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手沃爾瑪夯實跨境業務 京東落棋背后的邏輯
近日,京東與沃爾瑪達成合作,沃爾瑪獲得京東約5%的新發行股份。京東將擁有1號商城主要資產,包括“1號店”的品牌、網站和APP。京東、沃爾瑪亦將在供應鏈端展開合作,同時,在O2O方面也做出了布局。
此次京東牽手沃爾瑪,出于哪方面的考量呢?業內人士已經說的夠多了,包括擴張生鮮、百貨品類,線上線下融合打造O2O平臺,借助沃爾瑪全球優勢發力跨境電商等等。各種論斷不一而足。我的理解其實很簡單,以上這些原因都有道理,但我想從京東布局全球購業務談談,此次牽手沃爾瑪,其實是一個契合消費升級大趨勢的故事。
1 ,沃爾瑪夯實京東的全球購業務, 發揮1+1>2的戰略優勢。
京東去年開始涉足全球購業務,發力跨境電商,這是出于京東綜合性電商平臺的戰略考量。京東短時間內先后推出了“歐洲館”、“韓國館”、“日本館”、“澳洲館”、“美國館”、“加拿大館”、“新西蘭館”,據相關消息透露,還將開設“英國館”,可見京東對布局跨境電商的野心。相較于金融業務、O2O業務,全球購仍然屬于零售的范疇,京東完全可以借助現有的物流優勢、供應鏈優勢花最小的力氣辦最大的事。
而此次,京東直接牽手全球線下零售巨頭,將全球的優質商品借助沃爾瑪-京東的聯合平臺直接售給消費者,免去中間大量環節。同時,牽手沃爾瑪還可以聯合直采,直接觸及頂級高品質品牌方。說的直白一些,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情,而京東主要在搭建平臺,沃爾瑪則為京東全球購業務服務。
京東牽手沃爾瑪也就水到渠成。
2 ,京東一貫走在消費升級前列,滿足消費者需求是王道。
京東對全球購業務的重視,從主觀角度講,這是京東主動擁抱變化,擁抱消費升級大趨勢;從客觀角度講,這也與中產階級群體的逐漸龐大分不開。
伴隨著消費升級的需求,消費者愿意花更多的錢,獲得較之前無法購買到的產品和服務。而京東,其實一直走在消費升級的前列,致力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服務。我們相信,牽手沃爾瑪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仍然是出于消費升級的考量。
回顧一下京東的發展歷程,一開始就以B2C自營為主、從3C向綜合品類擴展、選擇自建物流等等。B2C確保的是消費者對商品質量的信任;從3C向綜合類電商擴展,則契合龐大中產階級崛起的趨勢;自建物流則更是表明了京東對消費者購物體驗的重視程度。
毋庸置疑,此次牽手沃爾瑪發力全球購,也再次表明了京東在跨境業務上的野心。
3 ,關于"京東-沃爾瑪"合作的思考:彎道超車,合法合規未嘗不可。
前不久,美團與光線傳媒就貓眼達成合作意向,貓眼的控股權轉至光線傳媒旗下。美團是基于專注于線上線下行業的發展需求,將需要耕耘上下游產業鏈的電影業務交給更專業的人去做,也就是光線。而回到京東牽手沃爾瑪,其實仍然遵循同樣的邏輯,與海外零售巨頭合作,專業與專業的強強聯合,集中力量、全面布局京東全球購跨境電商業務。
那么開個腦洞,京東其實專注于在自身平臺的搭建、供應鏈和物流的建設即可,其完全可以尋求合作伙伴,去分擔旗下難做的業務板塊。全球購可以讓沃爾瑪幫忙、生鮮及百貨零售可以讓永輝幫忙,其他業務為什么不可以呢?在行業迅猛變化的當下,京東顯然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不如尋求合作伙伴迅速補齊相對缺失的一環,發揮1+1>2的效果,實現彎道超車。
4 ,尷尬的1號店就一無是處嗎?答案是肯定的。不是!
按照上文的意思,有人問了,京東是不是為了沃爾瑪在全球購業務上的支持,而選擇幫沃爾瑪消化1號店這個負擔,顯然不是,1號店作為在上海起家的老牌B2C電商平臺,不管在地域影響力上、還是品牌輻射力上、或是自身的經營模式上,都有著巨大的優勢。
第一,1號店常年盤踞于上海,此次合作,可以補齊京東在局部地域市場的短板;第二,1號店曾經以網上超市的屬性深入人心,其實這正契合了這一兩年網絡超市的火爆,京東自身也有超市業務,此次合作對京東的商超業務也是促進;第三,1號店的管理體系仍然值得借鑒,其兩位前創始人都是戴爾出身,具有國際領先的電子商務管理系統,這恰好也值得京東借鑒學習。所以雖然京東對沃爾瑪的訴求也許更大,但不妨礙在1號店身上獲取養分。
總結:
此次京東收購1號店(商城),其實需要從兩個角度看。一方面,京東的主要訴求其實是為了與沃爾瑪的合作,繼續夯實其全球購業務的實力,這使得京東一躍在跨境電商業務上搶的先機,如果沃爾瑪這家純正國外公司都做不好全球購,那誰還能做好?另一方面,京東雖然貴為B2C電商的老大,仍然從1號店身上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某種意義上,1號店絕不是牽手沃爾瑪的代價,而是彩禮。而沃爾瑪給予京東在全球購上的優勢,則是一份更意想不到的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