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金融徐澤瑋:如何利用數據賺錢?
導語:91金融創始人徐澤瑋在活動中分享了他對互聯網金融行業數據交易的三個原則:交易數據必須是雙方主動提交的數據;平臺有義務將數據提煉的足夠簡單,讓雙方都能夠處理;關鍵在于效率和變現能力有多強。
日前,2014年中關村大數據日召開,大會以“聚合數據資產,推動產業創新”為主題,探討了數據資產管理和變現、大數據深度技術以及行業大數據應用創新和生態系統建設等等關鍵問題。
91金融創始人徐澤瑋在活動中分享了他對互聯網金融行業數據交易的三個原則:交易數據必須是雙方主動提交的數據;平臺有義務將數據提煉的足夠簡單,讓雙方都能夠處理;關鍵在于效率和變現能力有多強。
以下是他的分享:
我挺多感慨的,我進入互聯網金融行業,行業突然爆發了,我們2011年開始做的時候還是很簡單的行業。當時我們的做法就是幫助金融機構賣東西的思路,沒想到在過往的三年中一下子行業就發展非常好,我們就踩著大石就跟著起來了。
第一個投資方是經緯,第二個是寬帶,寬帶就是因為我們是做互聯網金融的。我們就是做金融產品的交易所,一邊是購買金融產品的人,一邊是提供金融產品的人,把這邊給這邊,收不同的手續費,以市場費用的形式或者技術服務的形式,也可能是交易傭金的形式體現。回歸到業務的本質實際就是最簡單的,一直是在應用數據,就是考慮每條數據可以賺多少錢,獲取數據的成本有多高,加工之后我要付出多高的成本,賣出去又可以回來多少,這是我所想的問題的最重要的一點,這是第一成本。第二成本就是數據是否可以重復利用再變現,每條數據的價值體現在這里,我的每條數據都必須是可能變成錢的,或者發現這條數據是沒意義的,下次就不再找這樣的數據。
這個領域里我們做了三年,在平臺也做了上千的交易量,我們也只能是掙到千分之幾的手續費,不是所有的數據都可以賺錢的,我們總結了幾條原則。
第一,可以交易的數據都必須是雙方主動給你提交的數據。這個跟有些單純的采集方不太一樣,如果他沒有主動給你就很難變現,我們所有的數據購買金融產品,比如理財的人,你把一定的預期告訴我,我要貸款我的收入是什么,我能提供的資質和抵押物的狀況是什么,金融銀行也是一樣,必須是雙方都愿意主動提供給你,這樣做沒有隱私問題。如果一頭主動提交給你,另外一頭不認,萬一他造假怎么辦?交易所嘛,雙方去判斷,結構是可以你告訴我,這樣可以保證雙方認這個數據,這樣數據才可能會變現。第一條就是雙方主動提交,你要在交易所的話,就跟股市是一樣的,必須雙方愿意提交。比如你的征信記錄要給我等等,可以給數據提供限制,但是雙方都必須主動提交,這是考慮到最后的成交或者成交可能性來做的。當然平臺還可以采集很多別的東西,這是平臺擁有的,可以加速效益的提升,這是第一個標準,雙方主動提交。
第二,考慮到效益,可能被結構化的,還是到股市,一定是價格很簡單的,可以畫出各種各樣的圖來,否則平臺處理不過來,為了知道你的貸款靠不靠譜,要把你的微博、微信都抓一遍嗎?有可能,都抓一遍,你的數據成本可能是一塊錢,就不值的。比如說我們的貸款數據只要幾十條就可以了,但是變現可能四五條就可以了,數據可以結構化和標準化。今年我們平臺產生的車險數據一兩百萬條都可以變現的,中國有一億多司機車,5%的是通過91金融買的車險。為什么是車險不是壽險?壽險有兩個問題,第一就是壽險非標,每年狀況不一樣。還有一個問題壽險成交周期長,把數據給到保險公司,保險公司都忘了是因為我賣的保險,怎么可能結算給我?所以要找周期短的,就意味著數據周期短的,簡單明了。如果不買第二次再營銷一次,這也是數據化的過程。你想變現,第二個能力就是足夠的簡單,平臺有義務提煉的足夠簡單,讓雙方都能夠處理。這里還有一個原因,我們表面上看業務對接是這個機構的業務部門,業務部門根本不懂IT,沒有能力要求他懂IT,對方的IT部門,業務部門又不愿意溝通,又不懂,所以一定要給業務部門能懂的數據,這樣才可以保證數據有足夠高的效率。大量的決策過程過長的產品都不適用,決策周期長沒法量化,就無法標準化,沒法標準化就不能數據化。
第三就是平臺運營的所有數據,你的效率和變現能力有多強。還是剛才的車險的案例,為什么車險是很重要的一個業務,車險我們是掙不了多少錢的,車險保險公司都掙不了多少,但是保險公司都會把車險當成很重要的部分。因為車險是面向公眾的強制險,消費者一定會買,只不過存在買誰的問題,一旦成為某一家保險公司的用戶,可以再賣其他的可以再掙錢,所以保險公司把車險當成獲取用戶的方法。車險對我們的意義是什么?中國只有1億多人有車,車險用戶還是相對高收入人群,有車的話就證明他有一定的消費能力,車也是貸款中的個人抵押物,是有可能的,所以我們會把車險當成重點的一個原因,就是車險比較容易變現。一是我們認為車險用戶值錢,實際上大家知道中國的保險公司都有車險的數據,從車管所把你的信息調了,知道你什么時候到期,大家面臨的都是一樣。什么數據是值錢的?就是他的主動意向用戶,是主動把數據提供給你91金融的,我給你車險,再買個理財,至少覺得沒有偷你的數據。你第一反映就是憑什么給我打電話,他是在我的平臺注冊過,要購買什么產品,這個非常重要。第二,同樣這個數據能不能變現,一個車險數據獲取的成本十幾塊錢,這也是營銷。互聯網平臺買車險在這里注冊,最后買到保險公司,中國只有15個公司有網銷的牌照在網上買車險,你買到任何一家的,那家公司都會給我們手續費,他有決策的邏輯,按照數據或者成交等等,我們就有可能通過我們平臺旁邊的廣告位讓你看到其他的產品。這樣我們就可以賣東西給你,你的數據重復變現的時候,兩個數據的關聯性要足夠多,盡可能的多。
關于數據交易三原則
直接把數據變現的行業不多,金融是最接近的,金融產品本身也是數據化的產品,很多金融的產品可以被數字化。所以,第一、數據獲取成本多高,第二、平臺的處理。平臺處理有平臺處理的成本,無論是IT還是人員等等成立成本多高,當然處理的時候互聯網思維嘛,第一次處理成本高無所謂,第二次是否可以成功變現,如果不能的產品也不適合我,用不著了,第一次掙了十塊錢,下次掙不著錢沒有意義了,這樣的情況,這是平臺處理的能力,包括IT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還有你對金融產品的理解問題,你要發現產品中的核心利益點解決什么問題,我也可以講一大堆,總而言之就是對變現的理解,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就是對金融機構,因為我們賣金融機構產品的東西,你對他的理解多深,你可以拿到多少產品和資源,有什么是數據分發的,有什么你可以干,還有什么可以合作來干。這里面有博弈的過程,比如我們幫基金公司賣理財產品,你要幫他賣3億,這個是不對等的談判。當你有足夠的數據和數據處理,人家才會為你改變,當然你怎么選機構又是一個問題了。
這個過程中你的數據量大了也可以參與到里邊,我們跟金融機構可以聯合來做,就不只是代銷了,你賣別人東西肯定掙不了最多的錢,你賣自己的東西掙錢,但是有一個風控能力的問題,所以跟他合作。所以就是你對他的控制力,或者你的參與能力,這個唯一標準就是你的用戶,你有多少數據。
剛才說了數據交易的三個原則,現在就是你的三個成本或者收益,如果成本不夠低就別干。單純貸款可能掙不了錢,除非你有自有量,那如果這樣你可能干別的,干理財不行。前三個是保證你掙多少錢,后三個是保證你掙多久。
我覺得賺錢也是創新,只有賺錢才能持續的推動技術進步。當然過程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很多相關經驗。最后再給大家講一個事情,過去有很多認為自己有很多數據的人找我們合作。但我剛才說的第一個問題很重要,就是意向用戶的數據最值錢,所以我認為還是回到自己,一定是雙方愿意主動,否則你覺得你有兩三億數據的,也很難變成錢的,就是這樣。當然除了做科研,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