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想搭便車的蘋果,注定搭錯車?
就在馬云現身阿里園區的同一天,蘋果在中國的潛在“AI搭子”,新增了阿里的名字。
當天晚些時候,據外媒The Information爆料,蘋果即將與阿里達成合作,共同開發面向中國市場的AI功能。相關人士稱,兩家公司聯合開發的AI功能已經提交審核,取得重大進展。
消息傳出后,投資者反應積極。當天美股收盤,蘋果上漲超2%,阿里上漲超1%。第二天港股收盤,阿里巴巴再度漲超8%。
過去兩年,OpenAI掀起的AI大模型浪潮席卷全球,大模型加持的“AI手機”也成為廠商熱炒的概念。去年6月,蘋果在全球開發者大會上發布AI服務Apple Intelligence,10月底在部分國家正式上線。
Apple Intelligence由蘋果自研的端側大模型Apple On-Device和云側大模型Apple Server組成,號稱性能接近OpenAI的GPT 3.5 Turbo。 然而,首批海外用戶的測試反饋表明,Apple Intelligence目前的表現并不理想。
社交媒體平臺上,許多嘗鮮用戶吐槽,得到新模型加持的Siri語音助手有所改進,但整體依然乏善可陳,用戶稍微上一上強度,Siri就會不知所措,并詢問是否要請ChatGPT幫忙。
在Apple Intelligence支棱起來之前,蘋果只能“搭便車”,接入第三方AI服務補短板。
在國外,蘋果理所當然地選擇了自己投資的OpenAI。在OpenAI去年底的直播馬拉松中,奧特曼也確認了ChatGPT已經集成到蘋果iOS、iPadOS和macOS生態,用戶可以在蘋果操作系統中直接訪問。
在國內,蘋果被爆此前考察了多家中國公司,字節、百度、騰訊均位列其中。如今,阿里也成為蘋果“AI朋友圈”的最新候選人。
值得注意的是,據外媒透露, 春節期間火遍全球的DeepSeek被蘋果放棄 ,原因是它作為一家初創企業,缺乏支持像蘋果這樣的大客戶所需的人力和經驗。
The Information在報道中解釋道,蘋果的目標是,找到一家能夠基于中國用戶的個人數據,理解其請求的中國合作伙伴。在評估由多家中國公司開發的AI大模型的性能時,蘋果不滿意他們理解用戶意圖、并將真實手機使用情況融入所生成的回復的能力。
包括蘋果在內,外媒報道涉及的阿里、百度、騰訊、字節和DeepSeek等公司,均未對此做出回應。
與本土公司合作、提供AI大模型功能,被視為蘋果贏回中國市場的關鍵舉措之一。兩年多以來,在華米OV等廠商的侵蝕下,蘋果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收持續下滑:2023年下滑2.2%,2024年下滑7.7%,其中去年第四季度更是跌了11%。
蘋果CEO庫克上個月表示,國行iPhone暫時不能使用Apple Intelligence,是中國市場銷售額下滑的原因之一。蘋果計劃今年4月,推出適配更多語言的Apple Intelligence版本,其中包括簡體中文,但目前還無法確定屆時是否會在中國市場上線。
如今,阿里出現在蘋果的視野中,蘋果距離搭上中國的“AI順風車”又近了一步。但對于蘋果而言,要想在AI大模型時代占據一席之地,僅靠“搭車”并不牢靠。 從引領車到“搭車客”的變化,既是蘋果的權宜之計,也是它終究要解決的長期難題。
一
今年春節期間,DeepSeek橫空出世,成為全球AI大模型圈子的“當紅炸子雞”。在這一背景下, DeepSeek沒能擠進蘋果“AI朋友圈”,出乎了部分人的預料 。
單從技術和產品來看,DeepSeek并不差。
秉持“小力出奇跡”的DeepSeek,憑借諸多技術創新和優秀的工程能力,以遠低于其他大公司的訓練成本做出了R1大模型,多項性能比肩OpenAI彼時最強的o1。
據AI產品榜統計,DeepSeek今年1月底僅用了7天,就在沒有任何廣告投放的情況下,在全球收獲了1億用戶。相比之下,ChatGPT用了2個月,而TikTok花了9個月。此外,據QuestMobile數據,DeepSeek日活躍用戶峰值達3000萬,已經反超字節旗下的豆包。
DeepSeek大獲成功,國外科技大佬紛紛點贊。奧特曼公開承認,與堅持開源的DeepSeek相比,OpenAI站在了“錯誤的一邊”。扎克伯格稱,“DeepSeek做了很多新穎的事情。”微軟CEO納德拉則坦言,DeepSeek“存在一些真正的創新”。
就連掌管蘋果十余年的庫克,也在1月底的財報電話會上談到DeepSeek。他認為,總體而言,“推動效率的創新是一件好事”。
然而, 隨著用戶規模和使用量的急速膨脹,DeepSeek的軟肋也暴露出來。
突出問題之一是,用戶興沖沖打開DeepSeek,卻常常被“服務器繁忙”拒之門外。DeepSeek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幾天前宣布暫停API服務充值,試圖減輕服務器壓力。但目前來看,用戶體驗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訪問量過大導致的“擁堵”依然是家常便飯。
一項熱門服務因用戶過多而頻繁停擺,恰恰是蘋果最不喜歡看到的局面。
盡管蘋果的創新力大不如前,但在用戶體驗上,蘋果依然遵循手機乃至科技行業的最高標準。更何況,蘋果當年推出Siri,就曾因為基礎設施準備不充分而導致一系列問題;如今再戰AI,蘋果顯然不想重蹈覆轍。
這也解釋了, 蘋果在選擇中國市場的AI伙伴時,更傾向與大公司牽手,而DeepSeek這樣的創業公司很可能難入法眼 。
自從蘋果傳出要在國內尋找“AI搭子”后,卷入緋聞的公司包括百度、字節、騰訊,再到今天的阿里,均為國內AI大模型的一線選手。更重要的是,相比DeepSeek,這些大廠背后都建有自己的云服務,應對突發狀況的經驗更加豐富。
蘋果與大廠合作,除了看中他們的AI大模型,其背后的云計算基礎設施也是關鍵。大模型與云計算的一體化,不僅有助于蘋果減少合作復雜度、提高效率,也可以盡可能降低上游成本,從而減輕自身的API費用壓力。
反觀DeepSeek,盡管技術上受到追捧和模仿,但一兩百人的團隊規模,終究顯得有些薄弱,無法與蘋果中國上億用戶的體量相匹配。
長期來看,蘋果對于新技術的應用,一直持有“穩定大于嘗鮮”的觀念,對于外部服務更是格外謹慎。DeepSeek的長板固然突出,但短板也格外明顯,且短時間內不易化解。在蘋果AI訂單的本土競爭中,聲量最大、擁躉最多的DeepSeek第一個被排除在外,其實并不令人意外。
二
如今淪落到“搭便車”的蘋果,是蘋果AI蹉跎十年的結果。
蘋果很早就預見了AI的價值,原本有機會比OpenAI更早做出ChatGPT、甚至實現AGI (通用人工智能) ,卻因為創始人喬布斯的驟然離世而半道崩殂。
2010年4月,蘋果斥資2億美元,將彼時僅有24人的Siri公司收入囊中。彼時喬布斯對AI充滿期待和憧憬;Siri公司創始人甚至表示,喬布斯讓團隊所有人相信,“自己會在宇宙中留下自己的足跡”。
在當年6月的一場科技大會上,喬布斯談到了對于彼時僅僅是語音助手的Siri的構想:Siri無意涉足搜索領域,而是屬于AI領域。不難看出,喬布斯希望將Siri打造為蘋果AI的橋頭堡。
彼時,OpenAI還要五年才會成立,而梁文鋒還在搞量化交易。倘若按照這一劇本發展下去,得到喬布斯鼎力支持的Siri,將帶領蘋果率先進入AI時代。
然而,Siri正式發布第二天,喬布斯就去世了。Siri失去了公司內部最重要的支持者,發展藍圖也被打亂。蘋果作為封閉的大公司的基因,讓Siri的發展處處受限。
比如,蘋果習慣了每年一次的大升級,無論硬件還是軟件。他們想當然地認為,Siri只需要跟著iOS一年升級一次即可,導致Siri后續逐漸被谷歌、亞馬遜的語音助手反超。
又比如,蘋果習慣了封閉生態,并從中獲得巨額回報。Siri自然也逃不出這一規則。在至關重要的起步階段,Siri始終無法融入開發者生態,其落地場景也局限于蘋果自家服務。直到2016年,蘋果才推出了第三方開發者使用的SiriKit。
事實上,就連Siri究竟應該成為什么,蘋果都陷入了迷茫。
按照喬布斯的設想,Siri應該打造類似科幻電影《她》的AI,也就是AGI。然而,喬布斯去世后,Siri被限制在了“語音助手”這一狹窄場景中,后續迭代基本圍繞如何調用iPhone生態的軟硬件展開。在更底層的AGI上,蘋果既沒有展現雄心,也沒有投入精力。
最終,Siri被后來者們不斷超過。在語音助手領域,Siri不僅比不過谷歌、亞馬遜,甚至不如國內的小度、小愛同學。而OpenAI和AI大模型的崛起,更是讓蘋果在AI領域的大幅度落后暴露無遺。
Siri的漫長失敗,導致蘋果在AI領域遭遇“失落的十年”。2017年之后,面對表現持續拉胯的Siri,蘋果終于改弦更張。
然而,整體來看,幾位空降高管對于AGI的探索淺嘗輒止,蘋果AI仍然回到了配合自家生態的工具化道路上。蘋果遲緩的反應、刻入基因的封閉哲學和工具思維,再加上對于AGI愿景的不認同,始終阻礙著蘋果追趕AI大模型的步伐。
三
直到2023年,在OpenAI席卷全球后,蘋果才真正認識到AI大模型的價值,開始揮舞著支票簿大舉投入。
當年9月,有報道指出,蘋果計劃將公司開發AI大模型的預算提高到每天數百萬美元。還有消息稱,蘋果計劃將其大語言模型融入Siri,并且設想過在手機端運行其大語言模型。
這一努力的主要成果,就是2024年6月正式亮相的Apple Intelligence。然而,蘋果大力鼓吹的新技術,遭遇大面積的用戶吐槽。而對標GPT 3.5 Turbo的模型性能,也讓Apple Intelligence面臨“未全面上線就落后”的尷尬局面。
蘋果似乎打算推倒重來。今年1月有報道稱,蘋果今年將重點改進Siri的底層架構,最終構建“大語言模型Siri”,2026年春天發布。
然而,遠水難解近渴。AI大模型仍處于技術爆發期。等到2026年,蘋果究竟能交出怎樣的答卷,能否躋身第一梯隊,均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對于AGI,蘋果依然搖擺不定。
在2024年12月的采訪中,蘋果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戰略高級副總裁約翰·詹南德雷亞 (John Giannandrea) 稱,蘋果對AGI不感興趣。他認為,這一目標既不現實,也有些輕率。蘋果的研究重點在于通過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來改善用戶生活體驗。
而在稍早時候的另一次采訪中,蘋果的另一位核心高管克雷格·費德里吉 (Craig Federighi) 也為蘋果Siri辯護。
費德里吉認為,Siri 可以幫助用戶打開車庫門或發送短信,但 ChatGPT 無法做到。他特別指出,Siri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改進,但蘋果并不以“有意識的伙伴”為目標。
這意味著,蘋果幾乎是科技巨頭中,唯一一個不以AGI為發展愿景的企業。倘若這一格局不改變,蘋果幾乎注定將缺席這一波AI科技浪潮。
但無論蘋果究竟怎么想、打算怎么做,時間不等人。在iPhone等硬件銷售承受越來越大壓力的情況下,盡快找到一個靠譜的AI搭子、度過空窗期,對蘋果來說很重要。這也是國內多家大公司相繼進入視野的原因。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蘋果與阿里傳出新的緋聞,并不意味著百度及其他公司的出局。
對于蘋果而言,盡管尚未敲定,接入哪家公司的AI服務并不需要具有排他性。事實上,手機廠商同時接入多個大模型,在行業內司空見慣,如三星在中國的手機產品中,不僅跟百度文心大模型合作,還相繼跟字節的豆包和智譜AI合作。多元化的合作方案,不僅可以滿足用戶的差異化需求,同時也可以增加C端服務的穩定性,并降低綜合成本。
通過與中國大模型公司合作,讓蘋果暫時緩解了燃眉之急。但站在長期發展的角度,蘋果作為曾經引領科技創新的巨頭,依然有必要盡快搞出自己的大模型。
蘋果正面臨市場前景和技術前景雙重承壓的不利局面。就連長期看好蘋果的巴菲特,也在2024年連續拋售蘋果股票。手握大筆現金的蘋果,急需找到新的投資突破口,而AI大模型正是當下最值得投入的方向。
對于蘋果來說,打破“搭車”格局、建立自己的AI大模型業務壁壘,不僅需要業務、技術上的突破,也需要打破堅守多年的“高墻花園”。蘋果依然強大,但在AI大模型領域,它或許需要徹底刷新增長哲學,才能有機會在強敵環伺的環境中殺出血路,擠上AI大模型舞臺的中央。
參考資料:
華爾街見聞,《ChatGPT加入蘋果全家桶》
新浪科技,《蘋果人工智能戰略泄露:重構 Siri 底層基礎,改進現有 AI 模型》
創業家,《蘋果和Siri的七年之癢:Siri的落寞之路》
36氪,《蘋果軟件主管Craig Federighi:Siri未來不會有意識》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從領先到落后,蘋果 Siri 和它動蕩的 7 年時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字母榜 ,作者:彥飛,編輯:趙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