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破獲重大非法網絡支付案件15起,涉案540億余元
(原標題:全國破獲重大非法網絡支付案件15起,涉案540億余元)
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新京報記者從公安部了解到,今年以來,按照公安部統一部署,相關地方公安機關破獲重大非法網絡支付案件15起,涉案資金540億余元。
上海迪付公司案交易金額高達131億余元
據介紹,針對當前互聯網技術和移動設備快速普及、支付場景不斷豐富、網絡支付業務爆發式增長的背景下,迅速滋生非法網絡支付這一新型犯罪等情況,公安部、中國人民銀行全面排查案件線索,深入剖析非法行業生態,嚴厲打擊整治非法網絡支付活動,全力服務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
遼寧大連警方破獲的“深圳愛貝公司”案中,平臺以“聚合支付”為幌子,向他人提供非法資金支付結算服務,涉案金額高達92億元。浙江縉云警方破獲的“凱因卡德公司”案中,銀行工作人員與非法支付平臺內外勾結實施犯罪。湖北漢川警方破獲的“上海迪付公司”案中,平臺搭建72個非法支付通道,提供給違法犯罪主體使用,交易金額高達131億余元。山東煙臺警方破獲的非法經營案,一舉鏟除“抓蛋”、“打字練習”、“趣跑”等多個非法平臺,關閉30余個境外賭博、私彩網站的境內資金結算通道。
非法網絡支付活動為各類犯罪提供非法資金渠道
新京報記者從公安部了解到,非法網絡支付活動主要有一些突出特征。
首先是,非法網絡支付活動服務對象范圍廣泛,為網絡傳銷、非法期貨、電信詐騙、網絡賭博等各類上游違法犯罪提供非法資金渠道,幫助其轉移資金,極大助推違法犯罪活動發展蔓延。
其次,這類活動主體關系交叉復雜,非法支付平臺和上游違法犯罪活動之間呈現一對多、多對多交叉服務態勢,即一個平臺同時為多個違法犯罪活動提供非法支付服務,違法犯罪主體亦同時使用多個非法支付通道,主體關系交叉錯亂。
此外,非法網絡支付活動助長信息買賣“黑產”發展蔓延,非法支付平臺大量使用空殼企業、虛假商戶,極大助長個人身份信息、銀行卡信息、企業信息買賣“黑產”。
新京報記者?李玉坤
編輯 周博華 校對?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