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日產合并未定,郭臺銘也想插一腳?
臨近2024年結束僅剩10余天,車圈再爆驚天猛料!
12月18日,據日媒報道,日本汽車制造商日產汽車 (Nissan) 和本田 (Honda Motor) 計劃就合并事宜展開談判,兩家公司還計劃將日產持股24%的三菱汽車納入控股公司旗下,以更好地應對快速變化的全球汽車產業。市場層面, 鴻海 (富士康母公司) 被爆與日產汽車接觸洽購多數股權, 攪局者讓深陷虧損泥潭的日產歸宿更顯撲朔迷離。
如果本田與日產、三菱成功“聯姻”,這將成為自2021年1月菲亞特克萊斯勒 (Fiat Chrysler) 與法國PSA集團 (PSA Groupe) 合并組建Stellantis以來,全球汽車行業規模最大的合并案。按照2023年銷量來看, 三家公司合計銷售超過800萬輛,將躍升為世界第三車企, 僅次于豐田 (1123萬輛) 和德國大眾 (923萬輛) 。
在世界汽車產業中,美國特斯拉和中國企業等純電動汽車 (EV) 正蠶食傳統車企市場,合并或增加與之相對抗的競爭力。消息傳出后,12月18日日本股市開盤,日產汽車、三菱汽車股價直線拉升。截至10點,兩者股價漲幅分別為22.1%、14.3%。只是,當天晚上, 本田、日產回應“業務整合”傳聞,目前尚未做出決定, 為此次合并案再添不確定性。
在華“神車”撐不住了,“白武士”即將入局?
如若詢問80、90后人生的第一輛車是什么,90%的人會回答“日產”。如今昔日“神車”進入生命“倒計時”。據日產高管透露,公司生存時間僅剩下12—14個月,正在緊急尋找新的投資者。此前, 日產還宣布全球裁員9000人,這一數字約占其全球員工總數的7%。 此外,日產已部分解除與法國雷諾集團 (Renault SA) 長達25年的復雜戰略合作關系。
緊急自救,成為此次合并傳聞的導火索。
近年來,隨著中國新能源技術的崛起,日系車逐漸告別制霸中國汽車市場時代。相比而言,美國車企特斯拉及中國車企比亞迪,在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汽車公司凈利潤排名中以超10%的增長,表現亮眼。號稱“日本汽車行業三顆明珠”的本田、豐田、日產凈利潤卻遭遇“滑鐵盧”。
早期的日產汽車可謂在中國“呼風喚雨”。1993年前后,日產在中國第一家整車合資企業鄭州日產成立,2003年與東風汽車合資成立東風日產。踩上了中國合資汽車發展的黃金時代紅利及燃油車市場發展趨勢,日產一度賺得盆滿缽滿。如今,曾經手握軒逸這個全球最熱銷車型之一的車企走向破產。
近年來,日系車型在電動化轉型上面臨困境。 由于新車開發速度緩慢,日產不僅面臨當地企業攻勢的中國,在美國的銷售也陷入苦戰。另外, 在華價格戰的優惠擠壓,也讓其利潤空間有限。
日產對于中國市場的依賴度過高,而產品路線又過于單一,發展日漸式微。 在過去,日產連續多年在華年銷量超過100萬輛。進入2023年,日產汽車在華銷量暴跌到79.8萬輛,2024年前11月的累計銷量跌落到62.2萬輛。
這直接反映到了整體銷量之上。根據日產公布的財報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全球銷量為250.58萬輛,凈利潤暴跌99%。單就2024年第三季度來看深陷虧損泥潭,日產虧損93億日元 (約8200萬美元) 。相似的境況也發生在本田身上。根據相關媒體報道, 本田第三季度凈利潤為6.56億美元,同比銳減61%。2024年前11月本田在華終端汽車銷量下降30.7%, 這背后折射的是日本車企“大衰退”。
對于本田、日產、三菱業務的整合傳聞,一位東風日產廣州總部客服人員告訴鳳凰網財經:“并沒有收到相關通知。中國汽車產業正加速向新能源和智能化轉型。作為一家扎根中國市場21年的合資車企,東風日產未來會加大現代化的研發投入及新產品的投放。未來三年,我們研發投入將超過100億。2026年年底前,東風日產還會在華投放5款新能源產品,覆蓋純電、插電混動、增程等不同車型,實現智能化與電動化的并行發展。”
全球汽車行業再爆規模最大合并案?
2024年全球車企面臨挑戰:價格戰、利潤下滑、關店撤場、裁員、降薪……陰霾籠罩之下,日本兩大汽車巨頭本田及日產面臨來自中國車企及特斯拉電動化領域的激烈競爭。
現實的情況是,據國際能源署 (IEA) 數據顯示,到2035年,EV在世界新車銷售中所占的比重將達到50%以上。這意味著從發動機汽車向EV轉型已是大勢所趨。“現在傳統車企壓力很大,如果不這樣做,大家活不下去。 合并之后,可能還會有新的資金進去。 傳統燃油車市場收縮,插電混、增程式等車輛也受到擠壓。”一位深耕汽車領域的業內人士如此告訴鳳凰網財經。
另有分析稱,如果談合并成功,本田與日產的合并會成為組建Stellantis以來,全球汽車行業規模最大的合并案。 這也將使日本汽車業實質上分為兩個陣營: 本田、日產和三菱組成一個陣營,號稱“全球最賺錢車企”豐田則控制另一個陣營。在與其他汽車制造商的長期合作逐漸減少的背景下,此舉將增強它們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事實上,兩者合作有跡可循。 從今年3月本田和日產同意在電動汽車業務上進行合作,并于8月加深了雙方的聯系,同意在電池、電軸和其他技術方面開展合作。 本田擁有燃效性能較高的混合動力車 (HV) 用技術,在該車型上擁有僅次于豐田的世界市場占有率。日產在2010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量產純電動汽車“LEAF (中國名:聆風) ”。
“從企業購并協同效應的角度來看,合并后的公司將擁有更強的研發能力和更高的資本運用效率,有助于兩家公司在產品品種、銷售區域和銷售渠道方面實現更大的協同效應,從而提升銷售和全球市場占有率。”匯生國際資本有限公司總裁黃立沖向鳳凰網財經分析稱,日產和本田在新能源車領域各有優勢, 日產在電池技術和市場布局方面具有競爭力,而本田則在生產靈活性和氫燃料電池車技術方面具備優勢。 這些優勢的整合將幫助它們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例如,本田在加拿大建立的靈活生產工廠能夠在幾天內從生產一種車型轉為生產完全不同的另一種車型,而其他制造商可能需要六個月或更長時間。”黃立沖稱。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鴻海郭臺銘要截胡?
全球汽車變局之下,不光是日本車企,其他傳統車企目前也面臨困境,合縱連橫主攻EV市場成為趨勢。
就在本田、日產傳出“聯姻”的當天,市場層面又爆出攪局者鴻海也在與日產汽車接觸洽購多數股權,為此次合并案再添變數。日經中文網報道指出, 目前主導鴻海EV業務的首席戰略官 (CSO) 關潤,曾是日產的三號人物潤 (Jun Seki) ,鴻海更是把重點放在了日本市場的開拓上。
一系列蛛絲馬跡背后,牽出的是74歲郭臺銘的“造車夢”。今年5月在鴻海定期股東大會上,管理層表示,鴻海希望為日本車企代工純電動汽車,復制iPhone模式,力爭提高低迷的利潤率,實現再增長。鴻海預定于2025年上半年量產第2款乘用車“Model B”。
而往前追溯,富士康最早于2005年已經開始涉足汽車領域,累計投資已逾千億元。由前董事長郭臺銘于1974年創辦的鴻海,靠做黑白電視的旋鈕起家。人們對于富士康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蘋果手機的主要代工廠商之一”。但是早在2021年10月,為進軍整車制造,鴻海就曾發布與裕隆汽車合資打造的三款電動車。當天恰逢71歲生日的郭臺銘更是駕駛著純電轎車Model E登場,臉上是掩飾不住的笑容。從汽車的名字來看,可以看出郭臺銘是特斯拉的鐵粉。
但是, 特斯拉CEO馬斯克對郭臺銘的造車并不看好: “與手機或智能手表相比,汽車非常復雜。你不能去找富士康這樣的供應商說,給我造輛車。”
以消費電子代工為主要業務,鴻海的盈利變動與蘋果密不可分。每一代iPhone、iPad的推出,都會引發全球消費者的瘋狂追捧。如果智能手機銷量遇冷,那么富士康則會面臨窘境。
面對電動車的崛起與龐大的大陸市場,具備零部件技術及電子業供應鏈優勢的鴻海開始尋找切入電動車產業的機會。郭臺銘更是多次在內部會議稱:“既然我們能造iPhone,為什么不能造電動車?不過就是四個輪子的iPhone而已。”
2019年鴻海宣布進軍純電動汽車業務,雖然開展了EV設計和制造的受托服務,但依舊是“雷聲大雨點小”。 “如果日產和鴻海合作,我們的合作就會一切歸零”,本田相關人士對日產發出強烈警告。還有消息稱,關潤計劃在法國巴黎與雷諾的首席執行官 (CEO) 盧卡·德梅奧 (Luca de Meo) 舉行會談。
只是,12月18日晚間,針對“本田、日產和三菱汽車正在考慮業務整合”傳聞,本田與日產回應稱,報道內容并非基于三家公司所發布的公告。今年3月和8月,日產、本田、三菱汽車在公告中表示將整合各方優勢,探討各種合作可能性,但目前尚未做出決定。如有最新情況,將在合適的時間向利益相關方進行通報。
本田與日產的模糊表態,意味著合作還沒有塵埃落定,而“半路殺出個程咬金”,讓日產的最終歸屬更添迷霧。日產將花落誰家?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鳳凰網財經 (ID:finance_ifeng) ,作者:唐簇與綠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