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姬十三:到了第五年,果殼里的宇宙,才開始爆炸
![]() 果殼網的創始人姬十三稱自己是一個理工科出身的文人,他以神經生物學博士的身份在三十歲才離開學校,卻走上了一條自由撰稿人的道路,至于成功創辦偏重媒體形態的果殼網,姬十三更是認為實屬無心插柳:“果殼網能夠活到現在、還能拿到投資,實在是很幸運”。
本月22日,剛剛辦完四周年Party不久的果殼網正式對外宣布完成C輪融資,額度為2000萬美元,除了IDG等原有股東的跟投之外,中國教育企業好未來作為領投方砸出1500萬美元,將果殼網納入其在在線教育行業的布局當中。
換而言之,資本市場認可了果殼網始于去年的轉型動作——2013年夏天,果殼網將在線社區里的一個MOOC(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小組升級成為一個全力運作子品牌MOOC學院,將海外的優質課程源源不斷的引入國內——這或許才是姬十三所言的最大的“幸運”。
在果殼網位于郎園Vintage的辦公室,姬十三饒有興致的將一些彩蛋布置指給我看,比如在會議室的玻璃外墻上,有著看似無序的色塊作為裝飾,但是實際上這些色塊是通過顏色、大小的區別為26個英文字母做了一一對應的編碼,連起來就組成達爾文所著的《物種起源》的序章內容,又比如墻角的一臺跑步機,它的上方有一個燈管,員工在跑步機上運動時,將帶動供電裝置點亮燈管,這象征著科學可以穿透堅硬的物體,但依然需要外力來帶給它能量。
就像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文藝青年正在的向人展示自己所收藏的圖書和唱片,言語之間充滿自豪。
對于姬十三而言,果殼網似乎就是這么一個不吝夸耀的個人作品。
一群科學宅的創業實驗
果殼網的前身,是科學松鼠會,這是一個旨在大眾科普的NGO組織。經過兩年發展,科學松鼠會的品牌逐漸響亮,但是就NGO這種模式在中國的發展進度,卻始終不容樂觀,連注冊登記得到合法身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讓公益的歸公益,讓商業的歸商業”,這是姬十三在科學松鼠會之外新建果殼網項目的初衷,這是姬十三越過的第一道坎:為了實現同樣一個目的,有些時候可能需要嘗試不止一種手段。
“拿到錢后我才開始做果殼網,在最開始,我對創業這件事情不太理解,也沒什么感覺,其實有點兒被VC推著往前走的意思”,姬十三坦言自己在創業這件事情上跨度太大,頗有知易行難的心得。
值得一提的是,在果殼網的早期投資者里,有著摯信資本的身影,這是一支特別關注文藝青年氣質創業的基金,除了姬十三和他的果殼網,已是文藝烏托邦的豆瓣、單向街原班團隊打造的單向空間以及為年輕人規劃旅游路線的窮游網,都是摯信資本的投資對象。
初期,果殼網的組織與傳統媒體無異,姬十三將科學劃出多個細分領域——如生物、化學、天文、醫療等——然后試圖在每個領域安置一個編輯來負責內容生產。“其實中國是沒有‘科學記者’這個編制的,我需要從一些科普主題的撰稿人里面去挑,或者是理科生里寫作能力比較好的那種人,找到之后放到果殼來培養”,姬十三也承認,從今天的視角來看,這種做法本身就有欠妥當:一方面,人才流失很嚴重,對于理工學背景的人而言,普通的網絡媒體編輯很難成為一條職業路線,興趣驅動只能維持幾年時間,但是如果無法向他們證明果殼網的市場空間,人力資源就有問題;另一方面,媒體的玩法缺少新意,讓一群崇尚創造力的人從事一份重復性的工作,說服力太弱。
所以姬十三倍加珍視那些選擇留下來的人,比如果殼網現在的COO姚笛是化學專業畢業,曾經為科學松鼠會投稿,與姬十三熟悉之后覺得果殼網“可能靠譜”,于是就加入進來,而果殼網的現任主編徐來,雖然其在博客時代也一度小有名聲,但是從純正文學轉投科普傳播,并承擔內容出口的最高決策權,也需要不小的信賴。
姬十三認為科普的價值在于“如實反映科學共同體的聲音”,因為大眾化的媒體通常講究平衡報道原則,“它們(媒體)報道轉基因,在采訪一個科學家之后,一定要再去采訪一個農民,把他們的表述以同樣的分量放在刊物上”,顯然,作為科學的布道者,姬十三無法認同這種操作方式,因為科學的本質就是追求真相,既是真相,就應當追求明確定義,而不是模糊處理,“科學共同體可能是很小的一撮人,但是他們在科學問題上的看法,就要比其他99%的人要更大,這是我們遵循的一個規則”。
為了爭取和證明這種話語權,姬十三和那群與他有著相同價值觀的同事,就硬生生的將果殼網這場創業實驗做了足足四年。
奉行“證偽主義”的運營思路
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提出了“證偽主義”(又稱“批判理性主義”)的理論,他認為“科學理論是通過不斷的證偽、否定、批判而向前發展的”,即真理源于大量的錯誤和歸謬。
姬十三稱在果殼網直到拿到2013年拿到B輪融資,才慢慢摸索出機會得以“像一個真正的商業公司那樣去戰斗”,而果殼網的商業模式,與他的團隊四年以來的不斷試錯,有著必然且緊密的邏輯關系。
“果殼網做過出版,這不是一般互聯網公司會做的,我們一年大概會有五十種圖書出版,但是從來都是虧損狀態,因為科普圖書規模太小,在印數有限的情況下,它就成為了一個輕量級的理想”。除此之外,姬十三還嘗試將果殼往的品牌沉到線下,策辦活動,比如“菠蘿科學獎”,這是模仿美國搞笑諾貝爾獎的評選活動,一年一度,相當有趣。“最后看起來就成了又一個公益項目”,還有“萬有青年燴”,仿造TEDx的模式,授權用戶舉辦一些講座,一年能組織上百場活動。“我們還做過一個名叫‘第八日’的項目,把藝術家帶進科學家的實驗室,但是基本上也沒有太大聲響”。
這種狀況讓姬十三意識到,若是果殼網無法突破小眾瓶頸、尋求規模化的路徑,那么它將永遠被釘在“小而美”的襁褓里。而科普性的媒體想要接觸更為廣泛的大眾,就必須解構它的目標用戶,開拓潛在人群。
姬十三用手指在桌上畫了一個同心圓,“里面這個內核,是果殼網一直以來抓住的那群人,他們大多有理科背景,并且愿意在互聯網上參與科學話題的討論,而在外圍,則是數以千萬計的年輕人,他們雖然對科學有著正面的認知,但是并不會高頻訪問果殼網養成閱讀科普內容的習慣,更加合乎情理的場景,是果殼網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將某些科普性的信息與他們的關注興趣糅在一起,完成一種自然的互動”。
簡單來講,外圍用戶對于科學不見得深入研究的動機,但是他們并不排斥借助科普提升個人的知識儲備,進而形成心理愉悅。美國科技媒體The Atlantic曾經引用調研報告,稱大多數美國電視觀眾都會因為過多沉迷電視節目而產生“浪費時間”的內疚感,這也直接催生了《法律和秩序》、《犯罪現場調查》等類型連續劇的興起,“在觀看電視的同時學習到了新的東西”,這種心理有效的抵消了觀眾的內疚感。
屬于果殼網的一個頗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在2012年歐洲杯半決賽中,意大利話題球星巴洛特利在破門之后脫衣慶祝,黝黑的后背腰部貼有顯眼的三條藍色膠布,這個畫面通過電視直播傳遞到了熬夜看球的球迷眼中。果殼網快速反應,產出一篇科普短文《巴神背上的三道杠是什么》(其實是助于運動員加速肌肉損傷恢復的貼布),并在凌晨四點這個時間,通過新浪微博獲得了超過上萬次轉發,在一片“原來如此”的聲音里,果殼網的科普價值得到了最巧妙的展現。
“不過,僅僅依靠一流的敏感度,這也不夠”,姬十三希望的是,果殼網能夠憑借一些產品化的落地,去黏住那些外圍用戶,就像章魚觸手上的吸盤,每一個吸盤就代表著一個品類。
姬十三為果殼網列舉了兩個產品化的案例,一個是知性,一個是小蛋空氣凈化器。
知性也是一個由果殼社區衍生而來的產品,它的前身是果殼性情,一個聚焦兩性話題的小組,流量一直極高。“今年春天,我們的一個產品經理說,他想單獨在這個品類下做一些產品化的試水,我覺得可以,就給他配置了獨立的團隊,做出了知性這個產品”,如今,知性頻道的人均PV是果殼網全站最高的,甚至超過了主站。
小蛋空氣凈化器,則是果殼網與趣玩網的一次硬件合作開發項目——趣玩網也有摯信資本的投資背景——這款產品目前正在京東參與眾籌,已經籌到三百多萬的收入,不過姬十三也承認眾籌在今天已經被玩成了預售,也就是說,小蛋空氣凈化器大概預售出了2000臺左右。
“果殼網這些年來一直為一個想法所累,就是大家會覺得你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實際上很多方向并不適合我們團隊的氣質”,所以姬十三在果殼網內部制定了類似于項目孵化的一個機制,允許團隊在不偏離主線(知識和學習)方向的條件下去創造產品,“相當于有一個小池子,有一定的人力財力在里面,大家有什么想法就可以進去嘗試,如果失敗就再回來,知性、十五言都是這樣產生的”。
站在這個角度,姬十三更相信團隊智慧,在歷經多次證偽考驗之后,市場會幫助他們檢驗成果。
如何體面且安全的掙錢
果殼網2014年的營收大約是2000萬人民幣左右,在財務上是盈利的,但是姬十三認為就現有的商業模式而言,天花板顯而易見。
因為果殼網的商業價值并不在于流量,而是品牌,也就是說,單純的在果殼網投放廣告,在廣告主看來性價比是不高的,相反,如果能夠借由廣告或者營銷合作的方式,讓果殼網的品牌來為產品背書,這就不同了。
“果殼網會幫助一些商業客戶做傳播上的解決方案,比如汽車類型的品牌占到了我們客戶的四分之一,它們可能會在其他媒體投放廣告說自己的大氣豪華,但是同時,它們也需要果殼網來替自己向受眾講一講發動機的原理、引擎的故事”,在姬十三看來,這是生存的一種必要妥協,但是斷然不敢賴以為生。
“商業和科學的平衡一旦沒有把握得當,就會讓果殼網喪失它最重要的公信力”,姬十三謹慎處理果殼網的商務團隊和醫療、保健等行業客戶的接觸,因為風險太高,而且果殼網的用戶多也屬于那種熱衷于戳破宣傳泡沫的活躍分子,當林志穎在微博上推廣其公司開發的有著“逆生長”功能的膠原蛋白飲品時,果殼網的“謠言粉碎機”欄目直接炮轟林志穎是在誤導公眾。
同時,姬十三也十分關心果殼網在商業化的沖擊下能否把持話語權的問題,“果殼網找VC拿錢,也是為了讓自己不要完全依賴商業客戶生存,否則就會變得不敢拒絕對方的要求,所以我們從大約2012年就開始思考,可能要下沉到一個具體的行業里尋找可持續的商業方向”,這個方向,就是在線教育。
MOOC學院是果殼網切進在線教育市場的一個強勢品牌,它的運作模式,是對接全球多個跨國在線教育項目(比如和Coursera建立戰略級合作),想要成為全球在線教育內容的中文用戶入口。姬十三認為,MOOC課程并非傳統教育的線上翻版,它通過互聯網有效解決了優質教育資源與用戶需求的銜接,“從大的趨勢來講,互聯網改變教育這件事情一定會發生,只是這個時間究竟是一年兩年還是三五年的問題”,而果殼網在MOOC學院上的投入,則是試圖制勝三五年之后的一場對賭。
目前,MOOC學院擁有80萬注冊用戶,成分以大學生和工作3年內的年輕白領為主,在這輪融資的領投方、主要業務集中在K12課外輔導的好未來看來,果殼網是一個理想的成人教育跳板,在今年年初,好未來還曾投資過母嬰服務網站寶寶樹,有種說法是,好未來想在“BAT”加入之前,完成全年齡段用戶補全的布局。
不過,姬十三仍然不太在意這些宏觀大局,一方面,果殼網的創始團隊還是占據著大部分的董事會席位,資本的進入可以讓他們更加舒服的思考問題,而不是帶來更加迫切的壓力,另一方面,果殼網也想利用教育這個杠桿,去實現“改善人與知識的關系”這一目標。
“科學這個話題比較特殊,它需要經過多年訓練才能形成對話,比如你看微博上兩個人爭論中醫,一邊是在講醫學原理,一邊是在講經驗習俗,看起來吵得很激烈,但其實根本就沒有對話這碼事兒”,姬十三相信,互聯網一定可以促進教育平權,進而提升整個公眾的教育層次,開啟更多的理性對話——或者說增加可以參與對話的人群——而果殼網的愿景,就是在幫助用戶實施更好的個人教育投資的過程里,既把錢給掙了,又盡到了社會責任。
以及……
在微信朋友圈里,我看到這么一則評論:
大浪淘沙,沉者為金,在目送飯否、譯言、BlogBus等極具氣質的產品漸行漸遠之后,人們似乎開始倍加珍惜那些幸存者,并發自肺腑的希望它們活得更好。互聯網就像是一個劇烈旋轉的風暴,它讓一切都變得更快,更快的閱讀,更快的打車,更快的購物,更快的約炮,但是總有一些時刻,會讓人們格外留戀那些“慢公司”的產品,比如豆瓣,比如知乎,比如果殼,它們正是因為不夠快,才得以保留下了某種溫度,令人感到親切。
“果殼網的團隊一直都在生長,我覺得對他們來講,工作愉快是最重要的。我們兩個月前辦了一場科幻大會,其實跟公司沒有多少業務上的關系,但是我們都對科幻有興趣,所以最后全公司三分之一的人都成了活動志愿者,他們還主動去了一趟英國,代表北京去跟美國堪薩斯州競標2017年世界科幻大會的舉辦地,都挺好玩的”,講這些經歷的時候,姬十三顯得非常愉快,他說,他的責任就是讓公司活得很好,有了這個前提,才能夠去承載和滿足員工的樂趣。
“你說這些事情,跟公司的戰略,跟商業化,有什么關系?其實沒有,但是它很有意思,這就夠了。”
無論如何,果殼里的宇宙,才剛剛開始爆炸。
作者 闌夕 微信公眾帳號:techread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向作者提問
加入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