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答到臉萌無秘,爆紅后快速隕落的產品怎么啦
(原標題:從分答到臉萌到無秘,這些爆紅之后又快速隕落的產品是怎么啦?)
閆浩
分答,2016年為數不多的現象級產品,已經像一具尸體一樣告別我們9天之久 。
官方的理由是憋“大招”,做技術升級。但據分答母體――在行團隊一位產品經理透露的情況來看,大招似乎只是個幌子:“我們這幾天很多人已經處于放假狀態”。
分答姍姍來遲的正式公告,側面說明了這一點。
“昨天分答&在行團隊好幾位同事組團去聽蝎子樂隊(The Scorpions)在工體的演唱會,我們都喜歡這幾個老頭。
說一首不那么熱門、蝎子昨晚并沒有演唱的《The Best Is Yet To Come》。這歌名翻譯得俗一點、粗暴一點,就是別著急、別慌張、別失落,好戲在后頭的意思。
沒錯,我們才剛開始呢,好戲在后頭。等我們給你一個更好的分答~”
兩位用戶對這份公告的吐槽,可以代表相當大部分的分答用戶的心聲:
“八九天不上線,你卻告訴我你們去聽演唱會了?”
“完全無視用戶,沒有預告就突然宕機,宕機后又不明確回復”
是不是出了大BUG ? 是不是被微信封了?是不是沒交稅被封了?這一系列問題,分答&在行團隊都沒有正式回復。
“某種程度上,要不是因為連續幾天不上線,太過藐視用戶,分答停止服務的事兒根本沒人關心?!?/b> 一位分答競品團隊工作人員,這樣對36氪說。
42天狂飆突進之后,又用42天墜落
分答曾經十分耀眼。
6月27日,上線42天的分答對外召開了首場發布會,公布了一組成績:“ 1000萬用戶參與,超過100萬用戶為內容買單,產生50萬條問答內容,交易金額超過了1800萬,2500萬美金融資,估值超過一億美金 ”。
分答上線42天的數據
而當又一個42天過去之后,分答已然式微。
分答百度指數趨勢
分答6月1日至8月3日數據變化,數據源自超對稱
分答為什么不行了?
我們不去揣測分答宕機至今的原因,但分答在宕機之前的下滑表現,仍然值得深究。
為什么?
1、“去知識化”的社區調性
豆瓣是文藝、情感文化,貼吧是多元、八卦文化,知乎是觀念、見解文化,果殼是科學、知識文化。 如果說從果殼分化出來的在行還能保持科學、知識文化的本質的話,從在行分化出來的分答明顯朝著“去知識化”的方向在發展。
也就是說,分答主打的知識付費慢慢變樣。在有意無意的引導下,分答更多地變成了一個聚集明星大V八卦、私密等獵奇內容的社區,而用戶在這種社區調性的浸淫下,并沒有濃烈的歸屬感。
畢竟,雖然從明星大V身上扒下的八卦、私密內容借助語音這種親密接觸形式能夠迅速傳播,但單個人生產的這些內容有限的。長此以往,粉絲們們乏味不說,明星大個人也會乏味,二者都沒有歸屬感。
大V對于私密問題的產出是有限度的
2、“社會化需求”嚴重依賴傳播
社區產品可以包含用戶的三層需求。
第一層是信息與信息的“工具型需求” ,比如,在分答上提一個問題是一個信息,得到一個語音問答是另一個信息,二者滿足了用戶的工具型需求;
第二層是信息與人的“社會化需求” ,是一種弱聯系,比如,分答上一些大V的回答被用戶轉發到自己的微信好友以及朋友圈當中,在這個過程中,信息與人密切接觸,滿足了社會化的需求;
第三層是人與人的“社交需求” ,是一種強聯系,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微信。
社交需求對于分答這種規模的產品來說并不具備現實緊迫性, 分答最應反思的地方在于對于“社會化需求”的設置太過單一,無論是提問、回答、還是偷聽,都嚴重依賴于傳播 。
如果你不是明星大V,或者不是剛加入分答的明星大V,你的一個回答經常呈現出這樣的局面,如果不轉發到微博、朋友圈等原先經營關系的平臺,真正看到你回答的用戶少之又少。
用戶理想的“社會化需求”,應當在一個平臺實現,無需騰挪倒轉,分答顯然不具備這種優勢 。
分答嚴重依賴傳播
3、用戶結構和內容特點有局限
分答的用戶結構,用“九百九十九比一”描述都不為過。
一份公開數據表明,分答問問題的人數只占分答總用戶數的3%不到,回答問題的人數則更少,占總用戶數的1.5%, 而在這1.5%的回答問題人群中,掌握核心話語權、承擔了平臺90%交易份額的人群是幾千位明星大V。 換句話說,萬分之八的的用戶承擔了分答90%的關注量。
明星大V迅速云集可以反映出分答團隊優秀的運營能力,但依賴大V帶來的負面效果非常明顯,一旦大V不生成內容,分答就將面臨困境。
云集各個領域的分答大V
至于分答的內容特點,前文談到分答社區調性時已經提及, 而八卦、私密內容之所以成為分答上主流的回答,與分答語音回答60秒的設置脫離不了關系。
在這個注意力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分答借助60秒語音的形式靈活地繼承了短視頻易于傳播的優良傳統。但60秒離知識還是太遠,在有限的60秒內,也只有八卦、私密夠說清楚還能引人關注了。
4、垂直社區們紛紛推出問答功能
分答橫空出世不久,已經在語音問答領域有過嘗試的知乎迅速迭代子產品值乎,功能和形式直指分答。
值乎
而值乎與分答不同之處在于,值乎只是知乎的一個功能,除了值乎之外,知乎還有知乎live等形式作為集團軍參戰;而分答的體量已經超過母體在行,母公司果殼也頂多提供運營支持,平臺本身力量微小。
值乎、知乎live集成到知乎界面中
互聯網縱深發展的一個現象是,原先大而全的產品會迅速被垂直化產品搶走市場, 比如,58同城、趕集網的市場就被二手車、二手房、招聘等垂直領域發展較好、較專業的互聯網公司搶走了。
分答也不可例外的面臨這種情況。
比如,職場社交平臺脈脈推出了問答平臺業問:
脈脈職場語音問答平臺業問
再比如,股票社區雪球推出了付費問答:
雪球上線付費問答
歸根結底,分答的付費問答模式并不具備護城河,其他平臺尤其是本身有一定積累的平臺進入戰局,分答必然面臨困局。
5、語音是長處也是短處
分答主打的語音問答模式,表面上是知乎等問答平臺的功能遷移,實際上更相當于是微博的衍生。 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所有的語音問答只針對單個人,問題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回答問題的人。
而問題圍繞一個人的負面作用非常明顯,分答不僅繼承了微博單一視角的局限,而且在互動環節上比微博轉發、評論、點贊多項并舉的功能設置弱化不少,聽眾只能通過點贊或反對來表達對一個語音內容的看法。當然,從這點上來看,分答更像在做可售賣的商品,點贊就是好評,反對就是差評。
在這樣的缺陷下,就算分答上王思聰的回答再火爆,沉淀冷卻的時間也會快得驚人。
分答并非沒有嘗試過去除人的影響,但無論是圍繞話題還是圍繞問題,都難以撼動分答以人為主模式下打下的江山。
除了分答,那些曾今爆紅過的產品都怎么樣了?
分答只是一閃而過的流星中,最新的一顆而已。自移動互聯網興起以來,已經有太多一夜爆紅又迅速凋零的的產品了。
1:臉萌
臉萌是一款拼臉軟件,用戶可以通過它輕松制作專屬逗趣形象。
2014年1月,臉萌上線,包括蘋果應用商店在內的各大應用商店都給出了推薦位,但臉萌從2014年5月底才開始發力,下載量迅速攀升。
“四天內在iOS和Androd平臺的下載量總計約120萬。到6月14日,總下載量達到了驚人的3000萬!”
2014年的臉萌團隊
36氪、彭博社、創業家、虎嗅、南都、人民日報、CCTV,一家又一家媒體專訪這款神器App背后的故事,臉萌也確定了A輪數千萬的投資。
式微,僅在倏忽之間。功能的過于單一的臉萌很快在和其他攝影美圖應用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臉萌聯合創始人陳俊杰后來這樣總結到,“ 臉萌的主要功能是做頭像,一開始大家圖個新鮮,刷爆朋友圈,但是有多少人會天天換頭像呢?它是個低頻活動 ?!?
臉萌在IOS中國區的下載量排名從前十滑落到1500名開外
2:足記
足記APP是一款誕生于2014年的圖片社交應用。
2015年的春節之際,電影大片既視感的圖片讓足記迅速成為爆款。在2015年2月7日,電影照片功能正式開始使用之前,足記的用戶還不到2萬,而推出這一功能的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足記用戶量已經突破160萬。
足記
“服務器嚴重跟不上,用戶在操作過程中遇到不斷閃退、大量圖片信息無法顯示”。足記創始人楊柳在當時這樣描述她和足記團隊的茫然。
茫然顯然給了對手機會,足記火爆之后,國內模仿者迅速跟上。美拍、相機360等app很快對這一功能進行了跟進,并依靠強大的用戶基礎和實力,迅速搶占了市場。
足記,就此成為巨頭成功背后的一個注腳。
足跡在IOS中國區旅行類app下載量變化情況
3、無秘
“無秘”是一款主打朋友圈匿名爆料的APP。
在“無秘”上線最開始的一個月內,他就因為群眾對于八卦爆料的的好奇心而迅速走紅,一波下載狂潮之后,順利登陸微信平臺。而在微信平臺上,無秘推出的“窺探朋友秘密”功能得到病毒式傳播,紅透半邊天。
無秘宣傳語
然而,爆紅之后,“無秘就因抄襲問題被蘋果下架,經過多番整改才重裝上陣。
群眾對于負能量爆料和情色信息容忍是有限度的,在滿足了用戶最初對勁爆內容的需求之后,匿名世界的乏味讓用戶迅速流失。而被用戶投訴、被應用商店警告,也成了無秘面臨的家常便飯。
無秘在IOS中國區應用類別下載量變化情況
4:17
17是一家移動直播平臺,自身的定位為“記錄生活的手機社區”。
這款App的亮點不僅僅在于團隊中有臺灣藝人黃立成以及有國民老公王思聰投資,更在于其出現的時機。彼時國內移動直播平臺還未有成氣候的,17是第一個爆款。
2015年9月,在中國區App Store總榜登頂之后不久,17便遭遇下架。存在性愛直播等涉黃內容,運營者管控不嚴成為下架的關鍵原因。
直播大戰
直到2016年5月,17才再度回歸,但此時移動直播大戰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17痛失好局。
17在IOS中國區所有類別與攝影與錄像中下載量變化情況
爆火之后隕落,一種現象的歸因
產品爆紅后迅速隕落,原因值得探究。
就每個爆火產品而言,其隕落自有其自身的原因,如分答一樣,臉萌、足記、無秘、17都有自己的問題;但總體來看,用戶的“喜新厭舊”,既成就了這些產品的爆紅,也導致了他們的快速冷卻。
而用戶之所以喜新厭舊,無外乎是如下原因:
1、非剛需: 以臉萌和足記為例,攝影攝像雖然是用戶剛需,但在這個類別里,美圖、P圖才是硬需求。臉萌、足記只是攝影攝像類別里兩個極小的分支,前者是頭像,后者是給圖片配字,
2、低頻: “換了頭像之后我為什么要再用你臉萌?”、“圖片配文字發一條朋友圈就夠了,誰天天用你足記?”、“看王思聰說一兩句就差不多了,誰天天看你分答?”……
3、受制于稀缺資源: 分答受制于大V; 無秘受制于持續穩定且真實的爆料;臉萌、足記受制于微信等傳播渠道。
4、平臺效應弱: ?臉萌、足記充其量只是一個工具,而不是平臺或者社區,用戶粘性差;而在行或者果殼的體量也根本支撐不起分答繼續狂飆突進……
在成為爆款之后
“5月15號,分答悄悄在朋友圈上線。當時我記得大家說玩3天,如果3天不火就撤退。結果,過了7天還熱鬧著,第14天王思聰、馮侖來了,再到第30天,我兒子的校長在微信里告訴我看見《新民晚報》報道分答。我當時就震驚了,一個小學校長居然也知道分答。那時候,我想,可能我們真火了?!?/p>
這是在行創始人曾進在分答爆火之后,對媒體的袒露。而之前臉萌CEO郭列面對為什么火的問題時,也這樣回答的,“ 80%的原因是走狗屎運,20%是一群機智的騷年,每天被老板(我)威逼利誘加班?!?/b>
許多產品的爆紅根本不在創業者預料之中,在產品上市,被最終驗證是否成功擊中需求之前,創業者面對的是一場有風險的賭博?!爱a品都有衰退周期,如果他們沒有后續一些新的想法,最后難以避免火一把就死的結局 ”,一位投資人這樣說到。
但這些爆款產品即使衰落,創業者們也還有下一個機會。“ 一些產品在初期如果就能造成很大的聲音,投資人肯定是會關注的 ”,分享投資合伙人崔欣欣說。
投資人與其說是看準了這個產品本身,毋寧說是看準了這個團隊,臉萌投資人,光速中國合伙人韓彥說,“ 我們賭的是創始人對社交基因、產品能力和對人性的把握,優秀的團隊會自己調整策略 ”。
分答剛獲得2500萬美元融資不久,臉萌也還有新品Faceu
……
這些一度讓我們驚喜的產品和團隊,仍有可能走得更遠。
***