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劉在《三體》里描述過兩次世界被改變時的場景,第一次是男主角了解到外星人正在趕來,看向窗外,發現一切照舊,鳥語花香,孩子們追逐嬉鬧。第二次是威懾體系崩潰,程心從地底上來,看到整個世界依舊,衛兵們不解地看著她,納悶這娘們兒剛下去怎么就上來了,他們哪知道整個世界已經不是程心下去的時候了。
現在我就有這種感覺,幾天之內,世界好像啥也沒變,又好像一切都變了。
很多人都在討論,“貿易戰”、加稅什么的,到底對美國有沒有好處?
其實明擺著的,如果沒好處,其他國家也不會都有關稅了。包括日本、歐洲,對美國的關稅都不低,如果真沒好處,他們就不會這么玩了。可見關稅這東西,也不能說完全是壞的,往往對自己國家是有好處的,對整體是壞的。
只是“強則貿易自由,弱則關稅壁壘”,一個強國實行低關稅,固然會損失一些利益,但是會得到“頭目紅利”。有點像一個社團里,頭目可能是最危險工作壓力最大的,但是他確實可以賺到別的大收益彌補這種成本。
美國現在不行了,把關稅加上去倒也正常。但是你把對華關稅加那么多,搞得大家生意都沒法做了,純粹就是搗亂。從現在來看,可能現在的結果并不是川總想要的,單純就是這個瘋批玩脫了。
他長期秉持一種“瘋批談判法”,所有的談判策略,用魯迅的話說,就是“掀屋頂策略”。他想開窗戶,但不說,在那里裝作要掀掉屋頂,嚇得對手趕緊主動提開窗戶行不行。所以他搞了個離譜關稅之后,一直在那里等著咱們去求他。
但是國家之間,尤其大國之間根本沒法這么玩,因為大家交手并不是簡單的利益計算,更多的是對本國國民怎么交代,或者說“政治考量”。他這種流氓玩法,對于我們來說其實除了對等反擊沒有別的選擇。
他明明可以選擇好好談,非要跟個流氓似的撒潑打滾,然后把事情給搞砸了。
但是他確實無形中開啟了一道門,讓世界可能進入一個不斷下行的通道。
也不復雜,假設美國老百姓以前可以用自己的工資買100樣產品,現在對中國加重稅,接下來可能是漲價,只能買80樣了。那么不僅中國這邊有一堆廠子可能賣不出去,其他國家一樣受影響。其他國家的老百姓受影響,也降低開支,全世界慢慢就這樣緩慢下行。
最后肯定會重新形成均衡,但是這是個痛苦的過程,而且這種痛苦并不是平均的,越是底層,承擔的越多。
二
大家要有個常識,如果沒有全球化,這個地球上絕大部分人現在是過不上當前的生活的。比如手機會變貴,吃的會變貴,事實上幾乎所有東西都會變貴。如果沒有全球貿易,很多本來常見的東西,到時候跟奢侈品似的。
如果全球化退回到19世紀那個水平,美國人和中國人一樣,生活都會發生大幅倒退,甚至完全用不上現在的這些東西。不過他們的優勢是資源充足,人均糧食多資源多,咱們人多地少,相對來說要難一些。
當然了,這是最壞的情況,到不了那一步,但是每次川總這種瘋批瞎折騰,都會讓大家往那個方向上挪動一點。
最近這十年的一切,大家可以看作是一種“貿易的最優解”。如今各國為了自己的安全,會變得以鄰為壑,供應鏈會增加大量的冗余和備份,這必然會推高成本。推高的成本最后都得具體的老百姓來承擔,所有人都會感受到物價的變高。
也就是說,全球化的每次倒退,會實實在在體現在大家的工資、購買力和物價上,而且都是消極的那一面。
我傾向于相信,再過一些年,中國可能突然宣布自己像當初大英帝國一樣,完全對全球免稅,撐起貿易自由的大旗。但是在這之前,全球化的倒退會讓每個人切切實實感覺到物價的上漲,生活的變難。不僅僅是咱們,誰都得承擔這種代價,包括中東沙漠里的游牧部落和北極圈的因紐特人。因紐特人今后得更加努力去捕撈海豹,才能買得起變貴的雪地摩托和配件。
其實全世界已經在這個大坑里折騰了三四年了,美國、歐洲、日本的物價都已經漲了好多。我們是個例外,但是這種例外本身并不正常,有點像九宮格的其他八個格子都沸騰得不成樣了,中間那一個還風平浪靜,這種狀態注定沒法持續。
物價變高有三種,一種是收入變高了,物價也高了,但是底層收入沒跟上物價,這是美國;
另一種是收入沒咋變,物價卻高了,這種痛苦是非常非常痛的,歐洲、日本的老百姓其實就是在經歷這種痛。
還有一種,就是物價沒變,但是收入下降了,這個也是很痛苦的,很多其他國家正在經歷這種。
我傾向于覺得,可能咱們會經歷第三種。當然了,還是那句話,這種痛感處在不同的階層可能感受完全不一樣。
比如哪怕今天起所有的食品費用都暴漲50%,對于很多人來說是完全無感的,因為他們生活中盡管在吃喝方面沒少花,但是占比卻很低,哪怕翻倍都沒那么大影響。但是對于社會靠基層的那群人來說卻是天塌了,本就捉襟見肘,現在得考慮大幅降低標準了。
三
出海依舊是主流。
川普昨晚暫停了其他國家的對等關稅,表面上維持了對中國的關稅,其實擺明了今后繼續讓中國產品繞道東南亞墨西哥等國家。
這種繞行本質也是拉高成本,咱們丟失一部分就業,美國支付更高工資,最后便宜了東南亞那些國家。
不過這也為很多人指明了一條路,出海依舊是后續最重要的通道。前幾天有個讀者說看了我這篇 《八千里路云和月》 之后鼓足勇氣跟著老板去非洲,現在覺得天地寬。
越南也承諾美國不讓中國做轉口貿易,一堆人罵它軟骨頭,其實我是能理解越南的。它是小國,夾在大國中間是非常非常難的,我覺得它事先應該跟咱們這邊通過電話:大哥,美國那邊逼我,我也沒招,今后轉口貿易的事先緩緩,咱們先保這邊的工廠。
咱們國家是極度務實和現實主義的,越南承擔的任務就是吸收一部分中國淘汰的產能,有點類似當初日本把一部分產能轉中國來,最重要的還是廠子在中國人手里。而且轉口貿易并不多,約占12%。
所以說,我如果是越南,美國中國我都不惹,惹不起,他倆誰逼我,我都慫,也就是韓國人說的“間于齊楚”;
但是如果是中國這樣的大國,果斷懟回去。
既然越南這個海外工業基地保住了,今后會有更多的企業去那邊建廠,大家知道吧,越南的中國工廠里的管理層和技術崗以咱們自己人為主,普通流水線上以他們本地人為主。越南人一個月三五千,收入是華人的三分之一。今后中國企業還要走向世界,去歐洲、南美建廠,大家可以注意一下這類機會,如果你在國內月入過萬,那無所謂了,如果你三四千,絕對是一個逆天改命的機會。
而且出海之后,最大的變化還不是工資,而是你會發現天地寬廣,大有作為,世界上有好多事可以做,原來并不只有工廠打螺絲和送外賣。
而且海外資產規模越來越大,會推動咱們國家法制越來越完善,很簡單的道理,富人們的安全感來源于法制,這事理解起來可能比較費勁,但事實確實是這樣,如果法治不健全,海外資產就不回流了。
四
今后很多國家在這次全球化退潮中,首先考慮的不再是發展,而是穩定。
全球化退潮,最明顯的一個結果就是失業率。道理倒也不復雜,你每天去上班,可能你生產的東西并不是你鄰居在購買,而是大洋對岸的某個人在購買。
如今全球化退潮了,他花大價錢從別的地方買了,然后你的工作沒了。他在通脹,你在失業。當然了,可能購買他服務的人也不買了,他也失業了。
這種全球化的退潮,傷及的是幾乎所有人,并不只是咱們或者美國人。
失業有兩個后果。微觀層面體現為所有人都會更痛苦一些,別以為你沒失業你就能獨善其身,不會的,那些失業的人會自覺調低工資跟你競爭,長時段來看,要不降薪,要不換人。
另一個結局就是穩定問題,不多說了,大家自然能想到,其實這兩年大家去歐洲,最明顯的感受就是那邊的小偷小摸特別多,城市邊緣治安也一塌糊涂,反正經濟一下行,妖魔鬼怪立刻就出來了。
五
很多人又在想,到底有什么東西能去投資?
可能過幾年回過頭來看,覺得當初那么明擺著的問題,為啥自己沒看清,投資那個啥啊。
其實在歷史的每個節點,咱們都跟當下一樣迷茫。大家只需要知道一件事,每個脫穎而出的投資標的,背后都是尸骨累累。
你賺到認知之外的錢,卻可以輕松虧掉。
要是擱以前,我會建議大家別投了,現在又覺得,想投倒也可以,但是可以先用小錢練手,一般到了五六年的時候,慢慢就有感覺了。
普通人最大的痛苦,就是賺小錢改變不了自己的生活,賺大錢卻有丟掉一切的風險。
之前也跟大家聊過,其實身邊那些炒股的,炒到五六年的時候,他們絕大部分有能力每年給自己弄5%的穩定利潤 (大A有個紅利,就是老手可以賺新手的錢) ,但是他們能看得上這5%嗎?每年炒股資金增值5%對他們的生活有意義嗎?沒有,所以都去追求大回報,然后賠多賺少。
反正有個底線應該是共識,就是盡量別欠錢,窮是病,債是癌,尤其在今后的時日里,可能工作越來越不穩定,但是債務卻是穩定要還的。
其次一定要警惕“跟著自媒體學投資”。
每次看到視頻網站一堆自媒體在那里一本正經給大家講“財富密碼”,“下一個暴富賽道”,就覺得搞笑。
其實大家看到任何自媒體的內容,本質都是“娛樂”,千萬別想著他教你致富,可能你從某個人那里學到的什么東西將來扯淡的時候用得上,但是別想著致富,因為他們也不會。
以我對自媒體這個圈子的理解,這個圈子的人吧,就是當初那群愛看閑書、喜歡跟別人扯淡的人,畢業后兜兜轉轉,又轉回自己最擅長的事來了。要是真會致富,會在這里擺攤扯淡?還有不少是失業之后來做自媒體了,把自己包裝成了財富顧問,真是一個敢教一個敢學。當然了,你們也別信我。
這也是為啥我總說大家好好培養點興趣愛好,將來轉來轉去,說不定你的愛好能養活你。
尾聲
就寫到這里吧,總之,未來的贏家,不一定是預測最準的,但一定是適應性最強的。適應性就是忘記自己年齡,放下面子,保持低心態,多試多問,慢慢就會發現總有出路。
全球化退潮,對于個體來說肯定不是好事,每個人都得積極自救。
接下來對于普通人來說,最重要的兩件事:
一是以穩為主,不要負債,穩步向前;
二是保持開放性,把目光放遠,去大城市,去海外,去探索更大的世界。
多嘗試“微機會”,大家應該經常聽說過吧,有人陪著朋友去面試,然后他被面中了,這就是微機會。這種段子看著挺雞湯,現實里確實很常見。成人的世界和校園里最大的差別,就是成人世界里總是亂七八糟的,并不存在單一標準,很多時候標準就是“看對眼”。
如果成本很低,就去嘗試下。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以為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底層邏輯”已經理解了,成天躲在家里當哲人。其實這個世界真正的底層邏輯就是“混沌和競爭”,趁著年輕多去試,多去競爭,才是唯一出路。
不是有句話嘛,窮人最怕不折騰,富人就怕瞎折騰。年輕時候除了多試多學,真沒啥好辦法。上了年紀就淡定點吧,中年人太上進,尤其是想錢生錢,特別容易一夜歸零。
其實咱們國家現在這個條件,如果降低點生活要求,比如放棄孩子上補習班、養車、房貸等等,正常生活下去壓力并不大。所以大家可以想想自己的底線在哪,最壞的情況是啥,最后發現也沒啥過不去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