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IPO“啞火”1000天
多重利好政策的推動下,銀行股重新走上了上升通道。然而,在近期銀行板塊回暖的背景下,銀行IPO卻迎來了停滯期的第1000天。
自2022年蘭州銀行成功上市后,銀行IPO“啞火”至今,期間多家銀行在IPO過程中遭遇挫折,甚至主動撤回上市申請。
9月30日,深交所發行上市審核信息公開網站顯示,廣州銀行、東莞銀行、廣東南海農商行、廣東順德農商行IPO審核狀態均由此前的“已受理”改為“中止”,中止原因均為“IPO申請文件中記錄的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需要補充提交”。
在這其中,廣州銀行的上市之路已走過了15年,東莞銀行上市長跑更是16年未果。而今年一起等待IPO的10家銀行,其中3家已主動“放手”。
一、四家銀行IPO突然“中止”
近日,深交所發行上市審核信息公開網站顯示,廣州銀行、東莞銀行、廣東南海農商行、廣東順德農商行IPO審核狀態均由此前的“已受理”改為“中止”。
這其中,早在2009年,廣州銀行就已經開始籌備上市事宜,并設定了“三年上市”的目標,但此后幾年始終未有進展。2020年,廣州銀行曾表示爭取在年底獲得上市發行批復。但直至2023年3月3日,廣州銀行的IPO申請終獲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受理。
2024年,廣州銀行繼續更新并提交招股說明書。但時至今日, 15年時間過去,其IPO之路仍未圓夢。
東莞銀行更是2008年就首次遞交上市材料,歷經16年至今未能成功上市。事實上,2024年內,東莞銀行已兩度IPO被中止。3月末,東莞銀行由于相同原因即“申請文件中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而被中止IPO進程。7月,東莞銀行遞交了最新版IPO招股說明書,如今再次被中止。
廣東南海農商行和廣東順德農商行雖起步較晚,但自2019年首次遞交上市申請以來,同樣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二、年內3家“掉隊”,7家仍在努力
梳理發現, 截至目前銀行IPO進入“空窗期”有千日。 從近年上市情況來看,2019年有8家銀行在A股上市,此后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別有1家、4家、1家銀行在A股上市。而自2022年1月蘭州銀行上市后,再無銀行登陸A股。
今年年初,擬A股上市銀行共10家,截至目前,其中3家已經主動退出IPO隊伍。
排隊最久的安徽亳州藥都農商行自2018年3月發布招股書后,近6年等待無果,于今年2月10日撤回了IPO申請,這也是年初10家擬上市銀行中規模最小的一家。
此后,在6月26日和7月2日,江蘇海安農商行、馬鞍山農商行先后終止審核,這兩家銀行的規模在10家銀行中也處于偏后位置。
事實上,以往撤回A股上市申請的例子并不鮮見,廈門農商行、廣州農商行、威海銀行、哈爾濱銀行、盛京銀行等都曾撤回A股IPO申請。在這其中,有些銀行轉戰港股市場,有些則表示未來再擇機重啟A股上市。
目前,滬深交易所剩余有7家擬上市銀行處于排隊中,申報滬市主板上市的湖州銀行、湖北銀行、江蘇昆山農村商業銀行;申報深市主板上市的廣州銀行、東莞銀行、廣東順德農商行、廣東南海農商行。
從進展來看,在滬交所排隊湖州銀行為“已問詢”狀態,湖北銀行、江蘇昆山農村商業銀行處于“已受理”狀態;9月30日,在深交所排隊的廣州銀行、東莞銀行、廣東南海農商行、廣東順德農商行IPO審核狀態由“已受理”變為“中止”。
三、IPO節奏亦受多因素調控
緣何中小銀行熱衷于IPO?業內人士總結,上市是中小銀行補充資本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上市銀行可以募集到大量資金,增強信貸業務擴張能力與抵御風險的能力,從而支持其業務發展和戰略實施。同時,上市有助于提升銀行品牌形象和市場影響力,吸引更多優質客戶和合作伙伴。在融資方面,上市能為銀行提供直接融資的渠道,使得銀行可以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靈活安排資金使用,降低融資成本。
對于銀行主動撤回IPO申請的原因,傳播星球App聯合創始人由曦表示,這背后有多種考量因素。首先,銀行可能對市場環境、監管政策、自身業務發展等因素進行了重新評估,認為在當前環境下上市可能不是最佳選擇。其次,銀行可能遇到了業績壓力,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改善經營狀況。此外,銀行也可能在上市過程中遇到了難以克服的難題,例如合規問題、財務問題等,最終不得不選擇撤回申請。
中國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看來,當前,A股市場正處于關鍵轉型期,注冊制的實施加速了優質企業上市步伐,為銀行提供了廣闊舞臺。然而,短期內市場技術性資金失衡矛盾較為突出,導致銀行雖有上市潛力,但總體上市節奏受到一定調控。從金融市場結構上看,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間接融資仍將是我國主要融資渠道,銀行作為重要參與者,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功能將進一步增強,但在資本市場技術性調整的背景下,上市進程可能遭遇不確定性。
四、業績承壓或為最大“絆腳石”
銀行股是典型的“低估值、高股息”品種,具有高現金股息率、穩定的分紅以及相對成熟的公司特點。然而,在經濟環境劇烈變化的情況下,業內也普遍認為, 業績下滑是目前擬上市銀行上市難的主因。
近期積極備戰IPO卻被突然“中止”的廣州銀行在第五版招股說明書中披露了最新的財務數據。2021~2023年廣州銀行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65.64億元、171.53億元和160.03億元,增長率分別為11.03%、3.56%和-6.71%,近三年來,廣州銀行營業收入增速不僅連續放緩,甚至在2023年出現了負增長。同期凈利潤分別為41.01億元、33.39億元和30.17億元,凈利潤已連續“三連降”。
根據招股書,2021年末~2023年末,廣州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分別為60.84億元、97.10億元、95.11億元;不良率分別為1.57%、2.16%、2.05%。不良貸款率自2022年進入“2字頭”后,始終居高不下。
退出IPO行列的3家銀行業績也逐年下滑 ,馬鞍山農商行的招股書顯示,該行的財務數據更新至2023年上半年,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歸屬凈利潤分別為5.93億元、6.44億元、7.29億元和4.23億元,凈利潤連續三年下滑。
同時,結合該行在中國貨幣網發布的年報顯示,馬鞍山農商行的業績已經出現了下滑的跡象。去年,該行實現營業收入16.41億元,同比下滑6%;其中,公司業務的利息凈收入下滑幅度較大,同比下降25%。歸屬凈利潤為6.84億元,同比下滑6%。
此外,馬鞍山農商行凈息差也持續下滑,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凈息差分別為2.56%、2.40%、2.10%、1.83%,去年上半年的凈息差表現已經明顯低于A股已上市農商行平均值。
安徽亳州藥都農商行的業績表現同樣如此。2023年年報顯示,該行營業收入18.29億元,同比下滑10%;凈利潤2.09億元,同比下滑超40%。
還在排隊中的7家銀行中有3家業績表現欠佳 ,其中,廣東順德農商行、廣東南海農商行、廣州銀行2022年業績增速不佳,下降趨勢延續至2023年,3家銀行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均雙雙下滑。
順德農商行去年的營業收入為83.86億元,同比下滑7.82%;凈利潤為34.65億元,同比下滑0.10%。廣州銀行去年的營業收入為160.03億元,同比下滑6.71%;凈利潤為30.17億元,同比下滑9.64%。南海農商行去年的營業收入為68.61億元,同比下滑1.79%;凈利潤為23.82億元,同比下滑12.66%,在7家銀行中凈利潤下降幅度最大。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目前,上市銀行估值較低,市凈率PB普遍低于1,處于破凈狀態,銀行上市難度原本就較大。中小銀行因為總體實力相對較弱,公司治理不健全,經營業績穩定性較低,以及面臨較大風險等,導致其公開上市更加困難。
五、中小銀行IPO出路在哪?
近年來,銀行上市節奏明顯變緩,2022年僅蘭州銀行成功登陸資本市場,2023年至今銀行IPO甚至顆粒無收,今年還能有新收獲嗎?
“對于中小銀行而言,上市之路的難點主要存在于,中小銀行通常規模較小,業務結構相對單一,難以滿足上市的要求。此外,中小銀行還需要在短時間內擴大規模,以滿足資本充足率等監管要求?!比A夏易道管理咨詢公司首席顧問堅鵬指出。
此外,梳理發現,在招股書中,多家銀行提到了面臨的多重挑戰,包括受經濟結構轉型、行業政策調整等影響,未來可能面臨不良貸款上升壓力;若監管調整存貸款基準利率或市場利率發生變化,均可能導致存貸款利率不同步變動,進而影響凈利差水平,對銀行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帶來一定影響。
未來,銀行該如何應對業績波動的挑戰?婁飛鵬建議,中小銀行需要在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合區域經濟特點和自身優勢開展差異化經營以提高經營業績、強化風險管理以提高經營穩定性等方面多做工作,不斷增強自身經營質效。
談及中小銀行IPO的出路,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表示,考慮到主要銀行均已上市,站在行業角度看,推動更多銀行上市不再是現階段行業重點所在。此外,受數字化轉型影響,近些年銀行業競爭加劇,強者恒強,一些中小銀行面臨潛在不良風險和經營困境,很難受到投資者追捧,也會增大上市的阻力。
“如果一家中小銀行經營有特色、發展有前景,上市的大門還是開啟的,但更多銀行則是經營同質化,且發展前景不明,很難得到投資者的認可,可能已經失去了A股上市的機會。” 薛洪言說。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和訊 ,作者:曹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