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監管升級,有利網等正規軍成最大受益者?
進入2016年,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風向突變,過去溫暖、積極的政策導向正變得疾風驟雨,并開始觸發互聯網金融史上最大規模、最嚴格的專項整治運動。近期,國務院組織14個部委召開電視會議,將在全國范圍內啟動有關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專項整治,為期一年。這代表了政策層對互聯網金融產業發展的態度,也是自2015年7月央行聯合10部委出臺指導意見以來,首次展開全國范圍內的監管行動。
在這一更像是“算舊賬”的整治行動中,有業內人士認為,對互聯網金融產業來說,將形成高壓效應,限制行業發展空間,甚至可能會殃及所有互聯網金融平臺,其實這是一種誤讀。當一個行業泥沙俱下時,會造成良莠不齊的現象,劣幣驅逐良幣才會攪渾市場。政策風暴來臨后,優質、符合政策導向和市場定位的平臺反而能獲得高速成長的機會,這個道理并不難理解。
監管升級將帶來紅利
國家針對互聯網金融尤其是對P2P網貸出監管的重拳,并不是偶然的。從2007年P2P借貸平臺出現以來,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發展了9年,但這9年幾乎是“裸奔”,大量掛羊頭賣狗肉的公司橫行,出現了一大批問題平臺,其中不乏有百億交易體量的平臺,單一平臺涉及到的投資者幾十萬之眾,涉及金額數百億元。確實是“坑”了太多的投資者,一旦中招,可能就是傾家蕩產。
因此,對互聯網金融特別是P2P網貸這個重災區施以重拳,每個人都應該叫好。表面上看,監管政策會給整個P2P網貸行業“施壓”,但實質上卻能給優秀的平臺“松綁”,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對投資者來說,一些P2P網貸平臺通過虛假投資標的、自融、自設資金池等做法,玩“拆東墻補西墻”的滾雪球游戲,給行業抹了黑,更束縛了投資者擁抱P2P投資理財平臺的手腳。就此,主流平臺的看法也很一致。有利網CEO吳逸然呼吁,虛假行為給投資者帶來了損失,行業規范勢在必行。
向來,中國社會的儲蓄率遠高于全世界,原因是缺乏穩定、可靠、可信的投資產品和渠道。互聯網金融的爆發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對公眾投資情緒的引爆,只不過一些欺詐平臺,讓投資者深受其害,摧毀投資信心。所以,監管升級不僅可以讓欺詐類平臺徹底消失,更會提振公眾投資信心,一旦形成信任鏈條,必然會帶來直接的增長紅利。
也有一組數據很觸目驚心。截止到今年3月份,國內累計成立的P2P網貸平臺已達3984家,已有1523家公司出現倒閉或者跑路,問題平臺占比高達38%。金融行業的本質就是一邊要實現對經濟拉動的杠桿效應,同時還要將風險控制在最低。金融行業里的規律不會變,如果問題平臺能達到38%的比例,這是一個相當恐怖的數字,背后意味著什么,相信有些金融常識的人都能想象的到。
所以說,今年兩會期間的政府工作報告有一個明顯的轉向,互聯網金融被連續三年寫進報告,但今年的態度已經從以往的“促進健康發展”轉變為“規范發展”,這一點上的變化,恰恰表明了監管層的態度,也為監管升級埋下了伏筆。只不過,像行業里一直規范運營的平臺如陸金所、有利網等,或許正在為監管升級鼓掌,只有低劣、欺詐投資者的平臺才會膽戰心驚。
哪些平臺能從中受益
“對平臺方來說,要調整并適應監管政策,重新審視新政下自身模式和平臺價值。”對于政策上收緊態勢,有利網CEO吳逸然如是看待。那么問題來了,既然政策高壓下能釋放監管的紅利,哪些P2P網貸平臺能從中受益?;卮疬@個問題,個人覺得有三點。
首先要符合監管的方向,且在體量上有一定規模,并形成了一定的口碑效應。而且不出意外的話,后續的監管細則也會設定一定的準入門檻,且在投資標的、收益及信息披露等方面更加透明化。目前來看,宜人貸、有利網等處于第一梯隊的平臺有望能率先突破。
二是在風控方面有成熟模式和健全體系的平臺。風險控制是金融的重要問題,P2P網貸平臺也不例外,幾乎所有出現資金鏈緊張或斷裂的平臺,都是敗在了風控上。就算是行業里某些體量很大的平臺也頻頻出現上億元的壞賬。由于所有P2P網貸平臺都不提供“兜底”,風控一旦出問題,就是一件相當要命的事。相比,有利網的模式則更加可取,一方面,有利網在資產端上收購整合動作頻頻,大量開發自有、以小額分散,消費金融業務為主的資產類型。另一方面,加速資產端布局后,將開發資產和風控管理的職能進行了層層分隔,進一步加強了資產質量的監管力度。這相當于,有利網的市場營銷和業務團隊是前鋒,負責在全國范圍內快速拓展市場;而風險政策制定、貸款審批、貸后管理的團隊則集中在總部,擔任“守門人”的角色。而且有利網的守門人,也是層層隔離,對貸款客戶進行分階段、分策略的嚴格審批。保證只有真正優質的借款人和借款項目,才會通過審批上線,呈現在投資人眼前。這一創新模式也得到了市場驗證,上線三年以來,有利網累計達成超過248億元投資,共有710萬筆還款,100%如約兌付。
三是堅持做普惠金融和小額、分散定位的平臺。最后這一點相當關鍵,普惠金融是互聯網金融的“初心”,也是監管層期待和給予的定位。說白了,大的銀行、金融機構覆蓋不到的中小企業和個人消費金融,這是P2P網貸的原力。P2P網貸如果涉及到單個項目數億元的投資標的,不僅風險系數大幅提升,還容易落個與銀行“搶食”的嫌疑。
就此,有利網CEO吳逸然認為,“只有堅持做小額分散業務,才能避免風險的集中爆發,又能符合監管框架,這是一個必選項。”行業里的許多網貸企業也在不斷調整平臺產品結構,小額分散、消費金融等已成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方向,而這一舉措也是揣摩政策導向后的適應性調整。
行業大佬如何看待監管方向
針對即將拉開的監管升級大幕,相信行業里的互聯網金融平臺都有自己的看法。當然,互聯網金融的整治行動涉及到網絡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互聯網保險等諸多領域,但重點必然是出問題最多的P2P網貸平臺領域。對此,行業里的大佬們都認為,監管是好事,但要有重點,不能搞一刀切的模式,傷及到正規運營的平臺,整治要利于規范平臺的發展。
有利網CEO吳逸然的看法或許代表了多數平臺的意見,其曾表示,P2P網貸野蠻生長是不正常的,就像脫韁的野馬一樣,必須得到有效監管,掃除害群之馬之后,行業將進入一個最好的時代。吳逸然希望構建一個柔性的監管環境,因為互聯網金融的鯰魚效應及資源配置能力代表的是先進的生產力方向,在監管的度的把握上,要根據不同業態來設置。
有行業大佬也曾就監管政策表態,P2P作為一種交易方式,平臺只是一種撮合的中介,一些出問題的平臺本質上都是非法集資,并非多高明。所以說,監管層應該對P2P網貸進行“底線”監管,劃定一些業務范圍的紅線,而具體的操作更適合留給行業協會或地方金融監管機構。
如此來看,即使接下來,P2P網貸領域將迎來史上最嚴格、最大規模的監管“洗禮”,但對正規運作、符合監管方向和有良好的風控體系的平臺,反而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能不能成為監管政策紅利釋放的最大受益者,根本上還要看自身夠不夠硬,能不能在消費及供應鏈等普惠金融領域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