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私募公司是如何消亡的?
上一篇內容 《死于吃里扒外》 寫了一下關于投資經理吃里扒外的事,我題目說死于吃里扒外,我可沒說誰死于吃里扒外,死的有可能是機構、lp、gp、企業(yè)、也可能是投資經理自己,整體來講受傷害比較大的還是機構和lp。
寫完那篇文章的時候,我就想到多年前我就職的那家私募基金了。我們這些年深度合作過各種類型lp的機構,也見證了他們的鼎盛、衰落、滅亡。但我覺得最有代表性的還是多年前我工作的那家私募,雖然已經過去近10年了,但很多問題放在今天還是共通的。
準確來講,我沒見證他的死亡,因為我離開的時候正是他們鼎盛的時候。
我之前說過,我們那家小私募最早的資方也就是lp是高凈值人群,就是幾個大金主湊的錢,魚龍混雜,所以我們的風控機制很嚴格,因為那錢就等于是我們的自有資金,錢沒了,會要我們命的。
所以10年前,我們就要求必須拿對賭、必須無限連帶、夫妻共同、資產抵押擔保。
這套風控一直被同行們詬病說我們不懂投資,說我們是放高利貸的。
拿到今天再看呢?今天那些國資lp呢?是不是必須拿對賭?無限連帶責任?最好還有資產兜底?現在還得讓你們招商,還得返投,還得遷總部、買固定資產呢吧?
一個道理,不是國資lp不懂投資,是因為國有資產流失真坐牢。也不是當初的我們不懂投資,是因為給錢整沒了,金主真會要我們命。
風控并不復雜,不過就是誰的錢誰上心罷了。
回到正題,當時就在我們那么嚴苛的風控下,其實我們的日子還是過得非常舒服的。
我們當時在北四環(huán)一個央企寫字樓租了300平,有食堂,打工人都知道,能有個央企的食堂是多么幸福的事。
那時上下班從來不打卡,我們部門公用車是個小奔馳,我一直當私家車隨便開,哈哈。
當時我們前臺的工資最低,應該是1.8萬,算上各種小福利也將近過2萬呢,這可是11年前啊。
那個時候我們差旅也是嚴重超標,當時我們最愛去外地盡調了,因為去外地盡調考察等于旅游。
就是吃吃喝喝,轉一轉就回來了,很多項目回來也不用寫什么盡調報告,也沒什么可寫的,說是去考察項目,他狗屁沒有,一個破山頭,我有什么可考察的啊,就是吃喝玩樂唄。
我之前不是寫了我去外地追債,我為啥愿意去啊?因為去外地追債就是等于去外地旅游啊,我追債能追多一會啊?我就一邊找人一邊轉悠玩唄。北京要有事我就回來,沒事我就在那多找?guī)滋欤瑐返幕貋碛泄冢凡换貋碛锌鄤冢?/p>
這些都是大家公認的事,我們都公開討論去哪哪哪盡調可以去哪哪哪玩,而且大部分項目方多少會安排一些,他巴不得你多玩會呢。
當時對我們來說這些差旅真的都是小錢,我們也覺得好歹我們也是個投資機構,出門在外怎么也不能太寒酸啊,所以吃住行標準都挺高的。
當時為了減少大家報銷流程,也減少員工墊錢,我們還弄了個企業(yè)差旅app,就是不用墊錢,不用報銷,也不用開票,直接用那個app下單就行了,吃住行都包涵。
當然,在那個軟件剛出的時候,我們就用上了,你懂的,他花錢了,哈哈。
不過我建議你們慎重用那類軟件,一方面是雖有控價,但是整體還是貴,另一方面是高效便利的同時帶來的就是虛報太多,根本就控制不住。
我們雖然看似驕奢,但是人員不多,就十幾個人,而且說到底也就是吃喝玩樂,總的算下來沒多少成本,我覺得是處于健康階段的。
如果一直保持這個狀態(tài),不僅不會滅亡,反而會成為一個小而美的優(yōu)秀機構,但是現實沒有讓我們這么平淡。
我們這么幸福的工作了一兩年以后,機構迎來了巔峰。我有點記不清楚了,當時應該是在山西拿到了基金銷售牌照,然后我們也到了一筆錢,我們要在北京組建自己的銷售團隊,我們要玩點大的了。
那會對于小機構來說募資是很困難的,基本全靠合伙人個人資源,我們也不想再被土財主束縛了,我們一直向往那種能向普通人募資的日子,我們也想做一個傲嬌的投資人。
其實就是有金主想跟我們一起坑普通中小投資者的錢,哈哈。
拿到了銷售牌照,又到了一筆錢,我們還跟文資辦有了深度的合作,日子一下子好起來了。
然后我們就開始大刀闊斧地走向消亡了。
我們原本是在北四環(huán)一個央企寫字樓租了300平米的辦公室,后來我們直接租了一層半,樓下給銷售團隊用,樓上給后臺人員用。
租完場地,就是裝修,買家具,招人。法務、產品經理、投資經理、市場文案、銷售團隊,該有的配置都要有,而且要快,裝修招人是同時進行的。
但凡做過招聘的都知道,職場應聘蒙事兒的大忽悠太多了。尤其是初期招的都是高管以及各部門的負責人,都是我們老板親自面試或者自己找的。
那些年做投資的吧都缺乏企業(yè)管理經驗,說白了就是缺乏成本管控,和人員管理的經驗,而且都多少有點理想主義,再加上當時是真不缺錢。
而且還有一個情況是,我們是一個沒有名氣的小機構,我們能給的除了高薪,沒別的了,所以我們奉行的就是用超高薪吸引優(yōu)質人才。
結果就是招來了一大堆高薪低能的二逼聚在一起蒙事兒騙錢,哈哈。
我現在想想都能笑出來,招來的真是啥人都有,我從那會就深刻體會,大家都是趕鴨子上架的草臺班子罷了。
有一個我忘了是啥職位了,可能是副總吧,也不知道什么履歷,來了就是副總,5萬,人挺好的,除了不懂投資,剩下什么都懂,哈哈。
書法、算命、彈琴、中醫(yī)......沒事就教我們養(yǎng)生,還在辦公室給我們展示手抄金剛經,英文也不錯,我們那會產品介紹會都是雙語介紹呢,厲害吧,雖然現場并沒有外國人,但是為了裝逼,必須雙語。
我們當時給的工資放到今天,也算是高的。
新的行政1.5萬,工商證照這塊狗屁不懂,更別說基金資質維護這塊了,就是買買辦公用品,庫存也管理不明白,表也做不明白。
新的人力總監(jiān)兼行政總監(jiān)2.8萬,我沒深接觸,但是他不知道公積金網站怎么登錄,跟我說以前沒弄過,這我倒是能理解,可能以前做領導,不具體操作登陸,但是我覺得這種問題也應該可以自己解決吧,有必要問我么?
而且從他的excel水平,我感覺出之前工作的企業(yè)應該規(guī)模不大,處理過的數據量級應該不大。
5個產品經理,應該都是3萬吧+一些提成獎勵啥的,這些人普遍學歷不錯,人不壞,就是溝通能力差,工作能力差,處于懵懂的理想階段,感覺就像沒上過班的巨嬰。
而且產品經理和投資經理都有一個通病,就是樣樣都懂一點,但是樣樣都拿不出手,一聊就是弄一堆專業(yè)名詞什么abs什么mbo什么ppp,動不動就是發(fā)個reits,發(fā)個這個發(fā)個那個的,就是特別的浮于表面,這個到今天我覺得也是這樣。
你說他們懂財務么?一點點,懂法務么?一點點,懂交易結構么?處于套模板階段,懂產業(yè)么?基本就是什么熱,聊什么,都是先有觀點后找論據,瞎分析。
所以很多投資經理最后干著干著就感覺自己像個項目中介似的,迎來送往,對接資源。聊到深處,就得帶著律師和財務顧問,要不自己應付不了,挺像互聯(lián)網公司的運營的。
我說的是業(yè)余的投資經理啊,我沒說你們,你們都是專業(yè)素質過硬的高手,不要對號入座。
接著說哈,還有2個新法務,應該是3萬,好像一個是有律師資格證,另一個沒有的便宜一點。
但是這倆人搞不清楚有限責任公司是依據章程約定管理的,是有區(qū)別于股份有限公司的。因為有一次他們拉著我們開了一上午會,討論怎么解決有項目同股不同權的問題。
這個問題我在會上沒點破,因為有領導在,想給他們留些面子。我也懶得過問法務上的事,我說多了,到時候領導又該讓我做了,哈哈。
我能理解律師各有自己擅長的領域,但是他們應聘做股權投資的私募基金,然后自己不懂章程這個事,就很滑稽。說明他們之前沒有相關工作經驗啊,他但凡做過一個相關業(yè)務,都不會不懂章程,不知道他們?yōu)槭裁磻钢安蝗パa習一下相關行業(yè)知識。
我更理解不了,法務這種專業(yè)服務,為什么不繼續(xù)外包,又便宜又專業(yè),自己養(yǎng)兩個章程都沒做過的律師有什么意義呢?
還有網管啊、文案啊、自媒體啊等等全部配齊。
以上這些頂多算是高薪低能,就是水平一般般,危害不大,說到底就是薪資成本高了一些,這在我們有錢的時候都可以忽略不計的。
當時招的銷售團隊才是我覺得危害更大的,最開始來了幾個銷售,具體職位我記不住了,應該是一個總監(jiān)3個副總監(jiān)。總監(jiān)5萬、副總監(jiān)3萬,這可都是底薪啊,銷售都是有高額提成的。
因為當時我們最重心的工作就是搭建自己的銷售團隊,所以在銷售團隊的薪酬這塊放得特別開。
我對銷售團隊印象很深,是因為我覺得他們有些過分,因為當時對銷售團隊的重視,所以給了那個銷售總監(jiān)很大的權利,他基本上就是公司二把手了。
當時處于辦公室剛裝修好,人員團隊剛開始搭建,加上給了銷售總監(jiān)二把手的權利,所以他開始了無休止的貪腐。
比如大批量的電腦采購,其實我們是有行政也有網管的,而且明明可以京東采購的。
但他就是要去中關村采購,采購回來了一堆破爛,我雖然不是專業(yè)網管,但多少看得出來基礎配置,看得出來新款舊款。就差弄幾個win98、xp、奔四,回來了,哈哈。
然后就是各種報銷,當時營改增應該是都好幾年了,他還拿來一些營業(yè)稅的票,其實都知道是虛假的有問題的,但是我也沒攔著他報銷。
因為我當時已經決定要離職單干了,心早已不在那了,所以無心管他們的破事,當時我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不在辦公室,好多事也是回去聽同事說的。
我唯一攔下的,就是當時他找了個霍爾果斯的中介,要幫我們避個稅,畢竟他們工資都挺高的,而且后期銷售團隊會有很高額的提成,確實應該研究一下個稅的事。
我攔下來的原因沒別的,就是用行動告訴他,手伸得太長了。
這個公司,他唯一還給面子的就是我了,他可能覺得我是領導比較親近的人吧,確實我也是為數不多在對接lp的人,也或許是因為我不像其他人一樣討好他吧,畢竟我都要離職了,誰慣著他啊。
他其實還有一些個人問題,管理問題等等,我就不說了,我向來不談男女話題,哈哈。
我個人有一個觀點,就是會給優(yōu)秀人才一些額外的寬容,但是前提是他能提供該提供的價值。
我應該是跟他共同工作了4個月,這4個月月工資5萬,加上他的幾個手下,月月工資十幾萬,一個產品都沒賣出去,一分錢沒有募集來,一分都沒有。
然后滿腦子想著怎么貪錢,天天帶著他的幾個小弟瞎晃悠,一來新員工就給人家開會,跟人家裝逼,展示權利,展示潛規(guī)則。
有一次跟法務差點打起來,因為法務最后一口煙吐在辦公室里了,他急了。
他的本職工作呢,開了幾次高凈值人群的產品介紹會,讓他邀約,邀約來的,一看就是他找的托兒,然后聽倆小時挨個領精美禮品。
經常不來上班,基本就是領導在他在,領導不在他也不在,一問他去哪了,他就是去見客戶了。
你問他募資怎么樣了,開始說客戶要養(yǎng),后來就怪產品經理做的ppt有問題,ppt多一個逗號,都是他賣不出去產品的理由,為此開了好幾個產品經理了。
產品經理換來換去,再問他募資怎么樣啦?他就開始講故事,弄個張哥王哥這個那個的,今天限額吧,明天沒到期吧,后天借朋友了吧,哈哈哈,太幽默了,生活絕對是高于藝術的。
這個銷售總監(jiān)呢,據說是平安系的,帶來這幾個人好像以前也是他團隊的,具體是做平安什么產品的,我就不知道了。
無非就是忽悠說自己手里有很多高凈值客戶唄,說客戶都非常信任他,我不質疑他是平安系的,我也不質疑他有很多高凈值客戶。
但是但凡有一丁點腦子的就知道,高凈值客戶那是信任他么?人家他媽是信任平安這個大招牌啊!他離開了平安,你看看還有一個人愿意買他的產品么?
到底是平臺能力,還是個人能力,到底資源帶得走帶不走,一定要擦亮眼睛,用自己的腦子好好思考。
這么簡單的道理,哎,懶得說了。
我在臨走之前,出于情分我是把這個銷售總監(jiān)的問題點破了。因為從哪個邏輯講,這么下去也不合理,但是領導沒信,他認為我倆有矛盾。
然后還跟我說,高凈值客戶需要養(yǎng)的,再給他一些時間。4個月了還養(yǎng)呢?你們養(yǎng)吧,我走了。
其實啊,拿回扣啊,貪點錢啊,這種事我能理解,水至清則無魚嘛。
我自己也拿過各式各樣的傭金,我獨立以后,也在給各式各樣的回扣。說實話,好多項目我不給回扣,我都不踏實。
我做管理,做內控,做風控,都不追求沒有貪腐,因為我覺得根本不可能做到。
我自己也拿過一些不該拿的錢,那個銷售總監(jiān)也拿了不該拿的錢,但我為啥指責他呢?是因為他應該帶來的價值,沒有帶來。
他要是能把產品賣出去,給募來資,我絕對不會說他什么,大家把自己該干的活干好了,市場也好,公司效益也好。那吃點喝點拿點,只要不犧牲質量,不犧牲公司利益真無所謂。
供應商就是愿意在保質保量,價錢合理的情況下讓出一些利潤來,謀求未來更長久穩(wěn)定的合作,我攔得住啊?
后來,我找了個合適的節(jié)點,處理完一些必須我去處理的債務問題,我就徹底離開了。
你們記住, 如果你有計劃離開,選擇離開的節(jié)點很有講究,盡量選擇他們輝煌的時候走,這樣你會少很多麻煩。
這家私募在我走后的三個月后,應該就開始沒落了。畢竟,產品賣不出去,募集不到錢,也沒有新的lp,也支撐不了這么大的管理成本,只能走向消亡了。
總結這家私募消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1、去選擇做了自己能力以外的事。基金銷售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有了牌照租出去多好,非要自己搞。
2、追求大而全。這是很多機構的通病,有點錢以后就想著自己要配齊團隊。
養(yǎng)法務團隊,養(yǎng)盡調團隊,根本養(yǎng)不起啊,外包明明是又專業(yè)又高效又便宜,非要自己養(yǎng)。
還有就是辦公場地,追求核心地段,裝修奢華,這個在10年前,確實是潮流,但是放在今天不合適了,現在更適合追求小而美。
3、合伙人缺乏管理經驗。這個也是通病,做投資的,缺乏創(chuàng)業(yè)經驗,更缺乏企業(yè)管理,成本管控經驗。
所以你就不要搞那么多人啊,增加那么大管理成本干嘛啊,你又玩不轉,人少一點,大家專注做好自己的事,不就完了。
4、募資困難。這個什么時候都一樣,各式各樣的lp,有各式各樣的額外條件,就跟現在這些國資lp一樣,要不你就選擇別拿,或者你就去拿資源配套更好更寬松的錢。你又沒這個競爭力,又沒別的募資渠道,只能去拿一些競爭壓力小的錢,那當然就要滿足人家的要求了。
5、項目質量太差。這其實不是這家私募的問題,雖然組建銷售團隊的同時也在瘋狂對接FA對接項目,但是我記得應該是沒實際投,因為沒錢啊,哈哈。
最后,我不勸大家做個好人,很難定義好壞,我只是希望大家能把眼光放長遠一點,算大帳,拿自己能力范圍內的錢,做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事,很多人死于自己的遠大抱負。
這些吧說得容易,做起來難,當錢來的時候,幾乎沒人能控制得住自己。
但是, 時代變了,資本熱也過去了,現在都節(jié)衣縮食了,所以咱們也要謹言慎行。
做事的時候多想一想,這個結果是雙贏么?這個代價你受得起么?不要為了眼前的利益讓自己錯失以后的大好年華。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匹夫老六說財稅 ,作者:匹夫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