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盛:從互聯網+到AI+
11月4日,我受邀參加了2016全球創新者大會(GIC),在機器與人性的主題論壇上,與美國通用人工智能會議主席Ben Goertzel做了一個關于AI的對話。這里,先把我現場講的一些關于AI的想法分享給大家:)
我們一直都在困惑,整個世界前進到底靠什么在驅動?為什么今天會是這個樣子?我們以后會是什么樣子?
這是一個很長的故事。
認知是人類前進的唯一武器
簡而言之,我自己慢慢認識到一個問題——人類所有前進都是以認知為武器。你懂不懂、知不知道、相不相信,這個概念大概從成立獵豹的第三年開始,我就慢慢去思考的一個問題。
我自認為,工作勤奮,戰斗力極強,曾經也帶著三四個人做了一款產品,不是獵豹清理大師,是360安全衛士,從零下載做到每天100萬下載,等我重新殺回安全界,必然搞得腥風血雨,天地變色。但,后來這一切都沒有發生。我發現,打不過360。盡管前面很多文字都是我寫出來的,很多邏輯都是我設計的。
那時候,我就在想——到底什么左右我們往前走?真的是能力很強嗎?真的是所謂的時運貴人嗎?如果最終歸結到一點,或者一個最核心的大道理,它應該是什么?物理學里面追求理論之源,我也在想,整個人類前進的大道理到底是什么?
一直到我讀了一本書叫《人類簡史》。為了這本書,我專門飛去以色列,見了這個作者,把他請到北京來。從這本書里面,我總結了一句話—— 認知是人類前進的唯一武器。
追溯人類祖先,以前我們總認為自己是北京人,或山頂洞人的后裔。事實上,他們都被非洲來的祖先干掉了。因為有一種叫智人的一族,產生了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就是相信虛擬的事情。相信一些不存在的事情。相信金錢、相信帝國、相信宗教。當他們相信這些不存在的事情時,使得整個智人可以組織比以前大幾倍、幾十倍、幾百倍甚至幾千倍的族群,于是產生帝國,產生朝代,讓很多人可以朝一個方向共同努力。
這才真正有了整個世界被人統治。
一直到15世紀,人類開始相信科技。相信以前孔子、釋迦牟尼、耶穌認為不能解決的貧困、疾病和戰爭,都可以通過科技去完成。
整個人類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獵豹的成功來自于一個微小的認知
我大概2012年的時候,想清楚這個道理。我把這個道理結合到了獵豹這家公司。我在想,怎樣能相信一件我從沒體驗或者經歷過的事情?我當時的認知是—— 全球化是一個巨大的機會,移動互聯網讓全球變得更平。 即便是一家中國公司,也可以把它變成一家全球化的公司。
此后,我決定放棄國內市場,全力以赴做獵豹國際化。
當時,我跟我的合伙人說,你有沒有決心把自己變成一個美國人?你有沒有決心真的在硅谷招到100個人?當然,今天獵豹在硅谷已經有超過100人的辦公室。有研發、有產品、有商務。在英語不過關的情況下,我帶領一個小公司,做了一件小事情,就是全球化。
如今,獵豹在全球手機端有6.5億的月度活躍,79.5%的用戶來自于海外,20%的用戶來自歐美。還有一個數字,獵豹超過70%的收入來自于海外,而且海外30%的收入來自于美國。
短短四年,獵豹基于一個微小的認知完成了這一切。這并不代表,當年我對美國市場有多了解,或當年真的懂怎么做一個海外軟件。但我驚奇的發現,中國軟件制造跟中國制造一樣在全球市場上擁有獨一無二的優勢,就好像日本的汽車、韓國的手機,我們已經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了。
這個時候,我們在中國打不贏,可以去海外打。江西打不贏,我們可以走到陜北打。先去構建自己根據地。這就是獵豹用自己的小故事找到了發展的機會,并在創辦四年后登陸紐交所上市。
盡管上市對獵豹不一定是件好事情,但至少是一個里程碑,標志著我們完成了一次創業的初級過程。
互聯網的偉大是全人類的頭腦風暴
我下一個想法是,獵豹未來的五到十年會是什么?或者,什么是我自己能看得到,且是這個世界有機會發展的五到十年?當然,五到十年,會發生很多事情。有些事情再火熱,也和自己無關。
我在做這個判斷的時候,還有一個前提判斷——那就是 互聯網實際上是全人類的頭腦風暴。
每當我想起互聯網的時候,我腦海里就有一個生物,叫珊瑚蟲。每個珊瑚很小很小,但是它用一條腔共享所有食物,小小的珊瑚可以長成巨大的珊瑚礁。 互聯網正是把人類所有腦子結合了起來,使得知識快速傳遞,認知迅速統一,極大縮短了最大的成本——就是認知。
想象一下,以前一個牛頓三大定律傳播到中國,變成中國一個向前的科技動力,我認為至少花了300年。鴉片戰爭時期,英國軍隊之強大,無非也就是中學物理理論武裝起來的英國艦隊,但能打敗以游牧政權為核心的清朝。其實就是科技的傳播速度,太慢。
所以,整個世界如果照這樣的節奏發展,極其不均勻。但今天,互聯網的偉大使得全球人民的認知迅速統一。正是因為有了互聯網的機會,使得互聯網迅速變成所有行業發展的基礎行業。這就是互聯網蓬勃發展的秘密。
AI+時代到來
下一個和互聯網一樣能成為基礎的行業是什么呢?
通過AlphaGo圍棋大戰李世石的勝利,我認為是人工智能。過去兩年,我東奔西走,去印度,去以色列,每兩個月去一次硅谷,認認真真看了很多創業公司和新興科技。
我當時突然發現了一個問題——以前我自己關注技術的時候,那些看上去極難的技術,居然都被很多小團隊突破了。比如說,輔助駕駛、人臉識別、動作識別,在我的想象當中是非常困難的技術。在以前粗淺的編程能力下,我想不出來這些問題怎么能解決。要寫多么復雜的算法,才能把一個人臉上的毛孔、睫毛都認出來,才能知道這個人是這個人,而不是那個人。
用這種邏輯,是很難想象出來。
怎么去找到這樣的機會?這背后,隱含的就是深度學習的崛起,是大規模數據被利用。 計算機用對數據的廣度去解決了人類的認知深度。用一個簡單暴力的網絡模型,去解決了以前我們認為極其復雜的思維體系。
所以,獵豹在過去的一年當中,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重新開始了很多嘗試。我們把深度學習運用在收購的一家公司News Republic。每個用戶拿起手機看到的新聞就是獨特的。無論你喜歡克林頓,還是喜歡川普,或者兩個人都不喜歡,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新聞,這也是海外內容化的一大步。而且,這一步不是靠編輯團隊,是靠算法,靠深度學習網絡和我們六億用戶形成的大數據,從而實現了內容的自動化分發。
不僅如此,我們在美國推出了一款直播產品叫Live me。和中國做得都不太一樣,全是美國漂亮的年輕人和帥哥。過去三個月里面增長速度非常快,已排在美國社交榜的Top10。為了讓直播社區有它的精神,我們會禁止色情,禁止太小的小孩上去。但這里面,我們每天都有30萬的直播開啟量,如果逐條審核,就需要非常大的工作量。于是,我們用深度學習和圖像識別實現了對色情、對小孩的識別,大幅度降低了審核難度,實現了對內容的自動化分類。
下一步,我們想做一個人類的表情庫,用機器來模擬人類表情。我們更希望能把人類的表情本身就認出來。你喜歡哪一類的直播,自動的就可以看到這類的直播。也許你就喜歡鄰家小妹的,或者你就喜歡非常健壯的男生,或者你就喜歡看旅游的資訊,我們希望能夠讓機器了解,直接分配給你。
所有重復腦力勞動都將被AI取代
我認為,所有重復勞動,不管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只要數據足夠,都可以被替代。這就如同,我們以前總認為圍棋不可能被機器下贏一樣。不管是361個格子,還是36100個格子,甚至路上的很多輛車,只要是一個有限的集合,只要有足夠多的數據,理論上就會被替代。
這是一個巨大的方向。也是以前從不敢想象的方向。
人與機器人共存的時代
今年年初,我說過要做一個機器人。我希望,做一款真正能夠對人類有貢獻的機器人,能夠幫助你解決問題的機器人。它一定是軟件、硬件、AI、服務的集大成者。
深度學習并不是什么獨特的黑科技,它本身就是一個基礎性的科技。和軟件系統或制造業一樣,深度學習會成為所有行業的基礎。
深度學習會和每個行業結合。如果大家僅僅覺得,深度學習還是一個遙遠的事情,或者說無非就是一個新的算法。我認為不是的。
深度學習的本質,是用數據重構你對世界的理解,是用重復的計算,去完成機器對數據的理解。
所以,以前很多技術的路徑,全部要被重新思考。深度學習的方式,將使得很多公司,很多行業的技術積累,全部要被顛覆掉。
有點像當年互聯網剛出現的時候。
有人說,互聯網只是一個網頁。但,互聯網不是一個網頁。互聯網是一種信息傳播的方式,是一種思考模式,是一個行業重構的整體路徑。
深度學習的理解,也一樣。
因此,我相信—— 未來一定是人和機器人共存的時代。 機器人可能會完成更多重復性的,每天的工作,我們可能真的可以實現所謂的詩和遠方。
文章來自傅盛微信公眾號:盛盛GO(fs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