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死亡潮持續發酵: 下一個將輪到58到家
只會講故事燒錢的O2O,啥時候能拿出回報?
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活動,都是耍流氓。
不搞業績只關心辦公室政治的,都是垃圾。
? ? ? ? ? ? ? ? ? ? ? ? ? ? ? ? ? ?——摘自雷鋒日記
年前安個家宣布死亡,年后京東到家關閉上門服務,O2O行業尸橫遍野,58到家恐大限將至。
一. ?O2O頻現死亡潮 高死亡率和"燒錢"同行
58到家在O2O行業"出道"多年,除了"大而全"這個算不上是優點的"特點"以外再無其他。但神奇的是, 58到家卻能在數次"死亡潮"下成功脫逃像"萬年王八"一樣活了下來。
從2012年O2O創業潮興起開始,每天都有無數個新項目誕生,直到2014年開始,這些項目開始一個個倒在風口中死去。汽車、社區、旅游、教育等16個領域的多個O2O項目關門大吉,那些隕落的創業新星包括燒飯飯,泡寵網,呱呱洗車等等,僅外賣餐飲O2O項目倒閉的就有十幾個,其中不乏曾為資本和大眾曾經看好的企業。其中以社區平臺'社區001'最慘烈,中介平臺安個家最悲壯,而京東到家關閉的O2O上門服務最突然。 生下來僥幸存活的平臺,也無是在過著刀尖上添血的日子,膽戰心驚。不禁令人反思,O2O除燒錢外,還能干什么?
從O2O興起的開始,"燒錢"大戰早已見怪不怪,各大O2O平臺更是"喪心病狂" ——免費洗車、免費按摩、免費鐘點工、免費叫外賣,各類免費絡繹不絕。在各式各樣的補貼下, 與其說O2O是片“紅海”,不如說它更像是一片“血海”。 就在這樣"日日燒錢""單單帶血"的斗爭中,能力算不上出眾的58到家,卻一直活到了現在。
二. ?說到底,這還是一個靠資本建立護城河的賽道
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對58到家的印象,那么, “野心家”,便再貼切不過了。 舉凡家政、養護、美甲、搬家、維修、按摩等等,只要你能想到的上門服務,58到家幾乎都在涉足,并打出了"要把其他玩家都清理出賽道或納入體系"的口號。 但經過了這么多年,它除了"大而全"這個算不上是優點的"特點"以外,完全看不到任何成績。
在家政領域干不過e家潔(e家潔已經上市),洗衣行業干不過e袋洗(e袋洗日訂單量超10萬單,注意,是日訂單量。 這個數目遠超58到家),而美業的死對頭河貍家僅用半年就估值10億。58到家除了在媒體上跟河貍家打打嘴炮外,毫無他法。可即便是耍耍嘴皮子,總體上也略遜河貍家一籌,雕爺一文"58到家是一家能活一千多年的O2O" ,炮轟58到家人員數量缺口大服務體驗差,即使是北京三元橋、五道口、國貿等最熱點區域也就只儲備了6個保潔阿姨,而且還有5個是僵尸。
但說到底,這還是一個靠資本建立護城河的賽道, "背靠大樹好乘涼"在資本圈是屬于"基本法"的范疇。 58到家不僅有親爹58同城撐腰,還有騰訊阿里等干爹助陣,名聲一個比一個響,錢也給的一個比一個多。這不,2016年干爹阿里巴巴帶著一眾干爹又送來了3億美金的融資,能在當年的資本寒冬里暫時遠離"死亡名單",這3億美金確實功不可沒。直到現在,當年日訂單量超10萬單的e袋洗轉戰線下,河貍家跟e家潔連細分領域也守的極度困難時,58到家依舊抱著這塊大而全的蛋糕"穩穩的"活著。
三. ?2017,O2O再迎洗牌年? 58到家恐大限將至
但可能在今年,58到家逃不過去了。
互聯網公司區別于傳統公司基本的特點是擁有技術門檻。雖然技術有更新迭代的過程,但至少安全問題跟基本需求還是應該需要得到滿足的。現在哪怕中關村隨便一家小創業公司也都在講用戶體驗。而58到家,這樣一個擁有良好互聯網背景的企業卻忽視了。 早就已經成為黑客技術手段的知名學習案例。
同時,從2016年到2017年網傳58到家人員離職消息未曾間斷,其中不僅有普通員工的出走,就連高層coo白鷗跟財務總監也被傳離職。且員工多帶不滿情緒,多次暗指58到家不注重業務專搞辦公室政治斗爭。
就在幾天前58到家的2017年年會上,58到家被曝出表演節目需員工開啟打賞模式,看樣子員工們的憤怒不僅是一星半點。年會的意義就是犒勞員工,增強員工彼此的溝通,是為今年的成績做一個總結更是為了來年更好的開展工作。 但縱觀58到家,實在是不明白年會意義何在。
而員工們的心聲并沒有傳達至掌舵人陳小華耳中,他甚至還在微博上為這次圓滿的年會表達自己激動不已的心情。
想起他曾說過,2016年將會有筆3億美金的融資進入,眼看著2017都到了,這筆融資仍舊杳無音訊。
一個企業最終取得成功的,除了商業模式、和資本以外,更重要的是人,對一家企業來說,"人"才是最大的財富。企業面對員工離職所需要付出的成本無需多說,更何況是大面積員工出逃,其中不乏高層管理人員的公司,所要付出的成本更是大大超出了想象的。
也許吧,從體量上看,58到家確實已經是互聯網家政中最大的一家,同時還擁有著良好的"出身",這確實都是他的驕傲。可相關業務紛紛被各個垂直領域肢解,如今的58到家也只剩"大而全"這個特點,再無其他。"政治斗爭"跟"大而不精"都是它的命門,即使17年真能如陳小華所言融到3億美金, 對58到家而言也只能"續命"不能"救命" 。 當實力配不上驕傲,口碑的坍塌也比其它一切所有的方式都更能摧毀一個品牌。
故事總有說不下去的時候。當實力跟不上"驕傲",面對2017年的O2O洗牌,誰將出局?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