、保持心理健康15.9%、成為家人和朋友8.3%。
而養狗的人則主要是因為:生活慰藉34.7%、想改善家庭關系19%、心理健康18.4%、成為孩子們的玩伴:14.3%。
最后再加一句,同年,日本15歲以下兒童的人口為1435萬,低于貓犬總數。
我們從這組調研數據中能看到什么呢?是養寵人群應該被更仔細了解的潛力和畫像。
比如,是不是養貓的人更i更專注?或者更多心理防線,又或者更多關注內心和自我判斷,而不是那么容易被社會關系和價值所左右?
或者,養狗的人是不是更在乎社交和關系?甚至和養娃并不沖突,或者通過社群和KOL更容易被影響和帶動?
還有結合到日本社會更多標簽,我們看到更多有趣的點,比如,養貓的人里面有一個很數據是“救助不幸的動物”,但是養狗的人群就沒有,是沒有流浪狗嗎?
當然不是,而是在這個社會里,人們怎么理解“可憐”,看待“萌”,怎么能激發人的愛心,人的同情心,人的照顧和付出的欲望。
這是消費中,我們需要了解的。這一組數據能夠提供的答案很多,有方向,但模糊。
三、未來商機存在于從寵物友好,關注養寵物的人友好
其實提出來這些數據,是希望我們能看到,真正寵物市場的競爭升級和差距拉開。
是我們要學會關注寵物背后的人,這些人有不同的愛好,不同的性格和行為模式,這些會影響,消費中的一切。
回到國內的視角,2024年的寵物數量是12411萬只,其中,貓比狗的數量多了1900萬只左右,較2023年增幅也多了1個百分點,是不是也可以關聯到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追求,和獨立意識、精神世界的豐富性趨勢呢?
未來,隨著技術手段的增加,目前占最大比例的食品,可能會被電商渠道像服飾一樣,經歷一些分化、扁平的沖擊過程,但一定也會同步和最終走向,一個價值拉開,追求分化的經營生態。
而在這樣新的寵物經濟階段,我們應該更多的關注付費的人,需求在哪里?
新時代的寵物友好,是針對養寵物的人,友好。
這個區別在于,這種友好是一種尊重個性中表現出來的需求,不一定是和寵物本身有關。
而是,激活“為什么我寧愿在家擼貓,也不想約朋友逛街”的這群人,也想出來溜達看看,也會得到能量和安寧;
是探究“我可以困到不行,半夜去停車場遛狗,但是卻不能忍受8點還不下班”的人群,他們還有什么,是希望可以得到的,哪怕付出金錢的成本?
這是一個新的“關聯消費”思路,關聯不同的生態。從場景、從內容、從組合上都可以重新發揮。
比如帶著寵物去喝咖啡的人,一定希望咖啡店里有個可以不只是拴住寵物,而是回家要“洗腳”的話,是不是去別人家也要洗腳,狗狗直接互相社交也更衛生?
比如養貓的人,有時候出門甚至毛衣來不及滾掉毛,是不是可以在他們愛去的小店里,多增加了一個滾毛的機器或者免費的服務?
再比如美甲店里,是不是可以提供,更多和寵物玩具和愛撫相關的美甲配件?或者別的人類穿戴,達成更好的互動?
又或者設計師家居創意的板塊,是不是不怕貓抓的寵物親子沙發?又或者貓咪刨桌面永遠會被擋住不掉東西的小茶幾?
比如養狗的人都喜歡交朋友,喜歡遛狗和互動,那是不是可以像會員社群一樣,去給消費者的寵物也建立一個這樣的會員檔案,消費記錄,消費偏好,讓互相羈絆更真實有趣。
我們需要重新理解,一個同事告訴你,她養了一只貓和養了一只狗,背后的特質,也更需要理解一個消費者,背了一只貓,和抱著一只狗出現在消費場所的區別。
愛有很多種,不同表達愛的方式,會引導我們做出不同的付出,不同的焦點關注,自然也有不同的消費落處。
后記
其實消費,從來都是,理解,總結,服務,重新理解,重新總結,重新服務的過程。
寵物經濟崛起的背后,一定不單單是少子化、個性化、不婚主義,一定也有悲觀的對人與人之間復雜社交的逃避,但也一定有更多積極的點,比如專注力、精神需求、從屬性需求等等,等待被剖析,被激活。
或許這一切背后,從來都不只是情感寄托的轉移。
而是人生財富和追求的泛化,讓我們包容不同的人生路程和結果,包容不同的成功定義和關系,得到一樣讓自身健康和快樂的滿足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感性城市SCity ,作者:顯微鏡,編輯:SCity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