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類Coursera平臺之外,還有什么方法可以讓我們離在線教育更近?聽姬十三說說果殼做MOOC社區的事兒
互聯網可以如何改變學習與教育的模式?Coursera、Udacity、edX給出的答案是——將全球頂尖學校的課程放到網絡上,并通過作業、討論、考試等互動方式,讓全世界的學生一起來掌握這些以往無法觸及的課程。不過,要做MOOC平臺并非易事,它需要強大的教育資源以及資源整合能力,就如edX由麻省理工、哈佛、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共同創立,Coursera的創辦者Andrew Ng則來自斯坦福大學……那么,在資源有限、精力有限的境況下,小團隊是否仍有參與MOOC變革的機會?果殼網找到的方法是——做MOOC社區。
為什么我們需要MOOC社區?
果殼的MOOC社區產品“MOOC學院”是今年4月18日上線的,繼用戶自發建立的MOOC小組而來,為中文MOOC學習者提供課程討論、筆記分享、感想交流的空間。
目前MOOC學院有三個主要內容區,一是“課程”,以國內外MOOC平臺上的每一個課程(比如《秦始皇》、《Model Thinking》等)為基本單元,聚合該門課程的中文課程說明、用戶學習的筆記、對該門課程的點評,讓每個進入課程頁面的學生對課程有初步了解,并可以找到同學;第二個內容區是“討論區”,討論區內用戶以發帖、回帖的形態進行課程相關問題的討論,還有編輯征集課程翻譯的志愿者、學員求組團上課、曬證書等內容;第三個內容是“筆記”,目前筆記以“熱點筆記”的形式展現在MOOC學院首頁上。
其實姬十三最初考慮切入教育領域時,想的并不是圍繞中文為母語的MOOC學習者建立一個社區,因為MOOC的中文學習者數量在10萬至20萬之間,是一個小眾產品。經過找到全國50個學生一對一喝咖啡,詢問需求,當時他們看到的線上做教育的可能性是:學生對于彼此不同學校之間的學習情況感興趣,比方說普通學校學生可能會對清華、北大同個專業的學習感興趣,想清華、北大的學生是怎么上經濟學、怎么上心理學的?清華、北大的學生也可能會對國外名校的課程感興趣,雖然這其中有一級一級的知識傳遞過程,但學生們都表示愿意將自己的學習心得分享出來。
于是他們想到的是以課程為單元搭建一個產品,即“果殼學院”,利用物理學、經濟學等等不同課程將全國的大學生串到一起,并將其工具化。但踐行之后,發現效果并不理想,冷啟動的門檻很難邁過,而最關鍵的一點是——“中國有一個特殊的情況和美國不大一樣,美國學生互相住得比較遠,線上討論會更容易推進。但中國有一種生物叫‘學霸’,一個學霸能覆蓋到周圍好多個寢室的學習需求,抄作業、提問……所以他們根本不覺得需要去線上討論什么事情。”姬十三說道。
地理位置的遠近決定了線上討論的需求是否強烈,如果說因為距離太近而使國內大學生缺乏在線上討論學習的動力,那么圍繞MOOC做社區則是一個機會——因為中文的MOOC學習者總數少,卻分布在中國各地各個高校內,很容易因為在身邊找不到可以討論的人而需要一個線上的群聚社區。
“MOOC的亮點是一個大牛老師只給你一個人講課,但是一個人學習太孤獨了。目前幾個MOOC平臺只提供最優質的課程內容,但我們都看到,只有線上的內容提供,是無法讓學習持續的。我們就是想探索:社會化學習是否真的對學習有促進。MOOC社區的種種功能也都是配合這個訴求而誕生的,讓大家在社區氛圍下,和比較熟悉的同學針對專門的學習需求來各抒己見、分享自己的資源,甚至進行社交。”姬十三說。
社區之用
對于中文為母語的MOOC學習者來說,學習Coursera、edX等平臺上的課程有兩大痛點——一點來自語言,雖然這部分學習者依舊得用英文完成英文課程的論文寫作、考試,但翻譯仍然重要,畢竟中文更加親切;另一點則來自于全球學生共同的痛點——就是很難有毅力堅持學完一門課程所有的課時,很容易因為沒有老師督促認真聽課和課堂上的群體壓力而中途放棄。
對于前者來說,果殼MOOC學院已經衍生出由學習者提出想看中文字幕的需求、召集志愿者翻譯、編輯最終把控翻譯質量的翻譯模式,為Coursera課程提供中文字幕。而上周網易也宣布了和Coursera官方的合作,將為Coursera提供中文視頻字幕。
而對于后一點,在線課程的學習缺乏強制性,果殼則希望通過“科代表制度”來解決。他們的想法是這樣的——很多在MOOC平臺上教學的老師們常常會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郵件,但這些郵件里反應的學生需求很可能大量重疊,因此如果有一個科代表先收集學生們的需求后再向老師反饋,老師的工作效率將大大提升,這很類似線下科代表的執行模式。當然,向老師反饋問題以外,社區內的科代表也可以履行類似線下催作業的工作——監督社區里的學習者們按時上課、按時完成作業,利用社區的公開性形成類似線下課堂的群體壓力。
網易云課堂運營經理孫志崗也曾在給我們的投稿《APP化的在線課程是教育極致》中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既然推動“主動學習”的障礙是工作效率,那解決此問題就好了。互聯網有兩個特性是效率之源:自動化和眾包,都可以用來推動主動學習。比如一個基本的論壇,就可以支撐學生之間的討論,教師花少量時間做些引導就行了。這個過程不僅實現了“討論”,還能讓水平高的學生做到“教授給他人”。實踐的部分也不需教師反復演示講解,學生可以自己重復看視頻。作業評分可以機器自動做,老師坐享結果。
MOOC社區在未來
今年十月初,國內四所交通大學(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聯合臺灣新竹交通大學聯合推出MOOC平臺ewant.org,對外免費提供聯合交大的核心課程。清華大學則在10月10日發布自己的MOOC平臺“學堂在線”,將陸續上線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7門課程,學生可在“學堂在線”修習大學的學分。而此前北大也曾先后在Coursera和edX平臺上推出自己的中文課程。各平臺之戰正在緩緩拉開。
在采訪中,姬十三說:“目前我個人的預測是,到明年的時候MOOC的平臺會越來越多,五所交大推出了自己的平臺,英國也在推類似Coursera的平臺FutureLearn。未來的格局可能是會有好多個平臺——因為學校之間是有競爭關系的,所以大家不太愿意把自己的東西放在一家平臺上,讓一家獨大。課程開設會變成一個戰國局面,那么在平臺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匯聚式的社區價值會更高。”
或許網易公開課的動作也側面證明了這一觀點,上周網易公開課宣布和Coursera合作,將為Coursera提供視頻托管服務,把Coursera的課程翻譯成中文,同時開設Coursera中文學習社區。
但果殼MOOC學院的產品經理黃侔說,他覺得目前MOOC社區還處在很初級的階段,每天仍會碰到很多小白用戶提出各種問題,還需要不斷優化入門引導。他預計雖然MOOC社區增長的速度不會像社交網絡那樣指數型上升,但是或許會因為某一個政策的開放或國內平臺的建立,而給MOOC社區的用戶增長帶來一個爆發點。
目前果殼的MOOC學院用戶數大約在五萬至十萬人之間,占MOOC中文學習者的1/3至1/2左右。姬十三說,MOOC學院現在算是果殼內部孵化的一個比較帶有理想性質的項目,需要耐心去培養,他會用很多個人資源來培育這個項目,因為他自身的博士課題就是研究人腦怎么學習,叫“學習與記憶的神經機制”,而果殼官方并不計劃從MOOC學院獲取營收。“MOOC在果殼是一個有點小小理想,特別是我個人非常愿意花精力去培養、養成的一個東西。我覺得它未來有機會變得挺有趣,但它會變得多大,我覺得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