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貓分期購 VS 京東白條:馬云與劉強東的攻防戰
![]()
阿里難道又要讓央行不開心么?天貓上買東西,你可分期付款打白條了。你知道,春天里,阿里、騰訊們的虛擬信用卡業務,沒啟動就被央行叫停,后者擔心風險難防。
IPO關口,阿里不會這么露骨挑戰監管。仔細看,這不是信用支付,跟普通信用卡支付也不一樣,而是阿里體系內服務。若你再仔細分析它目的,真是一波攻防節奏,沖京東、蘇寧去的:一是打人家互聯網金融軟肋,二是沖人家核心根基打。 我先說來說說所謂“防”的部分。它其實體現在阿里充分利用平臺,通過強大的支付寶與余額寶來匯聚消費端力量,防止對手互聯網金融做大。 天貓分期購,是天貓聯合商家共同推出的賒購服務,零首付買東西,分期還錢,一共3、6、9期,3期不收手續費,6、9期要的。 你知道,京東之前推出過白條,它沒被央行叫停,那是因為,它其實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金融概念: 1、商品拿走,背后墊資的不是銀行,而是京東通過調整供應商賬期獲得時間差;2、京東白條,背后支撐的平臺,不全是互聯網支付通道。 形式上,京東白條,跟N年前國美、蘇寧推出的零首付、零利率類似,還是傳統零售商的路子。 線下渠道霸權時代,占用供應商貨款一直是傳統大連鎖高速成長的秘密。 這種白條當然有信用消費因素,但整體上是一種供應鏈金融概念。這是京東渠道價值的變現,體現了它對供應鏈的掌控能力。 但京東白條存在風險,且基本由商家承擔。京東設定最高1.5萬授信額度,其實是無奈,畢竟商家疑慮在。 天貓其實不一樣,它這次真的是霸氣側漏的互聯網金融,能形成一個內循環,將風險控制在體系內。你知道,當初阿里虛擬信用卡業務被叫停,其實秘密在這里: 消費者購物環節,產生的墊資壓力,主要由銀行承擔,央行不樂意。而且直接向消費者授信,等于將銀行OTT了,風險最終還會傳導到銀行端。 天貓分期購不是信用支付,不直接向消費者授信,而通過平臺商戶賒賬,核心秘密在于: 墊資環節,由阿里小貸先向商家全額支付完成,而不是銀行。等于說,風險最大限度集中在阿里小貸身上,可打消央行疑慮。 阿里小貸真是霸氣側漏,因為墊資都要真金白銀。阿里小貸背后雖然有郭廣昌們,但這樣耗現金也不行。 不要以為它會放任。想拿到賒購額度,是要信用與消費數據支撐。你必須是天貓或淘寶用戶,必須是支付寶用戶。阿里小貸會根據近一年來消費行為、誠信水平等數據授予不同額度,風險可控。 那這會成噱頭嗎?不會。授信額賒購額度只是分期購付款方式之一。它還有余額寶通道,賒購額度不夠,可將資金存入余額寶,兩者結合,或干脆直接用余額寶,當然里面的資金需凍結一段時間,不過那樣你倒可以一邊享受理財收益,一邊高大上地享受零首付購物。 你應該感覺到了,分期購的風險其實一直在阿里體系內分散,沒有轉移到外部,不像京東白條,那供應商企業也很焦慮的。 再說說所謂“攻”的部分,它是 阿里借助互聯網金融沖擊對手核心業務的策略 。 你知道,這次分期購首先會在天貓電器城上推廣,因為上面的產品單價較高,而且家電與各類消費電子尤其是手機一直是網購的主力。 而京東、蘇寧易購們的核心商品門類,正是3C類商品大家電可是它們發家的部分哦。天貓電器城率先推廣分期購,顯然想借助這一互聯網金融手段,朝它們的根基猛烈開火。 相比來說,在互聯網平臺上,現階段,京東對天貓的威脅遠大于實體業務龐大的蘇寧們。某種程度,天貓電器城帶有精準打擊京東的用意。 2013年,天貓整體交易額高達5000多億元,是京東2013年的4倍以上。不過京東因為早期的垂直特色,在家用電器、消費電子領域仍有強大的競爭力。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向作者提問
加入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