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出擊控股天弘基金的背后,互聯網金融的曲線救國路線|初來乍到|北極社區|36氪
支付寶母公司,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浙江阿里)宣布將出資11.8億元,認購天弘基金26230萬元的注冊資本。注資完成后支付寶將持有后者51%的股份,成為控股大股東。目前,入主天弘基金的框架協議已經相關各方簽署完畢,但該事項最終達成尚需通過天弘基金股東會審議和中國證監會批準。在此次增資前,市場傳聞天弘基金與阿里還有一系列更加深入的合作,諸如推出新的互聯網基金產品,此次控股若完成,又將給市場帶來巨大的遐想。
那阿里為何不安安份份地繼續做支付工具,而非要成為天弘基金的控股股東?
一、全線出擊,滲入全產業鏈
金融的本質是資金的融通,在控制了中國最大的網上交易平臺,掌握了用戶生活和交易的信息流之后,馬云圍繞阿里體系內的現金流做了不少文章:從支付寶到小貸公司、擔保公司、繼而推出余額寶、信用支付、聚寶盆計劃等等。
細細數來,阿里幾乎涉足了所有金融行業的業務:銀行(匯款業務、信用支付、貸款業務)、券商(暫無)、基金(貨幣基金)、擔保典當(阿里擔保)、保險(網上銷售、眾安保險)、租賃(暫無)、信托(暫無)。
一旦整個金融行業都被打通,獲得的協同效應將是不可限量的,這也是為什么中國的三大金融集團:平安、中信、光大一直希望能夠拿到金融業務的全牌照;各大銀行加速混業經營的步伐;寶鋼集團、海航集團等產業資本持續向金融領域滲透的原因。
金融混業是金改的重要內容,阿里也正努力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二、曲線救國,完成華麗轉身
作為第三方支付公司,支付寶一直是以非金融機構的身份做著金融機構的活,早期是獲得了一定的監管紅利,但隨著業務的擴展和競爭對手的覺醒,受到牌照的限制越來越大。
其實作為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利潤率本就一直偏低,但根據央行的備付金管理辦法,隨著交易額的提升支付寶需要不斷提升注冊資本,這對于阿里而言,屬于規模越大凈資本回報則越低的行為,必須要想辦法繞開。
同時作為非金融機構,第三方支付公司不能針對沉淀資金進行投資,在匯添富等基金公司開始互聯網化,推出現金寶等業務聚攏用戶,并嘗試推行生活服務項目與第三方支付公司爭奪用戶之時,支付寶意識到了威脅,在匯添富推出現金寶后不久,支付寶推出了余額寶,不僅繞開注冊資本的壓力,同時為用戶帶來10倍于活期的貨基收入,增強了用戶粘性,正所謂一石二鳥,看起來風光無限。但實際上巨量資金帶來的利息沉淀和潛在收益(與銀行的議價權)卻又減弱了。
通過控股天弘基金,支付寶在提高資金的利用率的同時能夠獲得與金融機構同臺競技的牌照,巨量的資金沉淀繞了一圈又回到了阿里的體系內。這正是馬云高明之處。
同時,控股天弘基金相當于變相拿到了基金牌照,從喝不到湯水的支付行業的屌絲搖身一變,成為了大口吃肉的金融業高富帥。
三、業務協同,共促多方共贏
除此之外,控制天弘基金還能夠與阿里小貸及擔保公司產生協同效應。信任總理屢次提出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意圖直指資產證券化。阿里小貸兩家公司的注冊資本僅為16億,即便阿里能夠做到每年循環20多次,放貸的總額度還是十分有限。但如果能夠先讓阿里擔保公司為小貸產品擔保,然后通過天弘基金公司打包小貸產品,將小貸產品證券化,就能夠及時補充貸款資金,同時也能夠分散貸款風險,對于基金公司和擔保公司來說增加了一宗業務,對于消費者來說,也多了一個高收益的投資標的。資金在阿里的體系內的良性增值將為阿里帶來更多的現金流入。
因此,馬云說,阿里不做銀行,那是他不想做傳統的苦逼銀行,他是想通過合作搞新類型的金融機構,或者通過收購獲取金融牌照來控制金融機構,從而獲取阿里體系內每一份資金的價值。
此次如果能夠順利通過收購天弘基金獲取牌照,下一步可能就是通過收購股份制或者是農信社進入銀行領域了,進而收購保險公司、信托公司都是完全可能的事情,在阿里上市前完成金融領域的布局,十分有利于其整體估值的提升。
這次控股行動不是簡單的產品的升級或者擴充,而是阿里吹響了向傳統金融進攻的號角,全面進入金融行業的標志,全方位控制商品貿易的物流(菜鳥)、現金流和信息流,獲取全鏈條的利潤才是阿里的最終目標。
本文發布在北極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