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上岸了
“這是小米歷史上最出色的季報!感謝大家支持!”
?
8月21日晚間,雷軍在個人微博上寫下了這句話。一同附上的,還有小米集團2024年第二季度財報的兩項數據:
?
期內實現營收889億元,同比增長32%,創下單季度歷史新高;經調整凈利潤達62億元,同比增長20.1%。
?
通常情況下,上市公司管理層在談及財報時, 或多或少都會秉持“報喜不報憂”的原則,但剛剛過去的二季度,對于雷軍來說已經算是“無憂可報”了。
?
手機業務方面,期內營收達到465億元,同比增長27.1%;IoT業務期內營收達到268億元,同比增長20.3%;互聯網營收達到83億元,同比增長11%。
?
唯一拉低整體盈利表現的是新納入財報的汽車業務,本季度小米首次披露了汽車業務的營收情況,期內實現營收64億元,經調整后凈虧損為18億元。在財報發布后的電話會議中,就有媒體提問時表示,“按照財報中公布的第二季度交付27307臺計算,小米每出去一臺車,平均要虧掉6萬多”。
?
當然,作為汽車行業中自建工廠的代表,小米汽車的前期虧損并不讓人感到意外。
?
除了各項業務普遍向好外,還有一個數字尤為值得關注: 截至2024年6月30日,小米的現金儲備為人民幣1410億元,這個數字相比于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宣布造車時,增加了380億元。
?
盡管雷軍多次憂心忡忡地表示“造車很燒錢”,但小米手中的彈藥,似乎越潑越多了。
?
三路并發
?
相比于備受關注的汽車業務,小米當下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傳統條線的經營情況。
?
拆開來看,智能手機業務期內出貨量達到4220萬臺,同比增長28.1%。在出貨量上跑贏了大盤。根據Canalys的統計數據,今年二季度全球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增加12%。
?
但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本季度的ASP(平均每臺售價)還是出現了小幅下滑,由去年同期的1112.2元降至1103.5元,毛利率也從13.3%下降至12.1%。
?
對于這個問題,在財報發布后的電話會議上,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表示,小米有多款智能手機產品在二季度進入調價周期,另外618促銷季,以及內存、屏幕等元器件成本的上升也拉低了毛利率表現。
?
而除上述原因外,小米毛利率降低可能還有個重要原因是,大量中低端價位段機型的出貨拉低了毛利率水平,尤其考慮到本季度小米主攻的海外市場中,拉美及非洲地區普遍購買力較弱,這些地區手機的ASP與銷量往往呈負相關。
?
不過,在小米財報中還提到了另外一組數字,即在中國大陸市場,小米手機3千元-4千元價格段同比提高了5.4個百分點,4千元-5千元價格段同比提高了3.5個百分點,5千元-6千元價格段提高了2.3個百分點。
?
總體而言, 小米在智能手機高端化上的努力已經有所成效,但距離提升品牌價值、支撐品牌溢價的“收獲期”,仍有較長的路要走。
?
在IoT業務方面,小米本季度可謂全面開花。
?
第二季度平板電腦收入同比增加67.6%;出貨量達到214.4萬臺,同比增長106%,遠高于同期全球平板電腦18%的同比增速。可穿戴收入同比增加31%,其中TWS耳機出貨量在中國大陸位列第一。
?
在大家電業務上,小米本季度幾乎是在“拖著市場跑”。 財報顯示,期內空調、冰箱、洗衣機的出貨量同比增長分別為40%、25%、30%。
?
對比下同期國內市場的數據,根據奧維云網的統計,今年4-5月國內市場在出貨端,空調、冰箱、 洗衣機品類的同比增速分別為5.7%、5.0%、10.3%。
?
本季度小米在財報中重新調整了業務劃分的口徑,將原來的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互聯網服務三業務部門,調整為“智能手機×AIoT”與“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
?
在劃分后,現在的“智能手機×AIoT”貢獻了小米集團92.8%的營收,以及幾乎全部的利潤,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扣除汽車帶來的18億元虧損,那么小米傳統業務線本季度的利潤將達到80億元,相比去年同期提高118%。
?
也就是說,盡管汽車業務的虧損短期內還會繼續,但小米的傳統業務仍為公司筑成了一條穩固的護城河。
?
做汽車,依舊拿捏供應鏈
?
今年4月,花旗曾發布一份報告稱,今年小米將交付5.5萬臺-7萬臺汽車,平均每輛SU7將虧損6800元。
?
小米官方第一時間在社交媒體上做出了回復,稱花旗對小米SU7的銷售火爆情況可能預估不足。
?
事實表明,花旗的確低估了小米的交付能力,本季度財報顯示,隨著汽車工廠開啟雙班生產,以及7月進行的產線維護優化,二季度小米連續兩個月交付量突破1萬臺,預計到11月就可完成全年10萬輛的交付目標。
?
花旗同樣也低估了小米的平均單車虧損。
?
當然,如果只是把汽車業務虧損分攤到單個汽車上計算,這種方法有些過于簡單、粗暴。
?
首先,作為小米汽車的第一代車型,小米SU7承擔著高額的技術預研費用,財報顯示,今年二季度小米集團的研發費用達到55億元,同比增長20.7%,盡管小米沒有明確列出研發費用的分配情況,但目前來看,大部分的開銷都出于汽車業務部門。這些逐季累計的研發成本,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消化。
?
另外無法忽視的一點是,小米汽車由自建工廠生產,這就涉及到在成本核算中加入廠房設備的折舊與攤銷。考慮到汽車是個典型的依賴規?;当镜男袠I,即便小米今年完成12萬輛的沖刺目標,單車所承擔的成本依然巨大。
?
不過,作為一家深諳供應鏈管理的公司,小米SU7的毛利率表現還算不錯,財報顯示期內“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業業務”的毛利率為14.7%。
?
簡單做個橫向對比, 在“造車新勢力”中,蔚來一季度的毛利率為4.9%,小鵬一季度毛利率為12.9%,理想一季度毛利率為20.6%。作為汽車行業新玩家,小米SU7的毛利率已相當可觀。
?
更進一步講,同樣是“自建工廠”模式特斯拉目前毛利率為18%,相較于工廠早已建設完成,且部分設備折舊完成的特斯拉,去年一期工廠建成、且二期工廠正在動工的小米,在支出上還要多核算一筆土建費用。
?
可以預料的是,未來隨著小米汽車出貨規模的增長,毛利率極大可能會繼續升高,虧損也會進一步收窄。
?
應該說,過去在手機行業里深諳供應鏈之道的小米,把成功的經驗復刻到了汽車行業中。
?
當下的小米,還需要穩健嗎?
?
實際上,考慮到小米集團當前的盈利表現,在造車這件事上,雷軍絕對不算是在“大把燒錢”。
?
相反,盡管小米SU7在市場上“叫好又叫座”,但雷軍仍奉行穩健經營的策略,甚至在部分原本“燒錢”的地方有所收緊。
?
比如小米的對外投資。在2021年3月,雷軍宣布小米開始造車后,曾在當年進行過數輪堪稱全方位的布局。比如在車規芯片領域,三個月內先后投資裕太微電子、黑芝麻智能和云途半導體,在自動駕駛領域投資了禾賽科技和Momenta等等。
?
然而,圍繞智能電動車產業的投資,在2023年底就戛然而止了。根據小米此前發布的財報,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團共投資約430家公司,總賬面價值為671億元人民幣,而到了2024年6月30日,小米投資的公司仍未430家,只是總賬面價值小幅減少至654億元。
?
誠然,在集團主營業務調整的背景下,收緊投資以減少不穩定因素完全符合行業慣例,但對于生態鏈堪稱行業最豐富的小米而言,此般穩健的確讓人有些不解。
?
同樣穩健的還有小米的AI戰略。
?
在今年一季度財報發布時,小米曾將“AI智能手機”列入公司的“核心觀察”范圍中,并表示集團將在2024年發力端側大模型,并聚焦于大模型的輕量化。
?
而如今2024年已經走完三分之二,但小米的大語言模型MiLM還未正式上線。
?
需要說明的是,小米算是國內最早提倡AIoT概念的廠商,同時也是最早一批參與到大模型研發的手機廠商,在AI方面的技術儲備絕對不算弱。 實際上,早在去年8月,小米AI實驗室就已經分別跑通了13億和60億參數的模型。
?
但目前來看,小米在AI方面的應用仍多集中于場景下的特定功能,比如AI的文檔問答、影像處理,或者是小米SU7上的車外喚醒等功能。甚至小米工廠中的生產制造環節,所應用的AI技術都要比手機上多。
?
在財報發布后的電話會議上,盧偉冰就提到了,小米SU7上所使用的V6/V6S電機就是由AI的仿真系統完成開發的。
?
很難評小米在AI上偏于保守的策略是否正確,畢竟從市場反饋來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市場,小米的智能手機在今年上年勢頭都非常迅猛。
?
可能在現階段,相對于虛無縹緲的“端側AI”,消費者還是更傾向于能解決痛點問題的實際應用。但對于懷揣“做用戶心中最酷公司”理想的小米,或許還是應該在AI上作出更大膽的嘗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